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由無界AI生成


作者|李晗朱悅


誰也無法想到,在這一輪AIGC浪潮中,一些AI公司還沒來得及顛覆行業,自己卻快被顛覆了。


7月12日,美國AIGC獨角獸Jasper聯合創始人Dave Rogenmoser在職場社交網站LinkedIn發佈公告,“鑑於行業的巨大變化,為了集中精力並調整資源,團隊將開啟裁員”。 Jasper的產品主管Jeremy Crane也在本月初離職,任職不到一年。


這家成立於2021年的獨角獸在去年10月剛剛完成價值1.25億美元的融資,是AIGC領域成長最快的公司之一。


同樣傳出裁員消息的還有無代碼AI營銷平台Mutiny,曾獲得紅杉資本、老虎全球基金的投資。前員工在LinkedIn發帖稱,Mutiny上月底裁員約30%。


AIGC的人才爭奪戰彷彿還在昨日。這兩家獲得巨頭青睞,發展勢頭正盛的公司為何在此時裁員?


答案與ChatGPT有關。 2022年11月30日,OpenAI發布ChatGPT,在推出僅兩個月後,其月活用戶就已經突破1億人,給這些在大語言模型(LLM)基礎上開發應用的初創公司帶來了沉重一擊。


金沙江創業投資基金主管合夥人朱嘯虎就曾表示,“ChatGPT太強大了,對創業公司很不友好”。


從歷史的脈絡來看,在技術發生重大變革的時期,初創公司往往是機會的掌握者。在當下的生成式AI浪潮中,相較於需要大量投入的大模型,創業者在應用層有更多的創業機會。但是當大模型公司開始推出自己的應用,應用層的初創公司該怎麼應對與前者的關係,又該如何構建屬於自己的護城河?


近期著名創業孵化器Y Combinator在一場討論中,直接提出了靈魂拷問:“OpenAI會殺死所有創業公司嗎(Will OpenAI Kill All Startups)?”


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僅決定了中小創業公司的命運,也關乎著更大的、也更重要的AI生態系統的構建。


0 1
AI開放海洋中的“鯨與䲟魚”


ChatGPT之前,Jasper無疑是AIGC領域最受矚目的明星獨角獸。


2020年,OpenAI發布GPT-3——ChatGPT底層大模型的上一個版本,在人工智能領域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Jasper創始人Dave Rogenmoser敏銳地察覺到了GPT-3所蘊藏的商機,憑藉著上一次創業項目的投資人Y Combinator的關係,Jasper在2020年12月就獲得了GPT-3訪問權限。


GPT-3早期具有學習成本高、調用不便等問題,不能同用戶直接對話。 Jasper在GPT-3的基礎上進行高精度的前端提示和交互界面設計,再利用團隊營銷經驗對模型精調。 Jasper提供AI生成文本功能,並為營銷人員提供定制化模板,自動生成博客文章、新聞稿件、廣告文案等文本內容,在媒體工作者、營銷人員中大受歡迎。


2021年Jasper一經推出便迅速獲得成功。同年10月,Jasper就獲得了8500萬美元的A輪融資。 2022年Jasper年營收預計達到6000萬美元,成立僅18個月後就達到了15億美元的估值。


“他們得到了一個巨大的機會。”Coatue資本的聯合創始人兼高級董事總經理Thomas Laffont說,“Jasper 處於領先地位,產品與市場明顯契合。他們還敲定了一批擁有各種專業知識的優秀投資者。”


然而,ChatGPT的橫空出世,改變了這一切。


GPT-3是Jasper的業務支柱。在GPT開發早期,Jasper和OpenAI是良好的合作夥伴,一方給技術,一方給反饋,雙方各取所需。但核心技術在對方手中,Jasper終究是基於GPT的二次開發。對於沒有自研大模型的Jasper來說,不管取得的成績多麼輝煌,這場交易注定是危險的。


“當Altman已經成為AI開放海洋中的鯨時,Rogenmoser更像是一條䲟魚(remora),這是一種附著在鯨類動物身上並以殘骸為食的鰭狀魚。OpenAI需要像Jasper這樣的合作夥伴來支付賬單,但對後者的需要程度,遠不如Jasper對OpenAI的依賴。”The Information作者Arielle Pardes評價道。


ChatGPT的推出就將這種風險展露無遺。經過兩年的迭代和RLHF技術支持,ChatGPT不僅能夠聽懂用戶指令,而且可以利用自然語言與用戶直接對話。


簡單來說,大語言模型和用戶之間不再需要“中間商”促成交易了。


同時,ChatGPT的免費發布也讓Jasper面臨更大的窘境。儘管Sam Altman已經強調“不會試圖與我們的合作夥伴競爭” ,但當用戶可以免費獲得ChatGPT 時,誰會為Jasper每月支付49美元?


