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介绍

有朋友咨询:“缺钱,结果一个好哥们儿说他的公司为了避税,要把资金分散到个人账户,需要租用银行卡,租赁费当场结清。我就配合他们提供了2张自己的银行卡以及手机、身份证。全程都是他们在操作,中间刷了七八脸,事成之后给了我1万元。这个事儿有问题吗?”

上述情形描述,就涉及到“跑分”(或者可以换个说法为“洗钱”)行为。跑分人员为获得好处费,或全职或兼职,为他人提供转账帮助,犯罪分子将“赃款”(如赌博,网络诈骗)分多笔、多次转账到跑分人员的银行卡(或者微信、支付宝)中,再分多笔、多次转出到犯罪分子的指定账户。

至于对方提出的理由,有的说为了帮公司“避税”,代发工资;有的说帮网络主播避税,招个兼职,其实都是幌子。转个账就能轻轻松松赚钱?天下真有那么好的事儿吗?

 

二、 “跑分”常见问题

那么,“跑分”行为是如何被发现的呢?比较常见的是以下3种:

1、公安局反诈中心、网警在日常工作中会进行排查,查找线索;

2、各大银行在日常交易排查时若发现账户交易频繁、异常行为的,会主动联系公安机关报案;

3、被网络诈骗的被害人报案。

跑分人员主张:“我被骗了”,“我不知情”,此类辩解理由有没有用?

我们来用数据说话。以“转账”,以及本罪最常涉及的“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来检索检察院不起诉案例,自2015年至今,不起诉决定书1683件,起诉书17465件,不起诉占比8.7%。由于司法文书未必全部公开的原因,该数据不一定十分准确,但不可否认具有一定程度的参考意义。

行业观察| “帮人避税”出借银行卡,构成帮信罪吗?

(数据是不会骗人的)

另外,一旦使用了加密软件(如蝙蝠聊天软件)与上下游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帮助行为收受了钱款的,公安机关一般会推定行为人“明知”他人存在违法犯罪行为,而提供帮助。

 

 

三、  “跑分”的惩戒

除了刑事风险以外,“跑分”还有可能面临如下惩戒:

1、信用惩戒:人民银行将相关个人的信息移送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受惩戒期内将影响相关人员的贷款和信用卡申请。

2、限制业务:5年内暂停相关人员银行账户非柜面业务,支付账户所有业务。也就是说,相关个人5年内不能使用银行卡在自助机上存取款,不能使用网银、手机银行转账,不能刷卡购物,不能通过购物网站快捷支付,也不能使用云闪付、微信、支付宝扫码付款或收发红包等。

3、严管账户:银行和支付机构5年内不得为相关个人新开账户。惩戒期满申请开户的,银行和支付机构将加大审核力度。

无论是他人以何种理由要求你提供银行卡帮助转账,“有利可图”本身就是最大的风险点。若涉嫌构成帮信罪,将会面临3年以下的刑期,这个代价,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