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总书记的讲话将区块链提升到战略高度。各个领域都在积极了解区块链。链塔智库从2017下半年进入行业,一直通过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为了解答一个问题:区块链对各个领域的真正价值在哪里。同时也见证了行业发展过程中的种种误区,有些误区甚至保留至今。链塔智库研究团队将两年以来的总结提炼,形成本文:区块链能做什么?新趋势下有哪些机会?

万字长文浓缩成百字如下:

    1)区块链优势在于系统透明强健,这是构成信任的基础;

    2)不可混淆区块链与分布式系统,后者不具备信任的基础;

    3)不可混淆区块链与比特币,后者只是一个应用;

    4)区块链成本高于同样性能的普通系统,这是系统强健的代价;

    5)数字金融需要建设以央行为核心的一整套区块链金融系统,我国央行走在世界前列,最直接参与者是商业银行与支付平台;

    6)区块链在物联网与智能制造方面应用缺乏优秀案例,是价值洼地;

    7)供应链管理方面,落地较早发展较好;

    8)数字资产交易,分为资产数字化与数字资产化,前者发展较久,后者是未来数字经济的新基础设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区块链技术应用已延伸到数字金融、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数字资产交易等多个领域。链塔智库就这几个区块链落地领域,对前人所做的尝试以及行业已有案例进行分析,归纳区块链目前的应用前景、问题以及趋势。

 不要走入区块链万能的误区   三种属性缺一不可

区块链技术的核心是数据管理系统。在未来数字经济中可用于管理和承载数字社会的全部数据。作为一个新兴的信息技术,区块链从根本上解决数据信任问题,做到数据的公开、透明以及可用,同时防止数据误用。

链塔智库作为行业早期的参与者见证了不少的项目的兴起以及消失。这些项目的共同点,就是对于区块链的工业化应用存在大量的误解,首先是对于区块链的优势存在误用的趋势,其次在区块链以及分布式系统上存在误解甚至混为一谈的趋势,这就直接导致了伪链,最后是在场景上“为链而链”,在没有必要使用区块链的场景强行使用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技术三大要素:去中心化、密码学还有共识机制。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任何一个要素出现问题甚至缺失,系统就不具有区块链的优势。

去中心化的含义指的是区块链网络中的参与者出现问题无法继续参与或者做出恶意行为时,整个系统不受影响。这里的含义主要在于参与者的去中心化而不是使用者的去中心化。请注意相比于分布式系统,区块链系统的去中心化更强调参与者的恶意行为对于系统的影响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区块链系统可以假定区块链的参与者是可以是恶意参与者但是分布式系统是完全假设参与者的行为是正面的,不会做出恶意的行为。这就是本质的不同,区块链系统就可以意味着链上的信息是可以被信任的,而分布式系统就不行。

密码学则是区块当中数据如何保密,通过公钥私钥,参与者保证了数据的隐私以及在公开场合之下的交易的匿名性。但请注意,不同的项目对于交易的加密情况是不一样的,比特币中仅对于交易地址进行加密而不对数额进行加密,其他的项目则支持对于数额以及交易地址进行交易。

共识机制则指的是在去中心化的前提下,对于数据达成共识;达成共识的含义为满足一定条件的参与者都拥有一样的数据并且都依据这个数据进行下一步的共识。这样的特色可以说是解决了“信息孤岛”的问题,但需要明确的是区块链并不是能够解决“信息孤岛”的唯一方案,SOA等技术也是解决“信息孤岛”的方案之一。不同的机制对于条件的定义是不一样的,PoW中主要是超过50%参与者,而BFT系列机制中则是依靠投票,基本要求超过2/3的参与者。目前多种共识机制存在融合的趋势,例如PoS与BFT的融合、DAG与BFT的融合。

