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總書記的講話將區塊鏈提升到戰略高度。各個領域都在積極了解區塊鏈。鏈塔智庫從2017下半年進入行業,一直通過理論研究和案例分析,為了解答一個問題:區塊鏈對各個領域的真正價值在哪裡。同時也見證了行業發展過程中的種種誤區,有些誤區甚至保留至今。鏈塔智庫研究團隊將兩年以來的總結提煉,形成本文:區塊鏈能做什麼?新趨勢下有哪些機會?

萬字長文濃縮成百字如下:

1)區塊鏈優勢在於系統透明強健,這是構成信任的基礎;

2)不可混淆區塊鏈與分佈式系統,後者不具備信任的基礎;

3)不可混淆區塊鏈與比特幣,後者只是一個應用;

4)區塊鏈成本高於同樣性能的普通系統,這是系統強健的代價;

5)數字金融需要建設以央行為核心的一整套區塊鏈金融系統,我國央行走在世界前列,最直接參與者是商業銀行與支付平台;

6)區塊鏈在物聯網與智能製造方面應用缺乏優秀案例,是價值窪地;

7)供應鏈管理方面,落地較早發展較好;

8)數字資產交易,分為資產數字化與數字資產化,前者發展較久,後者是未來數字經濟的新基礎設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區塊鏈技術應用已延伸到數字金融、物聯網、智能製造、供應鏈管理、數字資產交易等多個領域。鏈塔智庫就這幾個區塊鏈落地領域,對前人所做的嘗試以及行業已有案例進行分析,歸納區塊鏈目前的應用前景、問題以及趨勢。

不要走入區塊鏈萬能的誤區 三種屬性缺一不可

區塊鏈技術的核心是數據管理系統。在未來數字經濟中可用於管理和承載數字社會的全部數據。作為一個新興的信息技術,區塊鏈從根本上解決數據信任問題,做到數據的公開、透明以及可用,同時防止數據誤用。

鏈塔智庫作為行業早期的參與者見證了不少的項目的興起以及消失。這些項目的共同點,就是對於區塊鏈的工業化應用存在大量的誤解,首先是對於區塊鏈的優勢存在誤用的趨勢,其次在區塊鏈以及分佈式系統上存在誤解甚至混為一談的趨勢,這就直接導致了偽鏈,最後是在場景上“為鏈而鏈”,在沒有必要使用區塊鏈的場景強行使用區塊鏈技術。

區塊鏈技術三大要素:去中心化、密碼學還有共識機制。這三個要素缺一不可。任何一個要素出現問題甚至缺失,系統就不具有區塊鏈的優勢。

去中心化的含義指的是區塊鍊網絡中的參與者出現問題無法繼續參與或者做出惡意行為時,整個系統不受影響。這裡的含義主要在於參與者的去中心化而不是使用者的去中心化。請注意相比於分佈式系統,區塊鏈系統的去中心化更強調參與者的惡意行為對於系統的影響是有限的,也就是說區塊鏈系統可以假定區塊鏈的參與者是可以是惡意參與者但是分佈式系統是完全假設參與者的行為是正面的,不會做出惡意的行為。這就是本質的不同,區塊鏈系統就可以意味著鏈上的信息是可以被信任的,而分佈式系統就不行。

密碼學則是區塊當中數據如何保密,通過公鑰私鑰,參與者保證了數據的隱私以及在公開場合之下的交易的匿名性。但請注意,不同的項目對於交易的加密情況是不一樣的,比特幣中僅對於交易地址進行加密而不對數額進行加密,其他的項目則支持對於數額以及交易地址進行交易。

共識機制則指的是在去中心化的前提下,對於數據達成共識;達成共識的含義為滿足一定條件的參與者都擁有一樣的數據並且都依據這個數據進行下一步的共識。這樣的特色可以說是解決了“信息孤島”的問題,但需要明確的是區塊鏈並不是能夠解決“信息孤島”的唯一方案,SOA等技術也是解決“信息孤島”的方案之一。不同的機制對於條件的定義是不一樣的,PoW中主要是超過50%參與者,而BFT系列機制中則是依靠投票,基本要求超過2/3的參與者。目前多種共識機制存在融合的趨勢,例如PoS與BFT的融合、DAG與BFT的融合。

