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被捲入“散戶之戰”的Citadel是誰?起底美國金融體系背後的隱形巨頭

作者: 葉楨

前情:

美國在線券商Robinhood、對沖基金Melvin、Citadel以及Reddit的高管們將就遊戲驛站舉行聽證會

Citadel對沖基金創始人:看不到加密貨幣的經濟基礎

Citadel 證券獲紅杉資本和Paradigm 11.5億美元投資,估值達220億美元

前段時間,在美國散戶與機構上演的世紀逼空大戰中,一家一直以來保持神秘的華爾街機構被捲入漩渦中心,成為眾矢之的。

它就是Citadel,城堡資本,全球最大對沖基金之一。當然它還有另外一個身份,也是本期節目我們要起底的重點。

A股股民或許對這家公司有些印象。 2015年股災期間,有傳聞稱境外做空勢力是導致A股大跌的元兇之一。當時一家名為司度貿易的外資公司因賬戶頻繁申報或頻繁撤銷申報、涉嫌影響證券交易價格,被滬深交易所限制交易。

司度正是Citadel Securities的全資子公司。去年,在長達五年的調查之後司度同意支付1億美元,就涉嫌違反賬戶管理使用的有關規定與中國監管達成和解協議。

如今Citadel又被捲入美國散戶之戰。

不少人認為是Citadel施壓Robinhood,對散戶抱團股進行交易限制,只允許散戶賣出,不允許買入,直接導致GME、AMC等股票狂飆之勢戛然而止。

那麼Citadel到底是誰?在這場世紀逼空大戰中扮演了什麼角色?本期節目我們就來起底這家站在美國龐大金融體系背後的隱形巨頭。

對沖基金“勞改營”

Citadel創立於1990年,在華爾街這個波詭雲譎的江湖里屹立了三十年之久,而它的名字對許多人來說依然陌生,可見它有多神秘低調了。

這和創始人的性格有關。 Citadel創始人為肯·格里芬(Ken Griffin),1968年生人,今年53歲。

他的創業經歷頗具傳奇色彩。 1987年,還在上大學的格里芬,從親戚朋友那裡借來26.5萬美元本錢,靠著一台傳真機、一台個人電腦、一部電話,在宿舍裡做起了可轉換債套利,還在宿舍大樓一側偷偷安了一個衛星天線,來加速債券報價。

三年後,年僅22歲的格里芬已經賺到了400多萬美元,他建立了自己的基金公司,也就是Citadel。

格里芬生性多疑,他一手打造的Citadel,就像它的名字一樣,猶如一座充滿機密的軍事堡壘。進入Citadel位於芝加哥辦公室的交易大廳前,要接受一系列密集的安檢,不少人對此怨聲載道,從他的公司離職,要簽一份異常嚴格的保密協議。

有位競爭對手給Citadel另起了一個綽號——“勞改營”,這裡充斥著無情殘酷的企業文化,,一旦分析師和交易員的業績出現下滑,他們就會被迅速掃地出門。

與巴菲特、達利歐這些大佬不同,格里芬很少接受媒體的採訪,極力保護自己的私生活,對外塑造的形像是熱衷藝術和慈善,1999年他花6000多萬美元買下了保羅-塞尚的畫作《窗簾、水瓶和水果籃》(Curtain, Jug and Fruit Bowl),創下了法國印象派作品的拍賣紀錄。

然而,在聚光燈看不見的地方,他悄無聲息地構建起一座龐大的金融帝國。

交易領域的亞馬遜

現在Citadel的業務主要分兩塊。

一塊是起家的對沖基金業務。 Citadel主打多策略基金,是對沖基金裡的技術派,在關注投資價值基本面的同時,通過大量信息以及各種數學模型來分析市場,從中尋找機會。

另一塊是Citadel Securities,做市業務。 A股投資者對做市商的角色可能比較陌生,國內股票交易一般都是報價到交易所,由交易所撮合交易。而美股的情況不太一樣,由做市商來撮合交易,甚至自己作為交易對手,來提供流動性。

簡單來說,做市商手裡有一堆股票,按照市場供需不斷地雙向報價,既報賣的價格,也報買的價格,只要有投資者報價符合,他們就隨時準備買賣。也可以粗暴地把他們理解成是股票市場的批發商,通過買賣證券來保證交易量和流動性,然後靠買賣差價賺錢。

過去,做市商採用人工報價,通常被大型銀行或金融機構壟斷。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做市變成一項非常量化的工作,Citadel Securities利用強大的技術背景和高頻交易系統,逐漸崛起成為美國資本市場最強大的中間人。

Citadel Securities 目前可以說是做市商裡的老大了。它是紐約證券交易所最大的指定做市商,經手的交易額占美國整個股票交易市場的26%,佔散戶交易總量的47%,也就是說,將近一半的散戶交易是靠Citadel Securities來撮合的。

以2月22日的數據為例,美國股票市場單日交易總量為147億股,交易總價值約6338億美元。那麼Citadel Securities單日經手的交易量為38億股,處理的交易價值約為1648億美元,約合一萬多億人民幣,相當於滬深兩市的成交額了。