区块链系统优势:系统强健,信息可验证

区块链的优势很明显:整个系统可能较为强健,链上信息可验证。

首先由于去中心化的特性,整个系统较为强健,不担心参与者受到攻击后发生掉线的行为。但是请注意,如果参与者都是使用同一个服务商所提供的服务,这个云服务如果发生故障,这区块链系统也就瘫痪了,这个例子的含义在于如果整个区块链系统依靠同一个服务,这个区块链则不能完全称为去中心化的,它可能在参与者上是去中心化的,但是在服务上却是中心化的;再者由于共识机制的存在,用户拥有相同的历史信息,这样用户彼此的部分情况是彼此了解的,由于相互了解彼此的历史信息,则对方通过欺骗获利的大大减少,因为对手方可以轻松验证所说的是否正确。由于相互了解这一部分与隐私存在一定的冲突;不少隐私技术致力于让参与者能够验证相关信息,但不了解具体的信息,例如零知识证明。那么实时的信息在哪呢?实时的信息正常来说是存放在内存池中,等待矿工将其打包放入到区块之中。在此之前,转账方A与B需要之前共同先构成一个交易,然后再进行广播以便放到交易池中。

智能合约的应用,智能合约指的是运行在区块链上的程序,在满足事前约定的条件后自动运行。智能合约受到关注的核心原因在于在满足条件之后,智能合约会强制执行双方事前约定的条款,避免了可能的违约风险,但是智能合约并没有减少合约内容的风险,甚至由于强制执行甚至增加了由于合约条款的问题导致的损失,同时智能合约还面临着法律问题,签订合约内的条款是否与现有的法律相冲突。

链塔智库注意到不少媒体机构在论述区块链的优势的时候,常常论述的是比特币的优势而不是整个区块链技术的优势,这就存在了误导可能性。区块链技术发展仍在早期,不同的架构设计、技术解决方案所拥有的优势可能完全不同,从目前的实践来看,“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这种情况是确实存在的。

区块链运行成本较高,大概率高于中心化的解决方案

区块链的运行成本可以基本分为三类,一是计算成本,由于密码学的加入,验证以及创建都涉及到一定量的计算,在PoW机制中,矿工们通过大量计算获得区块奖励;二是存储成本,相较于中心化的方案,存储的冗余是核心的问题,整个系统所需要存储的量是中心化的参与者的人数倍,换句话说原本中心节点所承担的存储任务,需要每个参与者去承担;三是网络成本,网络成本主要指的是数据传输所占用的带宽以及消耗的时间,相比于中心化的方案,区块链的所占用的带宽可能是多倍,具体倍数得依据网络状况而定。从目前来看,区块链的运行成本很大可能是超过相同的中心化的方案的。

区块链合规主要满足行业监管需求

区块链应用的合规问题主要集中在满足应用的行业标准,比如用在金融行业时需要满足对应的金融行业标准,对系统的运行、安全等提出了要求。其次在于监管的要求,监管者通常会要求对于区块链中的数据进行相关的记录,这就导致了监管者要么运行相关节点,就如SEC已经联合第三方部署了比特币、以太坊等项目的节点;要么采用新的架构设计,给与监管方特殊的权限,可以记录并监督相关的交易。目前来说,合规问题首先有这样的一个共识,对于技术采取黑盒监管,对于使用者采用严格监管。

数字金融   区块链应用支付系统最大优势在于对账

数字金融的应用主要在于支付系统,将区块链应用于支付系统可以减少系统运行的成本,但在支付方面的应用事实上并不是一帆风顺,各大组织与机构都踩过不少坑,在效率、合规等方面上遇到了不少问题,但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在应用上主要有几个方向:区块链越来越专注在记账,对账上的应用而减少在清算、结算上的应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支付不仅面向国内支付,国际支付以及券款对付等领域也在引入区块链技术。

早期“一链通”模型遇到成本,监管难题

支付系统是区块链技术最早的方向,中本聪的论文起名也是一个点对点的支付系统,可以说支付系统是区块链最早的应用。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暗网等组织就一直使用比特币作为收款以及支付方式,其支付的流程可以简单看做,交易双方创建交易,等待矿工将其加入区块之后再,等待约1个小时(六个区块)就可以说交易已经确定了。这样也就可以看出为什么比特币为什么不能用于现代的支付系统了,不论转多少钱,都要等近一个小时才能确认,太慢了。至于为什么那么慢,首先是共识机制的原因,比特币所用的共识机制为PoW,工作量证明,节点们需要进行解密游戏,最早解密成功的节点可以获得记账权,将交易打包到区块之中;其次是网络的原因,信息的传输需要一定的时间。那将区块链的共识机制更改了,整体的效率是否就能够得到改善?这部分的思索在2016年得到了部分银行的试验。2016年,英国提出了RSCoin模型,同年欧洲央行也提出了类似的一体模型,几乎就是在共识机制方面进行了改进,试验范围为各大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转账系统。结果发现出了不少的问题,首先是银行之间的隐私得不到保障,银行之间可以通过区块链完全地观察彼此资产情况,这个不符合商业的常识以及规律;同时这也意味着银行之间的信息存储在彼此的服务器上,原本的区块链可没有分开存储数据的说法 ,这也就导致该系统的运行成本过高。