區塊鏈系統優勢:系統強健,信息可驗證

區塊鏈的優勢很明顯:整個系統可能較為強健,鏈上信息可驗證。

首先由於去中心化的特性,整個系統較為強健,不擔心參與者受到攻擊後發生掉線的行為。但是請注意,如果參與者都是使用同一個服務商所提供的服務,這個雲服務如果發生故障,這區塊鏈系統也就癱瘓了,這個例子的含義在於如果整個區塊鏈系統依靠同一個服務,這個區塊鏈則不能完全稱為去中心化的,它可能在參與者上是去中心化的,但是在服務上卻是中心化的;再者由於共識機制的存在,用戶擁有相同的歷史信息,這樣用戶彼此的部分情況是彼此了解的,由於相互了解彼此的歷史信息,則對方通過欺騙獲利的大大減少,因為對手方可以輕鬆驗證所說的是否正確。由於相互了解這一部分與隱私存在一定的衝突;不少隱私技術致力於讓參與者能夠驗證相關信息,但不了解具體的信息,例如零知識證明。那麼實時的信息在哪呢?實時的信息正常來說是存放在內存池中,等待礦工將其打包放入到區塊之中。在此之前,轉賬方A與B需要之前共同先構成一個交易,然後再進行廣播以便放到交易池中。

智能合約的應用,智能合約指的是運行在區塊鏈上的程序,在滿足事前約定的條件後自動運行。智能合約受到關注的核心原因在於在滿足條件之後,智能合約會強制執行雙方事前約定的條款,避免了可能的違約風險,但是智能合約並沒有減少合約內容的風險,甚至由於強制執行甚至增加了由於合約條款的問題導致的損失,同時智能合約還面臨著法律問題,簽訂合約內的條款是否與現有的法律相衝突。

鏈塔智庫注意到不少媒體機構在論述區塊鏈的優勢的時候,常常論述的是比特幣的優勢而不是整個區塊鏈技術的優勢,這就存在了誤導可能性。區塊鏈技術發展仍在早期,不同的架構設計、技術解決方案所擁有的優勢可能完全不同,從目前的實踐來看,“甲之蜜糖,乙之砒霜”這種情況是確實存在的。

區塊鏈運行成本較高,大概率高於中心化的解決方案

區塊鏈的運行成本可以基本分為三類,一是計算成本,由於密碼學的加入,驗證以及創建都涉及到一定量的計算,在PoW機制中,礦工們通過大量計算獲得區塊獎勵;二是存儲成本,相較於中心化的方案,存儲的冗餘是核心的問題,整個系統所需要存儲的量是中心化的參與者的人數倍,換句話說原本中心節點所承擔的存儲任務,需要每個參與者去承擔;三是網絡成本,網絡成本主要指的是數據傳輸所佔用的帶寬以及消耗的時間,相比於中心化的方案,區塊鏈的所佔用的帶寬可能是多倍,具體倍數得依據網絡狀況而定。從目前來看,區塊鏈的運行成本很大可能是超過相同的中心化的方案的。

區塊鏈合規主要滿足行業監管需求

區塊鏈應用的合規問題主要集中在滿足應用的行業標準,比如用在金融行業時需要滿足對應的金融行業標準,對系統的運行、安全等提出了要求。其次在於監管的要求,監管者通常會要求對於區塊鏈中的數據進行相關的記錄,這就導致了監管者要么運行相關節點,就如SEC已經聯合第三方部署了比特幣、以太坊等項目的節點;要么採用新的架構設計,給與監管方特殊的權限,可以記錄並監督相關的交易。目前來說,合規問題首先有這樣的一個共識,對於技術採取黑盒監管,對於使用者採用嚴格監管。

