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赋能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以5G、物联网、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新基建一头连着巨大的投资需求,一头牵着不断升级的消费市场,是稳投资、扩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社会经济转型的新支点、新引擎。

面对这一新的机遇,近日,云南省委、省政府印发的《云南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2年)》提出,计划用3年时间,让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旅游、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达到全国一流水平,云南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入全国领先行列,成为云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5G作为通信基础设施,如同“信息高速公路”一样,为庞大数据流和信息的传递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带来了更为高效和可靠的传输速度。作为驻滇央企,云南移动以5G建设为契机,推动新基建与各行业的融合发展,加速5G、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等多项新技术发展,打造数字创新应用“新平台”,培育丰富的应用场景,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为加速云南信息化产业升级、建设“数字云南”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保障。

数据中心筑牢新基建底座

对于网络经济,客户浏览的每个网页、发送的每个订单,背后都需要大量的数据运算和存储。近年来,中国移动在云南的数据中心建设驶入“快车道”,这些数据中心作为算力和数据的承载平台,给海量大数据提供“粮仓”,也是新基建的底座。

数据中心不仅仅是一个存储中心,它作为5G网络的“心脏”,更是一个本地化的云计算中心和处理中心,可降低数据传输的时延。数据中心机房也实现了“数据不出省”,为客户带来更加快捷、更加安全的信息化托管服务。

在昆明,中国移动云南数据中心作为云南省当前最大的“五星级”数据中心、西南地区面向东南亚的通信枢纽和区域信息汇集中心,依托“三高”能量:高投资——超过20亿元;高部署——超5200台服务器;高处理力——计费信息处理每天可达到150亿条,可满足银行用户跨境人民币结算、企业用户和行业用户的企业专网、互联网数据专线、国际传输专线及国际语音服务需求,为国内外企业的国际业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通信网络支撑。

不仅是在省会,在丽江、德宏等地,中国移动承建的大数据中心都取得了阶段性进展,致力于为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厚植数字化优势。

2019年11月,丽江市人民政府与云南移动签订《“丽江云”大数据中心战略合作协议》。中国移动投资8亿元建设“丽江云”大数据中心及基础设施,为“数字丽江”提供安全、可信、本地化的云服务,同步建设“丽江云”大数据研发培训基地、“丽江云”数据展示中心,为丽江数字化人才培养提供便利。目前,“丽江云”已建成滇西北最大的标准IDC机房,现可容纳300多个机柜,可用空间达15000U,具备超强的业务承载和扩展能力。

智慧程海综合管理平台就是依托数据的智能化管控构建的,且实现了所有数据的云端集成和高效运营。程海湖流域现有的三线数据、地质、水文、总规、土地利用、行政区划、餐饮客栈、水质、水情、雨情、视频、闸站、泵站等各类资源基础数据都已上传至“丽江云”,为程海综合管理提供信息化支持。依托该平台,可实现对程海湖岸、周边村庄、螺旋藻养殖企业等沿湖重点区域的24小时实时监控,通过将综合管控平台对接环保部数据,对水环境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实现了对重点区域的数字化掌控。

2020年5月,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数字经济发展中心与中国移动共同打造的“德宏云”正式上线,采用“1﹢N”模式建设,即以1个“政务云”为核心,通过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向N个单位、外部应用系统提供接入服务,兼顾政务民生数据集中和行业应用开放。平台上线后有效整合了全州各类信息平台,为打破信息壁垒、避免重复建设提供安全稳定的云资源服务。今后州内各单位的信息化应用可依托云资源实现“按需而用、即开即用、快速扩容”。

云网融合释放数字经济新动能

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应用部署在云端。云服务已经成为信息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云和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系统的架构呈现出新的变化。

近年来,云南移动持续强化推进5G SA(独立组网)在云网融合领域技术能力的创新,开发并完善网络切片管理系统、边缘计算、云化基础设施等,打造安全、可靠、可信的云网融合产品,为AR/VR、超高清视频、智慧城市等提供端到端、可定制的信息化行业应用。

早在2017年年底,云南移动就发布了移动云。该产品采用全域资源布局,可为政府、企业构建“云网一体”化云平台,提供云宽带、云专线及云互联等产品,满足客户随时随地接入云的需求。移动云具有“5G时代最便捷、离客户身边最近、解决方案最灵活和电信级安全防护”的特点。同时,移动云“云网一体”系列产品支持客户在线自助订购,具备免安装、免部署、一键订购、分钟级开通、带宽随选、组网灵活的优势,可实现一点受理、一跳入云、一站服务。

面向政府单位,“5G﹢云网融合”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提升政务服务的可得性、便捷性、满意性与安全水平。针对客户单位提质增效的需求,云南移动协助政府单位整体改造内部网络,系统、终端上云升级。网络综合改造方案中尤为亮眼的是云桌面的引入。云桌面改变了过去分散、独立的桌面系统环境,通过集中部署,IT人员在任意云终端前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管理维护工作,减少了大量的维护工作。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员工都可以通过网络进入企业的办公环境来处理工作,真正实现全员移动办公。

