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比特幣橫盤的行情下,DeFi板塊可謂乘風破浪、高歌猛進,不斷上漲的幣價和大咖們的推崇,讓DeFi成為當之無愧的熱點之王。

有人說區塊鏈的落地方向已經很明確了,就是DeFi;也有人說,DeFi的暴漲正形成加密社區的另一個泡沫。雖說“全民、普惠”的口號響徹行業,但DeFi類產品複雜的設計和較高的門檻卻讓普通用戶望而卻步。

如今已經大漲的DeFi,是已經窮途末路?還是正揚帆蓄力,準備帶著整個幣圈駛入星辰大海? PANews邀請到了dForce創始人楊民道,為大家解碼DeFi現狀。

以下是楊民道分享全文:

DeFi正處於泡沫階段,主要力量是資本

PANews:據defipulse 數據顯示,截止至7 月24 日, DeFi 產品總鎖倉市值突破了35 億美元。據此前PANews 數據統計,這個數字在六月初時剛突破20 億美元。如此迅猛增長的背後的推動力是什麼,是資本形成了共識?還是散戶看到了有利可圖後瘋狂湧入?
楊民道: Compound流動性挖礦帶起了DeFi熱潮,Comp的高市值也一舉衝破了大家對DeFi項目的想像空間,原先DeFi裡的龍頭Makerdao估值大約就4-5億美金,Comp的流動性挖礦最高峰估值達到了30多億美金,並穩定維持在10多億美金,這個價格的天花板被捅破後大家看到了資本對DeFi項目的想像。
鎖倉量的瘋狂增長與流動性挖礦代幣的高價格非常相關,資本是逐利的,Compound剛推出時存款的收益率換算為年化超過100%,到後續項目Balancer以及最近火熱的YFI , 都有著相同的特點,高流動性挖礦回報吸引了資金快速進入,最終達到了高鎖倉市值。
現階段很是個泡沫階段,但沒有人知道泡沫何時會破裂,所以在現階段泡沫也是一種共識,主要力量還是資本不是散戶,Compound一天40-50萬美金的拋壓不是散戶能接的。

PANews:以太坊上的DeFi 浪潮惹得不少公鏈艷羨,不少公鏈也都在積極的推動自己生態上DeFi 的發展,您如何看待這一現狀, DeFi 會成為這些公鏈的救命稻草嗎?
楊民道:我常說資產的網路效應是巨大的,這是以太坊作為公鏈非常大的優勢,大多數有價值的資產都發行在以太坊之上,這讓開發者願意在豐富的土壤上開發金融應用,這些應用也有足夠的交易對手方來使用。不少公鏈推動自己的DeFi發展看起來只是為了蹭熱點,如果不解決自己公鏈原生資產過少以及引入BTC/ETH上的資產,那DeFi生態絕對不可能發展起來。
目前看到比較靠譜的路徑就是通過跨鏈引進BTC以及ETH上的資產,跨鏈的解決方案有很多,比如WBTC/RenBTC就是一種BTC跨鏈方案,最近增長的特別快,Conlfux準備提出的跨鏈聯盟也是一個跨鏈方案,又或是Polkadot通過parachain接入BTC以及ETH。
以太坊在還未升級到2.0之前是這些公鏈們的機會窗口,怎麼樣在引入BTC以及ETH資產進入自己生態的同時,加緊建設自己公鏈上資產/借貸/交易三塊基礎設施,並且拓寬原鏈資產(尤其是BTC/ETH/穩定幣)的OTC交易方式,才能讓用戶直接法幣交易自己鏈的代幣標準,最終沉澱用戶,否則用戶最終還是得跨鏈回到以太坊上進行OTC進出。