初期的模型遇到了技术难题

在相近的同时Swift也在筹划区块链的应用,事实上Swift在2014年就已经在会议上提及了相关的技术,但仅仅将其列为可能的方向,并没有花大力气去进行相关的研究。到了2016年,随着Swift新一代产品GPI的推出,Swift也正式测试了区块链技术可能的在支付系统上的应用。相比于英国的RSCoin以及欧洲央行的模型,Swift的进步在于Swift从项目的开始就瞄准了支付的部分场景使用区块链技术,已在探索区块链所带来的可能的进步。同时使用了工业化的超级账本技术,在技术的稳定性上、隐私性上等到了一定的提升。为了能进一步了解后续所提及的问题,我们会先简单介绍一下超级账本技术,超级账本由IBM创立,但已经捐献给了Linux基金会,现在属于开源社区。目前已经有多个公司参与到其中,例如腾讯、百度等。

在共识机制上,超级账本采用了“通道”技术,首先要说明一点通道技术并不是区块链技术的特色,不少分布式系统都有类似的术语。通道技术顾名思义,交易的参与者在通道的两端相互交易,而监管方或者管理者对于交易进行记录以及验证。这个模型的好处很明显,首先交易的双方只需要保存彼此的数据,同时也保护了参与者之间的隐私。在这个系统中也设计了监管者的位置,监管者可以充分地进行相关的监管。但是这个系统面临的问题则很明显,在比特币设计中没有谁不可或缺,但在这样的设计中如果监管者或者管理者的节点下线之后,整个系统是瘫痪的。整个系统的强健性是受到质疑的,因为可能与中心化的系统没什么区别。

在这样的背景下,该系统的运行效率如果还不如原本的中心化系统,这绝对是让人很怀疑技术的可行性。而区块链Swift在测试时就发出了这样的拷问,在测试LSM机制之后,也就是流动性节约机制之后,Swift发现这种技术在基于超级账本的系统上并不好用。流动性节约机制对于上年纪的人可以用朱镕基总理解决东三省三角债的例子快速理解,例如A要向B转账50,B要向C转60,C要向A转70,原本需要进行三次转账,转账金额有180,但是应用LSM之后,B要向C转10,C向A转20即可,变成仅有两次转账,转账金额仅余下30。LSM机制事实上需要一个能够了解全局转账情况的第三方用以安排,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最大的效果,也就是说支付系统越中心化表现可能越好。从这个逻辑看在基于超级账本的LSM表现较差是可以理解的。

在此之外,Swift也探讨了如果将部分基础设施改换成区块链技术所面对的成本,首先是技术更改的成本,将系统改造为基于区块链的技术需要一定的成本,其次是运行成本,如何保障改造后的基础设施与已有的基础设施兼容合作。这两个成本Swift在2017年进行评估时着重提出。由此,Swift在2018年提出了新的技术标准用于兼容相关的基础设施。

Swift的案例比较有代表性,而其他几个相关的项目则比较相近,如加拿大央行的Jasper、日本央行和欧洲央行合作的Stella以及新加坡央行的Ubin,在第一阶段遇到问题基本上都比较相近,所有相关的报告都没有指出以上问题的解决方案。

研究范围逐渐扩大,从支付到券款对付,到国际支付

在步入2018年后,对于区块链方面的研究逐渐深入,各大央行纷纷开始了第二阶段的试验,第二阶段的试验主要在测试一些区块链技术特性,同时从一般的支付转向了更多的场景例如DvP券款对付以及跨境支付的场景。

