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卓編輯| Tong,Carol 來源| PANews
“演講、比賽、捐贈、黑客松...”區塊鏈項目與高校之間的聯繫十分密切,項目方也十分看中高校力量,PANews曾梳理全國區塊鏈專利,發現高校是重要的專利來源。而放眼全球,早在年初的文章《 我們找到了熊市之光》中也提到,海外高校的師生早已上陣發幣。
在過往的新思想、新技術浪潮中,高等院校始終是處於前沿的“先鋒實驗室”,高等院校的學生對創新性知識的掌握和認知是超前於大眾的。那麼,當下高校學生對區塊鏈的認知程度如何呢? PANews在全國高校範圍內展開了調查。


Insights:
  • 23.4%的高校學生表示對區塊鏈“一點也不了解”。

  • 經濟學、管理學、工學專業的學生對區塊鏈更了解,也更感興趣。

  • 8%的高校學生正在持有加密貨幣;還有9%的曾經購買過現已退場,集中在經濟學專業。

  • 媒體是高校學生獲得區塊鏈相關認知的主要渠道,但近四成的學生表示媒體報導之於其區塊鏈認知來說,“有影響,但是影響甚微”。

  • 26.7%的高校學生表示將來會選擇從事與區塊鏈相關的工作。

  • 高校的區塊鏈教育正處在起步階段,高校區塊鏈課程的開設,大多選擇與業內企業共建的模式。


PANews本次問卷調查採用了滾雪球的抽樣方法,發出303份問卷,有效收回301份問卷。被調查者分佈在國內的26個省市,131所高校。


被調查者以本科生為主,佔77.5%,研究生佔17.8%。大多數人所在的專業是工學、文學、管理學和經濟學類,分別佔比19.78%、17.91%、15.3%和14.18%。

640.jpg


“經常聽到區塊鏈,但我依然不知道它是什麼意思”
高校學生對區塊鏈的認知並不清晰。在被調查者中,有23.4%的人表示對“區塊鏈”基本含義的了解停留在“一點也不了解”的程度,還有近30%的人表示不太了解。

640 (1).jpg


關於加密貨幣,只有13人對其“非常了解”,佔比4.2%,還有29%的表示“一點也不了解”。 67%的人知道比特幣,31.6%的人還知道以太坊,但對其他代幣,大學生認知人群還較小。還有近15%的人對所列舉出的加密貨幣一無所知。 13位“非常了解”加密貨幣的人,也只有5位對所列舉出的加密貨幣都有所了解。

640 (2).jpg

640 (3).jpg


華東師範大學經管學院的杜飛亞同學告訴PANews,近幾年經常在新聞媒體上聽到“區塊鏈”一詞,也會時常聽到有同學在買幣,“有一段時間很密集的聽到這個概念,我就很好奇是什麼,當時百度了一下,但還是沒搞懂,就也沒再管過。”
在調查中列舉了11個與區塊鏈相關的術語,如“加密貨幣”、“挖礦”、“算力”、“哈希值”、“DApp”、“匿名幣”、“穩定幣”等,對11個詞的含義都了解的,只有7人,了解超過8個術語的受訪者只有15人。
在調查中,事先列舉了6個區塊鏈當下較常運用的行業,只有6.6%的人知道區塊鏈可以運用在所有這6個行業,知道4個以上可運用行業的人佔18.2%。 77.2%的人都知道區塊鏈技術較多地運用在金融證券行業。而區塊鏈技術如今能夠運用的行業已經越來越廣泛,但受訪者中對在時尚、人文藝術等行業的運用了解的人較少。說明金融是區塊鏈第一大應用這一概念已經得到較為廣泛的認知。

640 (4).jpg

在興趣方面,有22.3%的人表示對區塊鏈“比較感興趣”,24.4%的人表示“不太感興趣”。對區塊鏈很感興趣的只佔7.9%。
通過數據的交叉分析,發現高校學生對區塊鏈的認知情況、感興趣程度與其所在的專業有很大的關聯性。對區塊鏈“非常了解”、“很感興趣”的人大多都出自經濟學、管理學和工學類專業,人文社科類以及農學、醫學的學生則更多人選擇“不太了解”、 “不太感興趣”。由此可見,區塊鏈相對還處在比較小眾,未被高校的大多數群體認知的狀況。在學歷方面,研究生比本科生更了解區塊鏈,在研究生中對區塊鏈“一點都不了解”的比例最低,為20.3%,大專和本科學生中對區塊鏈“一點都不了解”的則占到62.5%和22.5%。
26.7%的高校學生表示,將來會選擇從事與區塊鏈相關的工作
在被調查者中,有8%的高校學生表示正在持有加密貨幣,還有9%的曾經購買過,但退出了,其中將近四成(39.66%)的人是在2017年、2018年入場。且通過與被調查者的專業交叉分析PANews發現,曾購買過加密貨幣的學生集中在經濟學專業。