受到ChatGPT衝擊的不止是Jasper一家公司,所有做文本相關產品的公司,都會面臨類似的風險。


比如,Grammarly是一家估值超百億美元的AI寫作助手公司。 ChatGPT發布之後不久,很多用戶就意識到,ChatGPT強大的文本生成功能,或將覆蓋Grammarly引以為傲的核心競爭力——優秀的拼寫、語法審校能力。再加上懸殊的價格差距,Grammarly不再是一個高性價比的選擇。


“這麼多年我一直用Grammarly幫我修改英文,但ChatGPT實在是太厲害了,比Grammarly實在好太多了。ChatGPT知道我在講什麼,但是Grammarly並不知道。”一位留學生這樣說。


OctoML公司首席執行官Luis Ceze也表示“如果像Grammarly這樣的公司不盡快找到自己獨特的競爭模式,那麼他們很快就會被其他整合了LLM的文本界面所取代”。


為了應對生成式AI的衝擊,今年4月Grammarly也推出大語言模型工具GrammarlyGO,已經開放了快速生成文稿、修改文本長度、回复郵件等功能。


Grammarly首席執行官Rahul Roy-Chowdhury也表示“Grammarly正在超越修改和更正文本的傳統業務,轉向撰寫內容”。


0 2
套殼產品”失去市場


很難有明確的數據說明,現在究竟有多少基於GPT系列或其他大模型開發的產品。和Jasper一樣,這些產品背後的一些初創公司也岌岌可危。


其中大多數直接調用大模型的公司往往沒有過於復雜的商業邏輯——用戶輸入信息,調用微調後的大模型進行處理,向用戶輸出信息,很快就完成了一個閉環。印證到Jesper上便是,用戶輸入需求,接著處理出一篇文章完成輸出。


大模型公司在進行模型迭代或推出類似產品時,很有可能輕易地覆蓋甚至超越了這些產品的功能和價值。因為,在本質上它們只是大模型的“套殼產品”。


矽谷知名風投機構A16Z描繪了目前生成式AI技術棧的圖景,相較於自身擁有模型的應用,沒有模型的應用需要緊緊依靠大模型公司的支撐。 “Jasper們”和OpenAI的競爭,本質上是應用層與模型層的競爭。


出門問問創始人李志飛曾在朋友圈表示,“ChatGPT的發布把很多淺層用戶從Jasper那裡吸走了”。


生成式AI技術棧

圖片來源:A16Z


在發展初期,依靠大模型供應商是應用層公司起步甚至發展業務的好辦法。但在初具規模之後,如何處理模型與應用之間的關係,成為了生成式AI應用公司不得不面臨的重大問題。


一種看法是,模型即服務(Model as a Service),這足以讓一個小型的開發團隊快速迭代,並隨著技術的進步及時更換模型供應商。 Jasper確實也這麼做了,除了OpenAI的模型之外,Jasper在其產品中還納入了其他開源模型,例如GPT-J、GPT-NeoX、T5和BLOOM。


另一種看法是,對專有的產品數據進行重新訓練,自研大模型。李志飛也提到,“面對專業用戶,Jasper原本存在一種可能的路徑,那就是自建大模型、開發出獨特的滿足專業用戶的產品feature,從而留住專業用戶”。


但同時他也認為,這並不是一條樂觀的道路。自研大模型對團隊的資金和人才有更高的要求,初創公司很難具備科技巨頭的財力、物力、人力。況且,在美國以OpenAI為代表的幾家頭部大模型公司已經逐漸佔據主導地位,部分開源大模型也基本完成了生態建設。


這也是為什麼,做AIGC應用領域的創業公司這麼多,大模型卻還是巨頭們的遊戲。


越來越多的開發者正在提出同一個擔憂,如果繼續使用OpenAI的API進行應用層開發,OpenAI最終是不是可能會發布和他們競爭的產品?


除了聊天機器人ChatGPT,OpenAI還曾發布過三款產品,文字生成圖像工具DALL-E、自然語言轉代碼系統Codex、自動語音識別系統Whisper:



2021年1月,DALL·E發布,可以從自然語言的文本描述中生成圖像。一年後,有更高性能的二代DALL·E 2亮相,目前已面向所有人開放。


Codex是AI代碼補全工具Github Copilot的技術支撐,可以實現將簡單的英語指令轉化為十幾種流行的編碼語言,於2021年8月通過OpenAI的API發布。


Whisper是一種自動語音識別系統,可以實現99種語言的識別和轉錄。 OpenAI在2022年9月開源了Whisper,並在2023年3月與ChatGPT API一起發布了Whisper的API版本。


不過,現在可以確定的是,OpenAI已經暫停了推出更多產品的步伐。


在今年5月,OpenAI聯合創始人兼CEO Sam Altman在Humanloop CEO組織的閉門討論中表示,OpenAI不會在ChatGPT之外發布更多的產品。