几乎在同时Ubin以及Stella都测试了哈希时间锁这一功能,并确认了其可用性。哈希时间锁这一功能指的是约定未来的时间,在未来的时间自动进行交割。可以简单地将其理解为带条件的支付,目前这个条件主要是时间。这个技术主要被用于跨境支付上,事实上这个技术原本是用于进行跨链的,名为原子互换。使用了这种技术也就意味着在架构设计上采用了国与国之间采用的是平行链的关系。目前在跨国支付的设计上,一共出现了三种架构,一种就是平行链,其中可以设置部分或者全部节点可以进行跨境支付;第二种是中继节点,仅有这种节点能与其他链进行交互并为跨国支付提供担保;第三种的设计体系就如Libra最初的构想一样,有一个或者多个核心节点对跨国支付进行相关验证,这种节点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表明这三种方案在效率上孰优孰劣。这种设计上的考量核心点似乎从技术设计转向了国际政治、货币竞争的方向,这导致这个问题复杂化了。

中国数字货币研究发展较早,先发优势大

而中国的数字货币发展道路可以说比任何国家走的都要早都要远。我国在数字货币方面的研究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在当年Q币是否是货币方面在央行内部就有较大的争论,最后以腾讯公司自主声明Q币不是货币,Q币仅能在腾讯公司内部用以购买相关服务为终结,事后时任央行副行长的苏宁在2008年将对于以Q币为首的数字货币的研究整理出书。随后以支付宝为首的电子支付手段在中国兴起,央行适时地赶上了潮流,首先对全国的支付网络进行了统一的技术升级以及改造,在技术上支持了快速支付的能力;在随后的政策上要求各个从事支付行业的公司必须将对应的电子支付接入到全国统一的支付网络中去,顺利应对了电子支付的监管以及效率提升的问题。而对于比特币以及区块链技术的研究,早在2013年姚前博士就受时任央行行长的周小川的指示就已经开始。研究的成果也逐渐从简单的论文发表到实际的系统建设,在2016年启动了对应的概念验证项目,同年11月正式成立了数字货币研究院。在2017年,数字货币研究院一口气申请了多项专利,其背后的“二元设计”也逐渐浮出水面。事实上,央行数字货币从设计上就已经与国外央行的设计已经存在不同,区块链系统仅承担对应的对账以及记账业务,清算、结算等业务仍然需要依靠央行的清算结算中心,而国外早期的实践都是清算、结算业务都放置于链上,这就导致了两者的方案在效率上存在着巨大差别。

在支付行业可谓是区块链目前看来最具落地潜力的行业,在技术上有一定的积累各种方案以及坑都已经被踩过。但限于货币的国家属性,目前参与需要一定的门槛以及面临着合规监管压力。

物联网+区块链仍处早期     缺乏标准以及行业领头羊

区块链会是管理物联网信息的一个利器,区块链可以让相关的数据数据上链从而保证其不可篡改,同时依据这些信息利用智能合约自动执行相关的代码,用以减少对手方的违约风险。从目前的司法实践来看,公检法机构是认同区块链上数据的真实准确性的,从另一个角度保证了参与者的权益。

物联网与区块链的结合本质上来说是两个新兴事物的融合,充满着不确定性。从已有的物联网的情况来看,物联网设施将信息上传到统一的平台之中,再由平台进行相关的信息分发,也就是说相关的数据信息先要集中到数据中心之中,再根据用户的请求以及设施的所有权等进行分发工作。由于数据都要经过数据中心,数据的隐私以及安全性会受到威胁。

而应用区块链技术,则可以保证数据的隐私以及安全性,数据的拥有者可以利用密码学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密,从而保证数据的隐私不受侵犯。同时将数据放置于区块链之上进行存证,从而保障自身的利益。将数据上链之后,用户可以通过这个凭证证明相关的所有权,同时在跨链或者其他领域提供证明进行相关的活动。

边缘计算成为未来应用的关键

从区块链以及物联网的结合来看,边缘计算变成了区块链加物联网应用的核心,边缘计算使得设备能够运行一定量的代码从而对数据进行加密、验证访问者以及上传相关数据。区块链加物联网所面临的问题在于由于物联网设备通常较小,无法进行大规模的计算、所应用的设备需要定制,初始成本较高、物联网设备能耗高,运行成本较高等。而应用区块链技术则基本意味着设备要有一定程度的运算量。从目前来看,其运行成本会较高。