640 (5).jpg

36%的高校學生第一次聽到“區塊鏈”一詞是通過大眾媒體,還有15%的學生是在課堂上第一次聽到。將近一半的高校學生表示,平時主要是通過媒體的訂閱和推送來接收區塊鍊和加密貨幣相關的資訊,會主動去檢索相關信息的高校學生占到了41%。
22%的學生表示平時看到的區塊鏈相關的消息中,負面多於正面;17%的表示正面消息多於負面的。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所的劉子恆向PANews表示,要細緻的區分媒體類型再來思考這個問題,“主流媒體基本上對加密貨幣持負面的評價,要么批,要么不報導,如果要是考慮主流媒體的話,那肯定是負面多於正面。”
由此來看,媒體是高校學生獲得區塊鏈相關認知的主要渠道,但媒體的區塊鏈相關報導對於高校學生區塊鏈的認知影響似乎並不大,近四成的學生表示“有影響,但是影響甚微”。

640 (6).jpg

復旦大學醫學院的博士楊宇翔曾經就讀計算機科學專業,他告訴PANews在他對區塊鏈知識沒有一個系統的專業學習之前,媒體的區塊鏈相關報導對他的認知影響較大,但在掌握了專業知識後,他開始對媒體的相關報導“免疫”。

值得一提的是,在問及媒體報導對高校學生投資心理的影響時,有一半(50.16%)的學生有“積極”的影響,產生興趣觀望或者入場。

640 (7).jpg


在擇業方面,有26.7%的高校學生表示將來會選擇從事與區塊鏈相關的工作。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的研一學生俞蘊之向PANews表示將來可能會考慮從事與區塊鏈相關的工作,他的細分方向是網絡安全,他認為區塊鏈行業的前景是比較很好的。
正在起步的高校的區塊鏈教育
通過回收的問卷數據顯示,有76人反映其所在的學校有開設與區塊鏈相關的課程,但是根據所填寫的課程名稱的結果看來,有些人填寫了“商務英語”、“日常生活中的經濟學”、“貨幣經濟”等課程名,可見他們對區塊鏈課程的理解過於寬泛或存在誤解。如果將有同校的兩人及以上的填寫了“所在學校有開設相關課程”視為真實開設的話,那麼,被調查者所在的131所高校中,有8所學校開設了區塊鏈相關的課程。
根據相關媒體報導,目前中國有十幾所高校(包括清華大學、同濟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等)開設了與區塊鏈相關的課程。其中中央財經大學是國內首個開設區塊鏈相關課程的學校。早在2016年7月,中央財經大學就與世紀互聯共同啟動了區塊鏈合作項目,設立了國內第一個基於區塊鏈的校企聯合實驗室,並開設區塊鏈相關課程。
在課程模式方面,目前看來,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院校均以單項課程或者區塊鏈相關項目課程為主,並未實際設立區塊鏈專業。唯有塞浦路斯的尼科西亞大學設立了數字貨幣碩士學位,這也是全球首個設立數字貨幣碩士學位,和允許學生使用比特幣繳納學費的學校。
除了學校官方開設課程和相關項目外,民間的學生社團和協會也是當下高校區塊鏈教育不可忽視的一環。
清華大學學生區塊鏈協會成立於2017年9月,是自發組建的學生社團,也是全國高校第一家官方註冊的區塊鏈學生社團。協會活動成員超過七百人,核心成員十餘人,成員覆蓋了校內絕大多數院系。該協會定期會組織線下講座、研討沙龍等活動,“區塊鏈技術開發公開課”是他們的精品項目。
中山大學的區塊鏈俱樂部也是通過相似的形式舉辦活動,俱樂部負責人賴隆欽向PANews介紹說,俱樂部的成立緣起於第一次全國區塊鏈大賽,2018年他和另外三位同學組隊參加比賽,後來在交流過程中萌生了想要創建一個區塊鏈俱樂部的想法。目前俱樂部有11個人,以計算機專業的同學為主,平時會請專業的老師來授課,授課的主要內容是一些偏技術方面的理論。此外,為了激發俱樂部成員自主學習的能力,他們成員也會輪流進行講課。賴隆欽說,“我們俱樂部內不鼓勵買幣,這是創立開始就定下的調。”

結語

通過本次調查,可以看出中國高校學生對區塊鏈的認知還處在“創新擴散”S曲線的較底端。對區塊鏈認知較為全面,對區塊鏈興趣較大的學生大多是受到專業領域的影響,多為經濟學和計算機科學專業。而除此之外的其他專業的學生,還有很多人對於“區塊鏈”這一前沿技術知之甚少。

絕大多數學生都是通過大眾媒體獲取區塊鏈相關的資訊和信息,但大眾媒體對區塊鏈認知的涵化作用並不明顯,高校學生對主流媒體上區塊鏈的相關報導保持懷疑態度,對其相關認知影響並不大。

中國高校的區塊鏈教育正在起步,目前從各高校的專業和課程開設來看,還處在專業化知識的起步階段,到更大規模的通識教育階段還需要很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