作者: @LiamWang88 Web3獨立研究員

我最先聽說和參與區塊鏈差不多是在2017年底、2018年初。那會我在網路大廠工作,得益於網路大廠在業務上率先嘗試新技術的先天優勢以及相對濃鬱的程式設計師氛圍,因此讓我有機會比較早接觸區塊鏈。當時,我常和一群程式設計師朋友混在一起,聽他們說的最多話題就是:「比特幣」、「挖礦」、「ICO」、「空氣幣」等。

我並不是技術背景出身,所以當時他們說的內容對我來說完全是一頭霧水。但因為我是做內容出身,我的直覺告訴我區塊鏈是一種很不一樣的技術。

所以,我開始去看比特幣白皮書和以太坊白皮書。我記得很清楚,有一個晚上我看了10遍比特幣英文版白皮書愣是沒看懂,我就只記住了一個標題:《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這個標題就這樣深刻在了我的腦海裡,我的直覺感受就是三個字:太牛了!

這便是一切的開始。或是套用現在網路上比較流行的用語: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

有趣的是,儘管我是從比特幣開始了解區塊鏈,但我卻是聽信朋友的建議從玩空氣幣開始的,結果可想而知,沒有逃脫韭菜的命運。

所以那時候,我對待區塊鏈的態度是很矛盾的。一方面,我和許多人一樣認為這是一種新的割韭菜的騙局— — 事實上,放在那個時候來看,確實是有這樣的情況存在;另一方面,我又覺得至少比特幣的理念是非常新的,預示著未來的某種可能性。

往後的2019年-2020年,我並沒有太多參與這個行業,只是作為一個學習者和觀察者在了解這個行業的發展。直到現在,我仍然覺得「學習者」和「觀察者」是最適合自己的標籤。

2021年:沉浸仰望Web3的美好

如果說2017–2018年是對區塊鏈「蜻蜓點水」般的體驗的話,那麼2021年可以說是「深度親曆」的一年。

那一年,我在一家美元基金工作,得益於VC工作的平台優勢,給了我更多的機會了解到前沿科技和新興領域的發展。巧合的是,也是這一年,伴隨著加密市場迎來一輪牛市,「Web3」取代區塊鏈開始成為一種新的敘事。

如果回想起那一輪牛市,我的腦海裡能馬上想到什麼呢?有幾個事情是我印象深刻的:

  • 2021年初,比特幣首次達到1兆美元的市值。
  • 像特斯拉這樣的大公司對外披露持有比特幣。
  • 藝術家Beeple一幅NFT作品《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以690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
  • 籃球巨星Stephen Curry花了18萬美元買了一個BAYC的NFT。是的,你沒看錯,是18萬美元。
  • 薩爾瓦多通過一項法案將比特幣定為法定貨幣。
  • DAO — — 一種Web3的新型社會組織模式開始出現。

現在回想起來,2021年,我所親歷的Web3產業整個情緒是非常高漲的。這種高漲體現在:

一、投資和創業火熱

因為我身處VC產業,會有很多的機會和投資人及創業家朋友交流,在整個過程中,Web3始終是不會缺席的一個話題。那時候,我看到很多的投資人開始離開傳統投資領域轉型進入Web3。

不只是投資人,創業者也是一樣。在傳統VC投資裡,大廠的高階人才往往是投資的首選對象。但在那一年,我也看到從大廠出來的許多優秀的人才開始湧向Web3領域創業。

當我問起那些投身進Web3的投資人和創業家朋友關於選擇Web3的原因。一個普遍的答案是:Web3產業就像是90年代的互聯網,是一片藍海,越早佔據生態位就越能獲得產業紅利。

二、炒的火熱

在Web3裡,炒是一個司空見慣的動詞。尤其是在牛市,更加少不了炒的動作。

  1. 炒幣,尤其是炒合約。如果單純從K線上看,2021年整個加密市場的漲幅是非常犀利的。所以那時候在社群媒體上,總是能看到不少人曬自己龐大收益的成績單,以及分享如何在加密市場輕鬆賺錢的經驗。這樣的資訊幾乎每天都有,看多了會給人一種幻覺— — 即這個行業賺錢特別容易,無論你是什麼專業背景、學歷,牛市加槓桿,膽子要夠大,每個人都能輕而易舉地賺到錢。
  2. 炒NFT。 2021年,最有話題點的毫無疑問就是NFT。尤其是BAYC的出圈轉換了一大波Web2的用戶。那時候,NFT最大的價值除了炒作之外,就是當頭像。如果你的社群媒體頭像是一隻無聊猿或CryptoPunk,那恭喜你,很多人會把你當做OG或特別厲害的人物,因為通常擁有這種NFT的人要嘛身價不菲,要嘛很有牌面。可以說,NFT非常針對性滿足了人性中炫耀的滿足感。所以那會我身邊很多人都在炒NFT,尤其是一些年輕人朋友。由於許多的NFT鑄造並非是以東八區時間為準,如果你想要鑄造一個自己喜歡且價格炒作高的NFT的話,就不得不熬夜守候。那時候,業界內把NFT戲稱為小圖片,至於炒NFT的行為,用一句行業黑話就是:今天你肝了沒有。