數字金融 區塊鏈應用支付系統最大優勢在於對賬

數字金融的應用主要在於支付系統,將區塊鏈應用於支付系統可以減少系統運行的成本,但在支付方面的應用事實上並不是一帆風順,各大組織與機構都踩過不少坑,在效率、合規等方面上遇到了不少問題,但從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在應用上主要有幾個方向:區塊鏈越來越專注在記賬,對賬上的應用而減少在清算、結算上的應用;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支付不僅面向國內支付,國際支付以及券款對付等領域也在引入區塊鏈技術。

早期“一鏈通”模型遇到成本,監管難題

支付系統是區塊鏈技術最早的方向,中本聰的論文起名也是一個點對點的支付系統,可以說支付系統是區塊鏈最早的應用。事實上也的確如此,暗網等組織就一直使用比特幣作為收款以及支付方式,其支付的流程可以簡單看做,交易雙方創建交易,等待礦工將其加入區塊之後再,等待約1個小時(六個區塊)就可以說交易已經確定了。這樣也就可以看出為什麼比特幣為什麼不能用於現代的支付系統了,不論轉多少錢,都要等近一個小時才能確認,太慢了。至於為什麼那麼慢,首先是共識機制的原因,比特幣所用的共識機制為PoW,工作量證明,節點們需要進行解密遊戲,最早解密成功的節點可以獲得記賬權,將交易打包到區塊之中;其次是網絡的原因,信息的傳輸需要一定的時間。那將區塊鏈的共識機制更改了,整體的效率是否就能夠得到改善?這部分的思索在2016年得到了部分銀行的試驗。 2016年,英國提出了RSCoin模型,同年歐洲央行也提出了類似的一體模型,幾乎就是在共識機制方面進行了改進,試驗範圍為各大銀行金融機構之間的轉賬系統。結果發現出了不少的問題,首先是銀行之間的隱私得不到保障,銀行之間可以通過區塊鏈完全地觀察彼此資產情況,這個不符合商業的常識以及規律;同時這也意味著銀行之間的信息存儲在彼此的服務器上,原本的區塊鏈可沒有分開存儲數據的說法,這也就導致該系統的運行成本過高。

初期的模型遇到了技術難題

在相近的同時Swift也在籌劃區塊鏈的應用,事實上Swift在2014年就已經在會議上提及了相關的技術,但僅僅將其列為可能的方向,並沒有花大力氣去進行相關的研究。到了2016年,隨著Swift新一代產品GPI的推出,Swift也正式測試了區塊鏈技術可能的在支付系統上的應用。相比於英國的RSCoin以及歐洲央行的模型,Swift的進步在於Swift從項目的開始就瞄準了支付的部分場景使用區塊鏈技術,已在探索區塊鏈所帶來的可能的進步。同時使用了工業化的超級賬本技術,在技術的穩定性上、隱私性上等到了一定的提升。為了能進一步了解後續所提及的問題,我們會先簡單介紹一下超級賬本技術,超級賬本由IBM創立,但已經捐獻給了Linux基金會,現在屬於開源社區。目前已經有多個公司參與到其中,例如騰訊、百度等。

在共識機制上,超級賬本採用了“通道”技術,首先要說明一點通道技術並不是區塊鏈技術的特色,不少分佈式系統都有類似的術語。通道技術顧名思義,交易的參與者在通道的兩端相互交易,而監管方或者管理者對於交易進行記錄以及驗證。這個模型的好處很明顯,首先交易的雙方只需要保存彼此的數據,同時也保護了參與者之間的隱私。在這個系統中也設計了監管者的位置,監管者可以充分地進行相關的監管。但是這個系統面臨的問題則很明顯,在比特幣設計中沒有誰不可或缺,但在這樣的設計中如果監管者或者管理者的節點下線之後,整個系統是癱瘓的。整個系統的強健性是受到質疑的,因為可能與中心化的系統沒什麼區別。