除股票及期權外,它的做市業務涉及美債、利率掉期、信用指數、外匯交易等,為包含資管公司、銀行、對沖基金、保險公司、養老金等500多家機構客戶提供流動性。

有人形容Citadel Securities是交易領域的亞馬遜,通過技術實現彎道超車,顛覆行業的同時穩固了自己的地位。

疫情以來,市場劇烈的波動更是讓Citadel賺得盆滿缽滿。去年的交易收入達到創紀錄的67億美元,幾乎是兩年前最高水平的兩倍。格里芬的個人資產也水漲船高,他現在在全球富豪榜上排名第28位,而就在幾年前,他的排名還在第150位。

捲入散戶之戰

那麼,看起來和散戶沒有瓜葛的Citadel,為什麼突然間被捲入了散戶之戰?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1月底,美國散戶與機構大戰正酣之際,以Robinhood為代表的幾家美國券商卻突然通知,對幾隻散戶抱團股限制交易,只許賣出不許買入。指令一下,散戶抱團股暴跌,散戶們被打得落花流水。

這不講武德的操作一下子引發眾怒,Robinhood從“散戶幫手”搖身一變,成了“資本的工具”,一時間輿論炸開了鍋,各種陰謀論也甚囂塵上,而Citadel成了“陰謀論”的中心。

Citadel被認為是梅爾文資本(Melvin Capital)的股東。在這場世紀逼空大戰中,梅爾文資本可以算損失最為慘重的一個,被散戶逼到爆倉,1月虧損達53%。散戶認為是Citadel Securities指使Robinhood操縱市場規則,對散戶交易採取限制,以保護梅爾文資本免遭更多損失。

那麼真相是什麼呢?

Citadel確實入股了梅爾文資本,不過是在這家對沖基金已經被散戶暴擊之後。 1月底,梅爾文資本因做空失敗而遭受重挫之際,Citadel和Point72資產管理公司一起向它注資了27.5億美元的投資,幫梅爾文資本躲過破產一劫。而有些散戶指責Citadel為了救梅爾文資本而讓Rohinhood停止交易後來被證明只是傳言。事實上1月28日Robinhood宣布停止交易,但是在之前的兩天梅爾文資本就已經清空了空頭倉位,停止做空GME。

但Citadel Securities和Robinhood之際確實也有關係,不過是客戶和供應商的關係。美國散戶最愛的炒股平台Robinhood是一家折扣經紀公司,提供免佣金交易,那麼它靠什麼賺錢呢?主要是通過出售股票和期權訂單流給做市商來獲得盈利。

當一個投資者在Robinhood下單購買100手特斯拉,按照美國市場的操作,Robinhood本身並不會幫投資者完成交易,而是需要把這筆交易交給最優的交易代理機構來執行,並向後者收取一定費用。比如,由於Citadel Securities出價最優(包括價格和執行速度,散戶交易成本也在2020年減少了30億美元),所以僅在去年一季度,Robinhood來自股票和期權訂單流的收入為9100萬美元,其中來自Citadel Securities的收入為3900萬美元,佔比高達40%多。

雖然不是直接的控股關係,但也算有利益牽連了,所以在最近一場聽證會上,Citadel成為了質疑的焦點。聽證會上,格里芬否認曾指使Robinhood限制股票交易,說是在Robinhood宣布交易中止後才知道的。

然而,憤怒的散戶們根本聽不進去,而是把焦點集中在格里芬的糟糕表現上,開啟了群嘲模式。

從視頻上可以看出,格里芬沒有看向攝像頭,語速緩慢且卡頓,應該是對著提詞器在讀稿。有網友嘲諷他像一隻遭到驚嚇的小貓,也有人建議他僱一個能夠把提詞器和攝像機鏡頭對準的人,又或者是僱一個打字速度跟得上他讀稿速度的律師。

對於格里芬這樣一個,幾十年來致力於塑造低調、高品位、慈善家形象的人來說,這樣的“公開處刑”可以算得上是一場噩夢了。

螞蟻VS 大象

美國散戶與機構的這番較量,已經被上升到“階級對抗”的高度。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聯儲大放水,金融資產泡沫迅速膨脹,財富分配方式也朝著更有利於富人的方式轉變,有錢人輕而易舉就變得更加有錢,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突如其來的疫情更加劇了這一趨勢。

美國社會階層撕裂多年積累下來的情緒和積怨需要一個出口,而Citadel剛好就站在了槍口上。

回到螞蟻對抗大象的故事,雖然熱血,但散戶碾壓機構只是表象,“漁翁得利”更多的還是金融和資本大鱷。

就拿Citadel來說,雖然被推上了風口浪尖,但在這波逼空大戰中獲利不少,散戶狂熱的交易對於Citadel Securities 這樣的從每一筆買賣的差價中賺錢的做市商來說,都是躺賺的機會。

而Robinhood雖然打著“金融民主化”的旗號,本質上不過是以免佣金吸引散戶,再把散戶的交易訂單交給了Citadel這樣的華爾街傳統勢力,從後者那裡獲得收入。

而散戶,動靜再大,終究還是資本砧板上的魚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