三、DAO實踐火熱。

直到現在,我仍然覺得,2021年DAO這個字的出現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因為DAO這個字是去中心化自治組織的意思,相比炒幣、炒NFT這些炒資產的行為,DAO的代幣化炒作相對少一些,更多則是在探索一種相比傳統組織模式完全不一樣的組織形態,這樣的一種組織形態有三個很重要的特徵:①去中心化,沒有所謂的領導和下屬之分;②基於共識和民主議事規則協同做事;③可以遠程辦公,任務通過線上協作完成。

當然,和許多事物興起的路徑一樣,DAO也是最早從國外火起來,那會耳熟能詳的DAO有:Bankless DAO(旨在推進真正的去銀行化金融系統的大規模應用和社會共識)、Pleasr DAO (由數位藝術家和收藏家組成旨在收購具有文化意義的作品)、ConstitutionDAO(募資競標美國憲法的副本)等。後來DAO組織也隨之在國內生根發芽並湧現了一些試驗性的DAO組織計畫。

和炒作NFT一樣,年輕人是參與DAO組織的主力群體。他們更容易接受新奇事物,同時當時許多年輕人自稱“數位遊民”,像DAO這樣的組織方式也更適合他們數位遊牧者的生活方式。

放在2021年看,我當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Web3牛市熱潮的影響。我在2021年對Web3的感受用一個字來說就是— — 沉浸式仰望。這種沉浸式仰望來自於這個行業所代表的技術的高大上— — Web3融合了密碼學、分散式帳本、智能合約等新技術,也來自於這個行業看起來有著比其他行業更容易賺錢的方式,更來自於像DAO這樣的新組織形態的出現,探索人類未來社會新組織形式、新協作形式的可能。

如果總結一句話,那就是:在牛市,一切都是美好的。

2022年:從仰望到冷靜,變化總是迅雷不及

如果說,在2021年的多頭市場,一切都是美好的話。那麼,2022年對加密市場來說是美好破滅的一年。

這一年發生了太多可以銘記在加密產業上的歷史性事件:

  • 2022年5月,公鏈Terra暴雷,Luna代幣一夜之間歸零。
  • 2022年7月,加密產業頭部投資基金三箭資本申請破產保護。
  • 2022年11月,頭部交易所FTX被爆有挪用用戶資金問題,從發現問題到宣布破產,整個過程只有短短幾天。

儘管在這一年,還是有一些正向的事件能夠給人以欣慰,例如以太坊共識機製完成了從PoW到PoS的轉變。但上述這些事件的發生可以說是加密產業歷史上的至暗時刻,也直接為2022年的Web3產業定下了「蕭條」的基調。

我不在聽到那些鼓舞人心和情緒高漲的消息,反而聽到的是更多失望、糟糕透頂的聲音:XXX炒幣損失慘重、XXX退圈了、XXX項目因為沒融到資停止運營了、XXX加密基金不投了。沒有人在討論哪個幣值得炒,沒有人在討論NFT還漲不漲(相反大家都是在拋,但因為NFT流動性太差,很多NFT基本上都是歸零在了手裡),沒有人在討論DAO接下去要怎麼做,也沒有人在討論這個行業怎麼Mass Adoption。整個產業安靜下來了,或者說用我上面說的那個詞,整個產業蕭條下來了。

和許多人一樣,在見證和親歷了這麼多驚心動魄、跌宕起伏的行業事件後,我也開始從2021年對Web3懷有仰望的情緒中脫離出來慢慢變得冷靜:

一方面,加密市場行情的巨大波動讓我看到,踏足這個領域的人不只有一夜暴富的狂喜,也有一夜巨額虧損的悔恨。尤其是對加高槓桿把合約當現貨炒的人來說,他們把Web3視為「搏一搏單車變成摩托車」的命運場。

另一方面,這個行業所暴露出來的資金使用不透明、缺乏有效監管等問題著實打擊了人們對這個行業的信心。儘管對一個長期發展的事物而言,這樣的問題越早出現越是好事,但也確實在一種亢奮的情緒上澆了一盆冷水,讓大家開始客觀冷靜看待Web3。

最後,對於那些在我看來更有社會價值的嘗試,例如DAO模式的進一步探索和討論,例如透過代幣化促進慈善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在這一年並沒有取得長足的發展,反而跟隨加密市場產業的走向一併陷入沉寂。