在這樣的背景下,該系統的運行效率如果還不如原本的中心化系統,這絕對是讓人很懷疑技術的可行性。而區塊鏈Swift在測試時就發出了這樣的拷問,在測試LSM機制之後,也就是流動性節約機制之後,Swift發現這種技術在基於超級賬本的系統上並不好用。流動性節約機制對於上年紀的人可以用朱鎔基總理解決東三省三角債的例子快速理解,例如A要向B轉賬50,B要向C轉60,C要向A轉70,原本需要進行三次轉賬,轉賬金額有180,但是應用LSM之後,B要向C轉10,C向A轉20即可,變成僅有兩次轉賬,轉賬金額僅餘下30。 LSM機制事實上需要一個能夠了解全局轉賬情況的第三方用以安排,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上發揮最大的效果,也就是說支付系統越中心化表現可能越好。從這個邏輯看在基於超級賬本的LSM表現較差是可以理解的。

在此之外,Swift也探討瞭如果將部分基礎設施改換成區塊鏈技術所面對的成本,首先是技術更改的成本,將系統改造為基於區塊鏈的技術需要一定的成本,其次是運行成本,如何保障改造後的基礎設施與已有的基礎設施兼容合作。這兩個成本Swift在2017年進行評估時著重提出。由此,Swift在2018年提出了新的技術標準用於兼容相關的基礎設施。

Swift的案例比較有代表性,而其他幾個相關的項目則比較相近,如加拿大央行的Jasper、日本央行和歐洲央行合作的Stella以及新加坡央行的Ubin,在第一階段遇到問題基本上都比較相近,所有相關的報告都沒有指出以上問題的解決方案。

研究範圍逐漸擴大,從支付到券款對付,到國際支付

在步入2018年後,對於區塊鏈方面的研究逐漸深入,各大央行紛紛開始了第二階段的試驗,第二階段的試驗主要在測試一些區塊鏈技術特性,同時從一般的支付轉向了更多的場景例如DvP券款對付以及跨境支付的場景。

幾乎在同時Ubin以及Stella都測試了哈希時間鎖這一功能,並確認了其可用性。哈希時間鎖這一功能指的是約定未來的時間,在未來的時間自動進行交割。可以簡單地將其理解為帶條件的支付,目前這個條件主要是時間。這個技術主要被用於跨境支付上,事實上這個技術原本是用於進行跨鏈的,名為原子互換。使用了這種技術也就意味著在架構設計上採用了國與國之間採用的是平行鏈的關係。目前在跨國支付的設計上,一共出現了三種架構,一種就是平行鏈,其中可以設置部分或者全部節點可以進行跨境支付;第二種是中繼節點,僅有這種節點能與其他鏈進行交互並為跨國支付提供擔保;第三種的設計體係就如Libra最初的構想一樣,有一個或者多個核心節點對跨國支付進行相關驗證,這種節點不屬於任何一個國家。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表明這三種方案在效率上孰優孰劣。這種設計上的考量核心點似乎從技術設計轉向了國際政治、貨幣競爭的方向,這導致這個問題複雜化了。

中國數字貨幣研究發展較早,先發優勢大

而中國的數字貨幣發展道路可以說比任何國家走的都要早都要遠。我國在數字貨幣方面的研究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在當年Q幣是否是貨幣方面在央行內部就有較大的爭論,最後以騰訊公司自主聲明Q幣不是貨幣,Q幣僅能在騰訊公司內部用以購買相關服務為終結,事後時任央行副行長的蘇寧在2008年將對於以Q幣為首的數字貨幣的研究整理出書。隨後以支付寶為首的電子支付手段在中國興起,央行適時地趕上了潮流,首先對全國的支付網絡進行了統一的技術升級以及改造,在技術上支持了快速支付的能力;在隨後的政策上要求各個從事支付行業的公司必須將對應的電子支付接入到全國統一的支付網絡中去,順利應對了電子支付的監管以及效率提升的問題。而對於比特幣以及區塊鏈技術的研究,早在2013年姚前博士就受時任央行行長的周小川的指示就已經開始。研究的成果也逐漸從簡單的論文發表到實際的系統建設,在2016年啟動了對應的概念驗證項目,同年11月正式成立了數字貨幣研究院。在2017年,數字貨幣研究院一口氣申請了多項專利,其背後的“二元設計”也逐漸浮出水面。事實上,央行數字貨幣從設計上就已經與國外央行的設計已經存在不同,區塊鏈系統僅承擔對應的對賬以及記賬業務,清算、結算等業務仍然需要依靠央行的清算結算中心,而國外早期的實踐都是清算、結算業務都放置於鏈上,這就導致了兩者的方案在效率上存在著巨大差別。

