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布勞克琴

編輯 | 門人 運營| 小石頭

近期,Web3.0 似乎有接棒GameFi 熱點的趨勢。其實Web3.0 這個概念對於幣圈老人們來說並不陌生,早在數年前,我們就開始憧憬Web3.0 的宏大願景,但是當時局限於行業整體基礎設施的不完善,很多東西都只能暫時停於理論。

目前行業內已經廣泛流傳著對Web 時代的一種區分:

1990-2005:Web1.0-Read(可讀)

2005-2020:Web2.0-Read + Write(可讀+可寫)

2020-? :Web3.0-Read + Write+Own(可讀+可寫+可擁有)

可見,Web3.0 的關鍵點落在了“所有權”上。說了這麼多,那到底什麼是Web3.0 呢?我們嘗試給出一個定義:

Web3.0 的願景是實現去中心化的網絡系統,用戶能夠掌握自己的資產、身份、數據和隱私等權益的所有權。

這幾年行業發展迅猛,DeFi、NFT、新公鏈、L2、GameFi 等局部熱點的繁榮無形中都是在為Web3.0 打基礎。

Token 的模式讓我們能夠輕鬆掌握(同質化)資產的所有權,並且在DeFi 繁榮的推動下,實現了這類資產在鏈上的流通應用。

以太坊(L2+PoS)以及各類型新公鏈的上線,標誌著底層基礎設施至少能夠滿足Web3.0 的最基本性能要求。

NFT 的模式能夠很好的封裝各類非同質化的權益,也是踏入Web3.0 的重要一步。

GameFi 的興起,則似乎是向外提醒,是時候著手組合打造Web3.0 的宏大願景了。要知道,其實數年前就已經有了一波GameFi 的火爆,不過那時候都還沒有DeFi,所以我們稱之為“鏈改”,但就是由於基礎設施的不完善,當初玩的都是通證模型的設計。

雖然按照Web3.0 的定義來說,加密貨幣的發展演化應該都是歸屬在Web3.0 的宏圖範疇內,但是其實最近重新起勢的Web3.0 概念,可能更加偏向於數據所有權這一塊,或者廣泛地說,更加偏向於對Web2.0 互聯網應用在Web3.0 區塊鏈平台上的重塑。

但是在專攻Web3.0 細分領域之前,我們有必要對整個Web3.0 技術應用堆棧有一個全面的了解,而其實在數年前,像Multicoin\A16z 這類知名投資機構已經給出了自己理解的Web3.0 堆棧框架,本文我們就嘗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自上而下來回顧更新一下當前的Web3.0 堆棧,在了解每個堆棧模塊的同時,挖掘尚未爆發的模塊。

「 用戶終端堆棧」

這是與用戶直接產生交互的層面,根據目前行業的演化,可以細分為:

錢包秘鑰管理

如最常見的Metamask、鏈上錢包TokenPocket、智能錢包MyKey\Argent、硬件錢包;

Torus:通過谷歌等第三方賬戶生成秘鑰並登錄去中心化生態的分佈式的密鑰管理系統,Multicoin Capital 領投,幣安孵化器、Coinbase Ventures 等參投;

Magic:前Fortmatic。通過Magic 新用戶無需單獨註冊以太坊錢包,可以通過電子郵件或者手機號碼進行錢包的創建\登錄\驗證,Placeholder 領投,Lightspeed Ventures 等參投。目前部分主流DApp (如Uniswap,TokenSets 和PoolTogether)都支持這種登錄方式。

DApp 瀏覽器:Brave

前端託管:這一模塊當前是缺失的,但在去中心化的征途中,卻似乎必不可少。例如此前Uniswap 官方鑑於監管壓力不得不違背抗審查原則,在前端主動下架部分代幣。儘管目前有像Liquidity 代幣激勵驅動社區開發前端頁面的,也有部分將前端託管在IPFS,但都不是最終解決方案。可持續觀察該模塊的未來動態。

DApp 應用:這是我們最熟悉的層面,也是內部模塊更新變化最快的層面。這裡我們就不細數該層面的所有模塊,而是挑出部分具備代表性以及發展性的模塊來了解一二:

衍生品市場(期貨& 期權):確定性較高,風險相對較低的明星賽道,頭部項目如dYdX、Perpetual、opyn

算法穩定幣:去中心化的世界是否需要擁有不錨定傳統法幣的原生穩定幣;實驗性強,但是今年在OHM\FRAX 的超優質表現下,算法穩定幣的地位逐漸有所提高。

元宇宙& NFT:今年大火,甚至在圈外的火爆程度不亞於圈內,可能是未來十年最值得關注的技術發展之一。

GameFi:Axie 引領P2E 潮流,但是當前的鏈遊依舊缺乏最本質的可玩性,基本上都是重複著先發行NFT、再發行遊戲通證或者治理通證,然後再打磨遊戲的套路。鑑於遊戲的開發週期長短以及市場本身的周期,GameFi 未來可能會迎來冷卻期,但是遊戲屬於長期的大賽道,同時遊戲資產等權益的所有權等困擾在Web2.0 中長期存在,所以有望在Web3 .0 中得以改造優化。