物联网加区块链的市场应用前景较大,因为物联网是很多落地应用的前提,只要攻克了相关的技术问题,有一个较为成熟的解决方案,落地应用就不是难题例如物流、供应链等场景。从目前的商业化情况来看,区块链与物联网的结合主要集中在某个方向,没有一个全面的方案,Xage在物联网设备管理上使用了区块链技术管理相关的权限。

Xage:专注于物联网设备安全

Xage致力于保证物联网设备的安全,并提供了三种类型的服务: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和安全访问以及设备的生命周期管理。Xage的身份管理和身份验证解决方案实现了任意应用程序级别的安全性和控制。运营商能够立即为设备,数据流,应用程序和人员创建安全策略,从而实现安全的协作。而访问控制和安全访问,则是Xage通过提供相关的安全凭证能够允许凭证的持有者按照凭证所拥有的权限进行访问,为了防止篡改凭证,Xage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了凭证的权限并设置了一定的时间强制检查所有凭证的使用情况,防止凭证的滥用。由以上两个功能,Xage实现了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并且能追踪物联网设备的使用情况。

智能制造缺乏案例    基础设施投入较大

智能制造(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IM)是一种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它在制造过程中能进行智能活动,诸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通过人与智能机器的合作共事,去扩大、延伸和部分地取代人类专家在制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它把制造自动化的概念更新,扩展到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在2018年3月5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做的报告中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重大工程。

目前制造业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资源不共享、互动不通畅、响应不迅速、交易费用高昂等行业痛点,严重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区块链可以帮助企业收集并管理商品全生命周期的数据,从而对于制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确认、分析以及优化。具体的说是能够将制造企业中的传感器、控制模块和系统、通信网络、ERP系统等系统连接起来,并通过统一的账本基础设施,让企业、设备厂商和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能够长期、持续地监督生产制造的各个环节,提高生产制造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区块链账本记录的可追溯性和不可篡改性也有利于企业审计工作的开展,便于发现问题、追踪问题、解决问题、优化系统,极大提高生产制造过程的智能化管理水平。

区块链中所记录的数据也能帮助智能机器进行机器学习,从而帮助机器人持续进化,从而使得机器人获得更为广泛的应用。

但从行业目前发展来看,智能制造与区块链的结合实例较少,这主要是由于智能制造目前需要大量的物联网设备传回相关的信息,而物联网目前的发展仍然较为缓慢,导致了智能制造与区块链技术的融合案例较少。

供应链管理技术较为成熟     案例众多,已有成熟经验

供应链管理可以说是区块链较早落地的应用,通过区块链可以完成商品溯源、商品质量管理以及融资等应用。早在2016年,沃尔玛就使用区块链技术去进行供应链管理,进行相关产品的溯源。

区块链技术相比其他可以用于供应链溯源的技术,体现了如下的几个优势:技术上,供应链可以与物联网进行融合从而更好地对供应链进行自动化地管理,而其他技术不能像区块链一样提供物联网数据管理;区块链技术可以保证供应链数据安全,从而为原本缺乏信任的各方提供信任;区块链技术可以凭借自身公开透明、难更改以及可追溯的特质,可以提供追溯的服务。

从流程上来说,将原材料进行上链之后,通过追踪相关通证在各个供应链参与者中的流通变化情况,供应链的参与者以及最终消费者可以追踪半成品以及产品的流通情况,一旦发生产品质量的问题可以及时追责。

供应链管理管理目前所受到的核心问题在于整个供应链尚未完全数字化,不少数据上链需要相关的企业手动操作,这样导致了相信数据就是相信企业自身的行为并没有发挥区块链信任机器的作用,减弱了使用区块链的意义。同时,许多参与者对溯源存在错误的认识,将溯源当作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一定是来源于产品的,溯源仅是创造增值溢价的手段,用于区分市面上类似产品。当溢价与增值无法抵消区块链的运行成本,这属于强上区块链,这样的项目注定不会长久。

从目前来看,将区块链技术应用至供应链上已经较为成熟,各家区块链服务公司都提供了相关的服务,从服务内容来说,各家都比较相似。

众安科技:区块链+供应链金融,落地案例众多

1.jpg

该方案借助区块链技术中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多方共识的特性,解决传统资产在确权、流转时处于中心化系统而产生的信任问题。系统通过联盟链的形式,在保证性能、安全性的基础上,可支持将各个节点以物理形式部署到各业务方本地,使多方共享自己的账本。通过内置在智能合约中的多方确权模块,可使各方进行不同权重的确权,以共同发起一份标准化的提货凭证,让各方利益得到充分地表达。