在支付行業可謂是區塊鏈目前看來最具落地潛力的行業,在技術上有一定的積累各種方案以及坑都已經被踩過。但限於貨幣的國家屬性,目前參與需要一定的門檻以及面臨著合規監管壓力。

物聯網+區塊鏈仍處早期 缺乏標準以及行業領頭羊

區塊鏈會是管理物聯網信息的一個利器,區塊鏈可以讓相關的數據數據上鍊從而保證其不可篡改,同時依據這些信息利用智能合約自動執行相關的代碼,用以減少對手方的違約風險。從目前的司法實踐來看,公檢法機構是認同區塊鏈上數據的真實準確性的,從另一個角度保證了參與者的權益。

物聯網與區塊鏈的結合本質上來說是兩個新興事物的融合,充滿著不確定性。從已有的物聯網的情況來看,物聯網設施將信息上傳到統一的平台之中,再由平台進行相關的信息分發,也就是說相關的數據信息先要集中到數據中心之中,再根據用戶的請求以及設施的所有權等進行分發工作。由於數據都要經過數據中心,數據的隱私以及安全性會受到威脅。

而應用區塊鏈技術,則可以保證數據的隱私以及安全性,數據的擁有者可以利用密碼學技術對數據進行加密,從而保證數據的隱私不受侵犯。同時將數據放置於區塊鏈之上進行存證,從而保障自身的利益。將數據上鍊之後,用戶可以通過這個憑證證明相關的所有權,同時在跨鍊或者其他領域提供證明進行相關的活動。

邊緣計算成為未來應用的關鍵

從區塊鏈以及物聯網的結合來看,邊緣計算變成了區塊鏈加物聯網應用的核心,邊緣計算使得設備能夠運行一定量的代碼從而對數據進行加密、驗證訪問者以及上傳相關數據。區塊鏈加物聯網所面臨的問題在於由於物聯網設備通常較小,無法進行大規模的計算、所應用的設備需要定制,初始成本較高、物聯網設備能耗高,運行成本較高等。而應用區塊鏈技術則基本意味著設備要有一定程度的運算量。從目前來看,其運行成本會較高。

物聯網加區塊鏈的市場應用前景較大,因為物聯網是很多落地應用的前提,只要攻克了相關的技術問題,有一個較為成熟的解決方案,落地應用就不是難題例如物流、供應鍊等場景。從目前的商業化情況來看,區塊鏈與物聯網的結合主要集中在某個方向,沒有一個全面的方案,Xage在物聯網設備管理上使用了區塊鏈技術管理相關的權限。

Xage:專注於物聯網設備安全

Xage致力於保證物聯網設備的安全,並提供了三種類型的服務:身份認證、訪問控制和安全訪問以及設備的生命週期管理。 Xage的身份管理和身份驗證解決方案實現了任意應用程序級別的安全性和控制。運營商能夠立即為設備,數據流,應用程序和人員創建安全策略,從而實現安全的協作。而訪問控制和安全訪問,則是Xage通過提供相關的安全憑證能夠允許憑證的持有者按照憑證所擁有的權限進行訪問,為了防止篡改憑證,Xage通過區塊鏈技術記錄了憑證的權限並設置了一定的時間強制檢查所有憑證的使用情況,防止憑證的濫用。由以上兩個功能,Xage實現了設備的全生命週期管理並且能追踪物聯網設備的使用情況。