流動性挖礦是DeFi項目完成冷啟動的手段

PANews:近期由Compound 開始, DeFi 產品內掀起了一場“流動性挖礦”風潮,有不少人都認為這個模式和當年的“交易挖礦”很相似,但我們也知道“交易挖礦”模式最終以失敗告終。在看來,“流動性挖礦”會重蹈覆轍麼?這種通過經濟激勵提供的流動性是泡沫還是良性循環?
楊民道:流動性挖礦與當年Fcoin為首的交易挖礦還是有區別,Fcoin因為不透明實際大家也很難得知當時交易挖礦的全貌,現在的DeFi挖礦雖然有很大一部分是分到逐利者上,但也確實作成為了DeFi項目冷啟動的手段,Balancer通過Bal冷啟動的方式就非常明顯,現在每天的鎖倉量以及交易量都在不斷增長。

現在的流動性挖礦是泡沫,但就像當年交易挖礦熱潮一樣,多數交易所最後都取消了交易挖礦的策略(通過銷毀代幣或是回填形式),DeFi項目冷啟動到一定階段後也可以取消流動性挖礦獎勵,更專注於激勵到正確的用戶身上。激勵到正確的用戶身上是個不斷試錯的實驗,我認為Staking模式大概率會是主流,項目方激勵長期看好者進行Staking鎖倉,減少二級市場拋壓,同時可能通過Staking數量來判定用戶的忠誠度,每個行為的激勵都會與忠誠度進行掛鉤。

滑點是CMFF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PANews:自動做市商(AMM )是為DeFi 提供流動性的一個重要途徑,而加密社區興起的“ 恆定函數做市商”即CMFF 對去中心化交易所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看來,相對於其他做市系統, CMFF 的優劣勢是什麼?
楊民道: CMFF的最早源於Bancor,在Uniswap上發揚。

優勢:
CMFF提供了長尾幣對的交易價格與流動性,這是許多沒有足夠做市資金項目的選擇,並且因為CMFF是去中心化的,無需許可的特性使任何人不需要註冊不同的交易所,只要連上網路就能交易。
劣勢:算法型做市,在資金池小的時候可能會出現高滑點,這部分如果不能及時調整,對交易者就是非常不好的體驗,相比於CMFF,訂單簿模式就提供了所見即所得的體驗。

現在很多方向都在優化CMFF的滑點問題,比如Curve就在穩定幣找到了很好的Niche,Bancor以及還未公佈項目也嘗試了單邊提供流動性以及優化算法的方向。這波流動性挖礦帶給了CMFF初始的流動性,同時帶來了非常大的交易量(多數DeFi項目都有自己的CMFF交易池),有了初始流動性,以及交易量的手續費, CMFF的正循環就能持續滾動。

多角度結合打造DeFi風控模塊

PANews: DeFi在今年的發展過程其實並未一帆風順,黑客已經數次攻擊DeFi 應用,並成功轉移了大量加密資產。如何填補DeFi 的安全漏洞?除了代碼質量外,還有哪些風險需要防範?
楊民道:經歷了Lendf.Me黑客事件,我們內部也在這幾個方向上, 詳細复盤可以看dForce AMA還原Lendf.Me黑客攻擊事件始末

以下是dForce總結了我們對風控模塊的思考

● 接納新資產的審核流程

● 資金池模式,單一借貸額度舉債額度限制(類似Makerdao的debt ceiling)

● 混合模式,單池模式的抵押物之間不打通,解決借款人風險不對等問題。

● 中心化的預警監測及協議終止

● 資產和流程上鍊

PANews:在目前DeFi 市場大熱的形勢下,是該抓緊時間擠上這趟財富列車,還是在場外靜觀其變等待熱度冷卻?作為普通投資者,我們應該何去何從?
楊民道:作為普通投資者最好的方式就是參與流動性挖礦,YFI的創造者就提到,Don't buy it, Earn it. 用戶通過提供流動性/參與獲得代幣是一個非常好的模式。我常說我們dForce的用戶不一定是買DF的人,這兩者也形成了一個很巧妙地平衡。流動性提供者協助項目發展獲得代幣,看好項目長期發展買幣者提供了代幣價格支撐。
作為普通投資者,先參與挖礦進來可以更了解項目,市場的上上下下波動也創造了入場機會,作為投資者自行判斷風險回報比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