与穗银集团,广东省最早成立的专业资产管理机构之一,始终坚持响应国务院号召,在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上贡献了企业应尽的职责,已成功为过百家实体企业解决了近百亿资金问题。众安科技联手穗银集团,全力打造的“金融+科技”供应链系统服务平台——穗银云链,底层区块链技术使用了众安在中国工信部认可的区块链开源项目。穗银云链将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深度结合,利用区块链不可篡改、多方共识账本的特性,将企业赊销行为产生的应收账款转化为可流转、可拆分、可融资的债权凭证——云信证,进而传递核心企业信用、降低信任成本、优化全链条融资效率,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践行普惠金融。

与悦达供应链,江苏悦达集团旗下供应链管理公司,致力于打造集“产业互联网+智慧供应链+贸易大服务”于一体的现代供应链智慧服务平台。为解决供应链贸易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上下游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效率低、融资难等痛点问题,2019年7月,悦达供应链与众安科技正式签约达成合作,基于悦达集团产业链业务场景、悦达供应链平台,众安科技携自主研发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产品“众企安链”,助力悦达供应链构建自有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合作初期,双方依托悦达集团内部产业链场景,以供应商对悦达的应收账款债权为基础,上线商业信用创新产品“悦票”,致力解决上游供应商应收账款积压和融资需求。

IBM:Food Trsut平台专注食品溯源

超级账本的创始者IBM也在2018年推出了自身的溯源平台IBM Food Trust,其在 IBM   Cloud 上运行,拥有企业级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扩展性。其有以下的特征:

追溯——追溯模块使得食品生态系统的成员在几秒内就能更安全地追踪产品,从而帮助减轻交叉污染、减少食源性疾病的传播和不必要的浪费。如果使用其他方法,这一过程通常需要数周才能完成。

认证——认证模块可协助验证数字证书的来源,例如有机认证或公平交易认证。同时,它还使整个生态系统的参与者能够轻松地以数字化方式加载、管理和共享食品认证,从而将证书管理速度提高多达 30%。

数据输入和访问——数据输入和访问模块允许成员安全地上传、访问和管理区块链上的数据。

数字资产交易面临一定挑战    资产数字化面临巨大挑战

区块链技术带给数字资产交易的意义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数字资产化,大量原本难以资产化的物品,例如数据、游戏道具等都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资产化的处理从而能够进行交易;资产数字化,也就是将现实生活中的资产进行上链,从而方便地进行相关的交易。

区块链技术在其中解决了如下几个问题:首先是区块链解决了资产权利的问题,保证了仅有资产的拥有者拥有对应的处理权;其次是解决了资产确权的过程,通过密码学技术,区块链系统能够简单地确认对应的资产的所属以及流通情况;最后解决了资产的流通过程,通过信息技术大大增快了数字资产流通的过程,减少相关的审核以及批复过程,同时方便有关部门进行相关的监管。

但是区块链技术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资产数字化时资产映射准确性难以保证,由于大部分的资产都是非标准化的,同时由用户分散化地上传相关的资产,对应资产的准确性无疑成为重中之重,不少项目将希望寄托于物联网以及相关的信息技术发展,用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但是从目前的角度来看,这一寄托仍需要大量的时间才能付之于现实,不同商品可能需要不一样的标准去进行评判,所涉及到的物联网设备可能多种多样,用户使用成本可能大大上升。同时,中间流程存在伪造、调包替换的风险;第二是链上链下一致性,如果链下资产变动没有能及时上链,那么链上的确权或者说交易就无从实施,针对这一点在现有技术手段下,绝大多数的资产没有办法满足相关的实时性要求。

而数字资产化则是区块链技术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但目前来看需要持续的研究投入。数字资产化有一个问题就是由于数字资产的特性,复制使用成本低,容易出现一次购买之后就出现泄露的问题,导致数字资产遭到侵犯。目前,多项新技术例如多方计算、零知识证明等的采用以较高的成本解决了该项问题,目前需要参与各方持续投入减少相关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