有一段時間,我一直想一個問題:為什麼2021年會有這麼多新人入圈?我覺得像NFT這樣的媒介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因為它拓展了Web3的應用場景(即使只是作為頭像),讓更多Web2的人能直觀感受到NFT和Web3。問題是,當大家接觸了NFT之後,其實馬上就會意識到這是一種投資/投機。所以整體來說,Web3與現實生活場景結合是弱的,核心還是在資產屬性或金融屬性上— — 創造了更多代幣化的金融衍生品吸引和增強了資本的流動性,產生了更多投資和投機的可能。所以那時候,我認為,如果Web3要真的成為一個產業長期發展,就必須兼顧好金融投機和應用場景的平衡。

2023年:市場在復甦,但無法回到過去

在經歷了2022年的熊市之後,2023年可以說是加密圈自我療癒的一年。這一年,比特幣價格從2022年底的16,000美元/枚開始慢慢爬坡上升,包括幣安等在內的主流交易所開始加大投入推進合規營運。但當我和一些投一級項目的朋友聊起來的時候,他們則是選擇了配置二級或繼續觀望的態度。正如當時一個朋友和我說的那樣,“現在二級市場主流幣的價格都這麼低,為什麼要去投不確定性高的一級項目?”

同時, 我原先以為隨著市場的慢慢復甦,社群媒體上對Web3的討論度會重新熱絡起來。我記得在2021年多頭市場的時候,在一個小眾的社群平台立即匯聚了大量對Web3有興趣的人。在Web3研究所的圈子裡,如果你發一個動態,會收穫不少讚。但2023年當我再次打開這個社群軟體的時候,我發現原先經常活躍的一些人或專案方已經不再發布動態,一些新的貼文按讚和留言也幾乎為零。一切好像無法回到過去。

所以在這一年,我開始有意識和很多人交流,包括圈外的人、剛入圈不久的人以及玩DEFI和MEME很有心得的玩家,當我問他們對Web3的看法時,得到一個不約而同的答案:Web3是割韭菜的賭場,關鍵要看誰是韭菜。

基於和他們交流得到的回饋,我開始萌生了一個出書的想法,希望能給更多的人客觀介紹Web3當時的發展狀況,讓我自己以及想要了解和進入這個領域的人平視Web3,而不是給這個領域套上一層主觀的好的或壞的偏見。於是,我和圈內十幾位朋友— — 他們在各自的領域都有著深厚的專業背景和知識積累,聯合出版了一本Web3科普書籍《從技術到應用:普通人的Web3學習手冊》,在2023年底正式出版,也收到許多人的好評。現在回過頭去看,雖然才過了半年時間,但書裡的章節體系和框架已經遠遠不足以涵蓋當前Web3發展的現狀。我承認我看待這個行業的心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不變的是這個行業依舊按照它自己特有的節奏快速發展。

2024年:牛市回來,Mass Adoption還遠麼?

目前來看,2024年多頭市場是確定無疑的事。這一年裡,有兩個大事件成為了加密資產價格不斷走高的催化劑:一是美國SEC批准了比特幣現貨ETF的發行,這意味著越來越多華爾街的資金會大量流入比特幣,直接推高比特幣甚至其他加密資產的價格;二是比特幣會在經歷一次減半週期,從歷史的經驗來看,比特幣每一次減半都會推動一輪牛市,今年大概率也不會例外。

根據我自己的觀察,我也把這一輪牛市和2021年那輪牛市做了對比,看看有哪些是不變的,有哪些是變化了的。

不變的是:

  1. 牛市放大著投機的力量。 2021年NFT是一種投機品,2024年MEME幣則成為了特有的投機品。在我看來,但凡是跟資產相關的投機沒有對錯之分,畢竟傳統的股票市場也有做空和做多。只不過加密市場波動太大又缺乏有效監管,從而在牛市裡,當把每個參與者的投機博弈匯總成為一根K線時就會被無限放大。
  2. 代幣依舊需要有更好的流動性和錢生錢的能力。 2021年的多頭市場除了NFT之外,GameFi和SocialFi也是受人矚目的賽道。 Web3所特有的代幣化屬性需要依賴具體的賽道或業務才能更好實現代幣的流動從而創造更多的資產。 2024年也是一樣。一方面,比特幣生態開始被不斷炒作,從銘文到符文再到比特幣Layer2、比特幣再質押協議等,幾乎以太坊經歷過的歷程比特幣都在經歷一遍;另一方面,基於以太坊的再質押計畫成為火熱話題,自2022年以太坊從POW轉型到POS從而產生質押之後,今天大家想要的已經遠遠不是質押的收益,而是如何能在質押基礎上繼續提升資金利用效率從而獲取更高收益。

變化的是:

  1. Mass Adoption的路徑變得多元。 2021年,大家把Web3的Mass Adoption使命寄託在了遊戲、社交等項目上,但結果並沒有達到預期。 2024年,Web3和AI日益結合,同樣也開始和線下實體基礎設施結合從而塑造了另一個敘事DePin,希望「曲線救國」能達到Mass Adoption的目標。從這個角度來說,Web3更需要AI或物聯網,而不是AI和物聯網更需要Web3。另外,在我看來,比特幣現貨ETF的通過、美國總統大選接受加密資產捐款等,已經說明加密資產成為主流,但這是一種人人都能擁有的Mass Adoption,而不是一種人人都必需的Mass Adoption。
  2. MEME文化在Web3裡的重要性進一步突顯。在Web3這個主張去中心化的世界裡,相信並維護你所相信的,我認為這是一個精神內核,而MEME就是Web3原生精神內核的直接表達。這也足以解釋為什麼這輪多頭市場裡,MEME幣的漲幅會優於其他山寨幣的原因。

在經歷了2021年-2024年的兩輪牛市之後,正如我前面所言,我對Web3已經從剛開始的仰視轉變為現在的平視。在我看來, Web3就是一個人或一群人「販賣」一個觀念或願景並向大眾籌資,認同且參與的人獲得了代幣激勵,為了讓代幣有效用或流動起來,從而賦予了金融屬性。簡單來說,就是一群人的共識披上了金融外衣,然後不斷尋找代幣賦能的效用場景。

結尾:如何更好的在Web3立足

以上就是我對Web3的認知。正如一開始所言,我將自己視為這個領域的學習者和觀察者,所以在這兩年深度參與和親歷的過程中,我有不少機會和圈內朋友、從業者交流,我發現很多人都會面臨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當我們選擇Web3作為以後發展的領域時,如何在這個領域裡更好的立足?

這個問題因人而異,畢竟每個人基於自己的經驗和感受會得到不同的答案。我不能稱自己為Crypto native因為我更多的從業經歷是在Web2,而且我也沒有在知名Web3項目或投資機構長期從業的經歷,所以很難說有什麼拿的出手的成績(儘管個人投資收益率還可以),但好在這兩年因為認識了業界不少的從業者,也學到了很多的經驗,結合自己的經歷和朋友們的經驗,分享一下綜合的看法:

  • 不要抱著炒幣的心態進入這個圈子。這個行業看著賺錢的機會很多,但其實沒那麼多。以前聽過一種說法,這個領域賺錢是有金字塔模式的,第一是攢局做專案或做盤子;第二是做VC投資;第三是做套利和量化策略的trader;第四是經過投研做投資;第五是囤幣。我自己的體會是,那些經常炒幣的參與者可能不會有很高的收益率,反而是做套利和量化策略的trader以及傻傻囤主流幣的投資者會有一個穩定的收益率。前者是因為有專業的能力,後者則是相信像比特幣這樣的主流幣具備穿越牛熊週期的長期價值。所以,在Web3裡,對大多數人來說,擁有一個持續穩定的收益率要遠遠優於經常性炒幣去搏一個高風險高收益。
  • 以最大的善意去揣度人。 Web3是一個相對魚龍混雜的領域,由於每個人進場的目的不盡相同,也由於很多的交流和協作是基於虛擬線上的方式,所以對人或專案的信任成本相對較高。如果你已經找到了一個長期可以一起共事的團隊,那麼恭喜你,你很幸運。如果你還沒找到,那沒關係,在和不同人交流和嘗試的過程中,儘管會遭遇一些失望,但在這樣的經歷中會找到和你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做點事。越是在流動性大、信任成本高的領域,越是應該以最大的善意去揣度人。
  • Do Your Own Research。這是Web3裡流傳最廣的一句話,是大家公認的非常有價值的建議。因為這個領域有各式各樣的人、言論、觀點以及訊息,當我們以最大的善意去揣度人的時候,也越需要在眼花撩亂的環境中形成自己獨立的思考和判斷,從而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式和專業的投資方法論。請記住,不要被情緒綁架,不要被別人的CX綁架,一切都需要DYOR。

我寫這篇文章,某種程度上是在總結自己一段時間對Web3認知的轉變。因為這個領域為我提供了相比其他傳統投資品種更加不錯的投資收益率,同時也讓我認識了很多不一樣的人,有真正的行業builder,有很厲害的trader,也有一些想短期搞一把的投機主義者,這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更重要的是,透過親歷這個領域,也讓我意識到自己在這個領域裡的生態位以及如何堅守自己的一些原則。

當然,這些都是基於我自己親身經歷和感受,並不具普適性。我相信,在這個領域的每個人都會對Web3有自己的認知、理解和感受,祝福大家都能賺錢的同時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