跨鏈橋:多鏈並存是當下市場的格局,並且隨著公鍊和L2 項目數量的增加以及各自生態的逐漸完善,鏈上用戶資產跨鏈的需求也會快速增長,跨鏈橋勢必會成為剛需。但是當前市面上的跨鏈方案繁多,也存在技術方面的多種權衡,也是黑客緊盯的對象之一。在選擇具體投資標的前,必須對其安全方案有所了解。

社交:理想狀態下,我們憧憬著能夠使用Web3.0 的技術應用堆棧實現對Web2.0 時代中社交平台的一個重塑,這其中就涉及到了用戶對身份、數據以及隱私等權益的所有權,是重大的一步,也是艱難的一步,值得長期關注。

DAO:去中心化自治組織,越來越多人開始將其視為一種超越了公司的組織架構。

「 中間件堆棧」

這一層面主要是封裝部分業務數據處理邏輯,簡化DApp 的開發流程,屬於應用層基礎設施模塊。根據目前行業的演化,可以細分為:

鏈上數據檢索層:The Graph、dfuse。

應用& 數據存儲層:Arweave、Filecoin、Storj、Swarm。

鏈上自動化操作:Gelato、Autonomy、Keep3rV1。這類型專注於自動化執行的中間件協議,可以彌補當前智能合約中需要外部賬戶觸發操作的缺陷,在清算、再平衡、自定義交易等方面都有充分的應用空間。

鏈下服務層:在Multicoin 的定義中,這一模塊屬於可選模塊。這一塊總體會偏技術向,也不直接與終端用戶有交集,所以我們暫時按下不表。

其他:Biconomy 這類區塊鏈開發工具提供商,試圖通過一系列的API 以簡化Web3 應用的交易體驗。

「 Layer2 擴容堆棧」

在Multicoin 的劃分中,其實擴容堆棧被劃分到了中間件堆棧的鏈下服務層中去了。現在隨著各類擴容方案的上線,我們覺得其實應該將擴容堆棧單獨拎出來。其實像各種兼容EVM 的公鏈、以及Solana、Near、Dfinity 等這些公鏈,也是可以歸屬到擴容堆棧中,不過我們將其統一規劃到下面的Layer1 堆棧中,這裡專注於當前以太坊的L2擴容。

ZK RollUp:zkSync、loopring。

Optimistic rollups:Arbitrum、Optimism。

Validium:Starkware、ImmutbaleX。

Plasma:Boba Network(OMG)。

「 Layer1 堆棧」

這一層面其實對於終端用戶來說,還是比較熟悉的了,基本上就是底層公鏈的集合,雖然在這一層面還有很多模塊,如:狀態轉化層、共識層、分片層、P2P 層等,但其實這種模塊的差異本質上也是底層公鏈在技術選型上的權衡,如以太坊、Solana、Near、Dfinity、Mina、Polkadot 等,在各個模塊上的選擇都是各有差異。

但是踏向Web3.0 的征途中,哪條公鏈能夠最終脫穎而出呢?是成王敗寇,還是各領風騷呢?這依舊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研究的問題!

「 網絡基礎設施堆棧」

這一層面對於終端用戶來說,可能比較陌生,也距離比較遠。可以這麼說,Layer1 本身就是屬於底層基礎設施了,但是這一層面會更加底層,是基礎設施的基礎設施,服務於Layer1 堆棧。目前大致可以細分為:

區塊分發網絡:dRoute、BloxRoute。

網絡數據包混合路由:NYM。

去中心化域名服務:ENS、HNS。

最後一英里的網絡連接:Helium。

「 回顧總結」

在對Web3.0 技術應用堆棧有一個全局的了解後,我們便可以思考一個問題:

在Web3.0 宏圖一步步實現的征途中,如何選擇自己的投資方向?

這裡我們先拋磚引玉:

Web3.0 基礎設施:當前行業基本已普遍認同“胖協議”理論,底層協議等基礎設施能夠很好的捕獲價值,ETH 本身就是最好的例子。因此尋找Web3.0 堆棧中尚未成熟或者未來更有可能突破重圍的基礎設施是我們的一個方向。而在這裡,基礎設施尚可分為三種:

公鏈:你認為未來Web3.0 時代,公鏈會形成怎樣的割據局面。哪些公鏈能夠在藉助Web3.0 之風突破重圍。

工具服務型基礎設施:Web3.0 甚至都還沒正式啟動,像The Graph、Biconomy 等這類工具型基礎設施,依舊有巨大的市場空間。

特定業務型基礎設施:如存儲賽道。

殺手級應用:是的,這個熟悉的名字時隔數年又回來了。其實以前,行業似乎就已經有了一個共識,就是殺手級應用會是互聯網應用的Web3.0 重塑。而對於大型互聯網應用,我們自然會想到遊戲、社交這兩個賽道。而對於原生的圈內應用,如DeFi 等,其實並不太可能成為出圈應用,未來這類應用的主流化,也會是被封裝成業務邏輯,抽像到我們熟悉的互聯網應用中。

Web3.0 的堆棧很廣泛,並且與時俱進。確定投資大方向並不困難,在眾多項目中挑選標的才是對眼力與耐心的考驗,但是作為Web3.0 的早期探索者,從現在起,我們應該做好準備,去挖掘埋伏Web3.0 時代的Killer D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