Sam Altman表示,歷史上偉大的平台公司都有一個殺手級應用。 ChatGPT的願景是成為一個超級智能的工作助手,而許多其他GPT的用例OpenAI將不會觸及。


在Y Combinator組織的名為“OpenAI將殺死所有創業公司?”的討論中,Y Combinator董事總經理Michael Seibel認為,“OpenAI和Anthropic等公司實際上是在努力構建AGI,他們不是在努力構建AI驅動的CRM(客戶關係管理系統)或更好的搜索之類的東西”。


OpenAI和人工智能對初創公司的影響有待觀察,但歷史表明,每一次技術產生重大變革的時期,技術革新通常會給初創企業帶來更大的機會,而不是壓制。


瀏覽器時代,網景的發布阻止不了之後微軟IE、Google的發展;移動互聯網時代,iPhone的誕生揭開了Meta、Uber等一眾移動應用廠商崛起的序幕。


目前來看,ChatGPT所衝擊的只是基於GPT二次開發的“套殼產品”,OpenAI帶來的AI技術變革,將催生出新的令人驚嘆的初創公司。


0 3
AI應用路在何方?


據不完全統計,ChatGPT爆火後的七個月內,全球大模型數量已多達數百個,僅中國就至少有80個。今天,基礎大模型已經初步形成互聯網大廠、AI科技公司、明星初創公司、學界科研機構等多方勢力“百模大戰”的格局。


大量的資金、人才、技術湧入了基礎大模型,而對於應用層的討論聲音要小很多。大模型是基礎設施,需要通過應用才能和用戶產生關係。這是一個更大的生態。


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認為生成式AI將催生新產品、新業態,會有很多創業和投資,大模型時代最大的機會在於應用層。他曾表示,“在應用層,將會出現全新的、十倍於現在微信和抖音的創業機遇”。


AI應用層的變革主要分為兩類,一種是常見的基於大模型做既有產品的升級,代表公司為微軟、Salesforce、阿里巴巴等科技巨頭,以及大量的中小軟件公司。


微軟已經將OpenAI的大模型能力,引入其全系產品中,包括New Bing搜索引擎、Microsoft 365 Copilot、Windows Copilot,國內阿里巴巴旗下的釘釘,也基於旗下通義千問模型進行了改造。


傳統SaaS公司正在快速接入AI。在細分行業領域,AI產品多應用在銷售、諮詢、管理等產業場景中,幫助企業打造競爭壁壘。以全球排名第一的CRM廠商Salesforce為例,Salesforce堅持AI+數據+CRM戰略,在2023年推出兩個AI產品EinsteinGPT、SlackGPT。


另外一種,則是基於AI大模型的原生應用,但目前尚未爆發。


以最近爆火的Agent為例,Agent作為人與LLM的中介,可能會挑戰原有平台的分發機制,用戶不再依賴平台使用軟件,而是直接與Agent互動獲取服務,過去SaaS也可能會變成AaaS(Agent as a Service)。新的產品邏輯將進一步降低用戶使用技術的門檻,並滲透到新的使用場景。


無論是既有的互聯網產品還是正在成長的AI原生應用,在大模型時代都有可能經歷新一輪洗牌。金山辦公技術總監熊龍飛告訴「甲子光年」:“關鍵在於,要構建自己的技術壁壘。”


過去的積累與面向未來的投入都很重要。比如,金山辦公除了大模型的功能模塊之外,還積累了35年的文檔處理底層技術,以及從2017年開始投入研發的AI能力。此外,為了結合大模型,金山辦公還特地開發了向量化系統、提示詞管理器、各類AI能力和大模型的外掛系統等基礎技術。


應用層公司的核心壁壘不僅僅在於模型能力,產品設計、數據管理、服務網絡等方面同樣重要。


以Grammarly為例,有用戶告訴「甲子光年」,“Grammarly主要應用場景有鍵盤輸入法、瀏覽器插件和各個終端應用。ChatGPT在論文寫作或者滿分作文上興許能用到,但日常溝通還是Grammarly更方便” 。


隨著模型能力的發展,算力價值在應用層可能被抹平,數據才是長期的壁壘所在。真格基金管理合夥人戴雨森在之前的一次演講中表示,“當數據的質量和數量增加時,模型的性能和效果會提升,同時也會增加用戶壁壘”。以微信為例,最早期的微信其實沒有壁壘,後來通過與眾多用戶之間的特有關係形成了網絡效應,從而產生壁壘。


在大模型可以覆蓋的通用場景之外,創業者在垂直領域積累深厚獨特的行業數據,或者做冷門領域的先行者,或許更有可能獲得成功。


新一輪的AI浪潮無異於大浪淘沙,只有擁有核心本領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巴比特園區開放合作啦!





中文推特: https://twitter.com/8BTC_OFFICIAL

英文推特:https://twitter.com/btcinchina
Discord社區:https://discord.gg/defidao
電報頻道:https://t.me/Mute_8btc
電報社區:https://t.me/news_8b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