面向直播行业,“5G﹢云网融合”可以保障各类直播及赛事转播的实时性。2020年4月,第四届智慧医疗创新大赛(云南赛区)在昆明拉开帷幕。由于疫情原因,为最大限度保障参赛人员和专家评委的健康及安全,作为本次大赛承办方,中国移动云南公司创新性地使用自研产品“5G﹢云弈线上赛事助手”举办比赛,该平台充分利用5G技术低时延的特性,实现了赛事全程高效线上协调、线上比赛、赛况直播、专家及时点评及赛后作品永久保存等功能。

面向医疗行业,“5G﹢云网融合”可以保障医疗数据的传送安全,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医疗水平和技术能力提升,助力医疗产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2020年3月,云南移动携手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式开通“互联网医院”,将传统医疗手段与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有机结合,为患者提供在线挂号、在线问诊、在线续方、处方流转、送药到家等线上诊疗服务,成功实现了连续诊疗和全程健康管理,从根本上简化了患者就医流程,解决了“排队长、看病难”的问题,推动云南诊疗体系高质量发展、智慧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区块链创新实体经济新模式

G商用的快速发展使万物互联成为可能。区块链作为去中心化、隐私保护的技术工具,可以协助5G解决可靠、安全、隐私、信任等问题,提升网络信息安全和服务效率,创新商业模式。

2020年5月,区块链服务网络(BSN)的云南节点上线运营。BSN是由国家信息中心主导,中国移动和中国银联等多家央企及相关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建立的国字号区块链服务平台,以互联网理念为开发者提供公共区块链资源环境,极大降低区块链应用的开发、部署、运维、互通和监管成本。中国移动作为区块链服务网络的发起方之一,深度参与了区块链服务网络前期的研发和部署,加速推进了区块链服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区块链服务网络的快速部署和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在实体经济中,区块链技术已逐步显现价值。中国移动区块链技术在省内农业、对外贸易等行业已经开始应用,在农产品和进口商品等领域已有成熟的案例。

茶叶是云南特色优势产业,当前云南正朝着千亿元云茶产业发展目标迈进。云南移动绿色食品5G全流程溯源解决方案将区块链技术与追溯体系深度融合,打造了云南省首个场景式普洱茶品质区块链追溯平台。该平台通过整合“一门户、三终端”,搭建起“产品质量监管﹢销售﹢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并与“一部手机办事通”“一部手机云企贷”等平台实现数据共融互通,形成了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信息管理闭环,实现了企业诚信生产、消费者信任消费、政府监管服务的有机统一。平台上的每一饼茶叶都有专属身份标识,用手机扫一扫区块链二维码,原料基地、生产过程、质量检测等信息一目了然,还能验证真伪、购买和投诉,实现了“从茶园到茶杯”全程质量安全可追溯。此外,中国移动还将区块链溯源项目引入建水紫陶产品行业,把5G、区块链、VR/AR等高新技术结合起来,通过芯片追踪、物联网监控等方式追溯紫陶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产业链环节,为紫陶的防伪和品牌保护提供依据。

2020年4月,云南移动“瑞丽跨境进口商品区块链溯源系统”上线试运行,破解了进口跨境电商正品控制难的问题,标志着瑞丽市实现了云南省“第一个口岸级区块链溯源”“第一个跨境电商区块链溯源”“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区块链应用”的三个第一,是瑞丽市区块链应用的里程碑事件。

“跨境电商商品的特殊性在于,海外销售版本与国内专柜版本存在差异。也就是说,在国内专柜鉴定为涉嫌仿冒的商品不一定就是非正品,它可能是海外渠道或者海外代理商认可的正品。”“瑞丽跨境进口商品区块链溯源系统”基于区块链技术,能够实现数据的高效共享和安全存储。消费者扫描商品上的溯源码,即可快速查询和追溯每一个进口商品的产品信息、进口信息和贸易信息等,确定其是否为正品。下一步,云南移动将把“瑞丽跨境进口商品区块链溯源系统”的数据汇总至“德宏云”平台,最终形成完整的跨境电商公共服务体系,为海关监管工作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为商务部门规范市场秩序、优化产业环境提供现代化手段,为数字经济建设提供可推广、可复制、可操作的典型应用案例。

作为信息通信服务企业,云南移动将循着“贯彻落实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发展战略”的方向,通过数据中心的建设,使其与5G、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形成合力,为更多行业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的组合式服务与一体化解决方案,进一步助力云南数字经济集聚发展。

文章来源:人民邮电报

文章原标题:云南移动借新基建浪潮 创“新平台”服务

作者:薛颖雯 管文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