智能製造缺乏案例 基礎設施投入較大

智能製造(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IM)是一種由智能機器和人類專家共同組成的人機一體化智能係統,它在製造過程中能進行智能活動,諸如分析、推理、判斷、構思和決策等。通過人與智能機器的合作共事,去擴大、延伸和部分地取代人類專家在製造過程中的腦力勞動。它把製造自動化的概念更新,擴展到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在2018年3月5日召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所做的報告中提出,實施“中國製造2025”,推進智能製造、綠色製造等重大工程。

目前製造業普遍存在信息不對稱、資源不共享、互動不通暢、響應不迅速、交易費用高昂等行業痛點,嚴重製約了製造業的發展。區塊鏈可以幫助企業收集並管理商品全生命週期的數據,從而對於製造過程中的問題進行確認、分析以及優化。具體的說是能夠將製造企業中的傳感器、控制模塊和系統、通信網絡、ERP系統等系統連接起來,並通過統一的賬本基礎設施,讓企業、設備廠商和安全生產監管部門能夠長期、持續地監督生產製造的各個環節,提高生產製造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時,區塊鏈賬本記錄的可追溯性和不可篡改性也有利於企業審計工作的開展,便於發現問題、追踪問題、解決問題、優化系統,極大提高生產製造過程的智能化管理水平。

區塊鏈中所記錄的數據也能幫助智能機器進行機器學習,從而幫助機器人持續進化,從而使得機器人獲得更為廣泛的應用。

但從行業目前發展來看,智能製造與區塊鏈的結合實例較少,這主要是由於智能製造目前需要大量的物聯網設備傳回相關的信息,而物聯網目前的發展仍然較為緩慢,導致了智能製造與區塊鏈技術的融合案例較少。

供應鏈管理技術較為成熟 案例眾多,已有成熟經驗

供應鏈管理可以說是區塊鏈較早落地的應用,通過區塊鏈可以完成商品溯源、商品質量管理以及融資等應用。早在2016年,沃爾瑪就使用區塊鏈技術去進行供應鏈管理,進行相關產品的溯源。

區塊鏈技術相比其他可以用於供應鏈溯源的技術,體現瞭如下的幾個優勢:技術上,供應鏈可以與物聯網進行融合從而更好地對供應鏈進行自動化地管理,而其他技術不能像區塊鏈一樣提供物聯網數據管理;區塊鏈技術可以保證供應鏈數據安全,從而為原本缺乏信任的各方提供信任;區塊鏈技術可以憑藉自身公開透明、難更改以及可追溯的特質,可以提供追溯的服務。

從流程上來說,將原材料進行上鍊之後,通過追踪相關通證在各個供應鏈參與者中的流通變化情況,供應鏈的參與者以及最終消費者可以追踪半成品以及產品的流通情況,一旦發生產品質量的問題可以及時追責。

供應鏈管理管理目前所受到的核心問題在於整個供應鏈尚未完全數字化,不少數據上鍊需要相關的企業手動操作,這樣導致了相信數據就是相信企業自身的行為並沒有發揮區塊鏈信任機器的作用,減弱了使用區塊鏈的意義。同時,許多參與者對溯源存在錯誤的認識,將溯源當作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一定是來源於產品的,溯源僅是創造增值溢價的手段,用於區分市面上類似產品。當溢價與增值無法抵消區塊鏈的運行成本,這屬於強上區塊鏈,這樣的項目注定不會長久。

從目前來看,將區塊鏈技術應用至供應鏈上已經較為成熟,各家區塊鏈服務公司都提供了相關的服務,從服務內容來說,各家都比較相似。

眾安科技:區塊鏈+供應鏈金融,落地案例眾多

1.jpg

該方案借助區塊鏈技術中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多方共識的特性,解決傳統資產在確權、流轉時處於中心化系統而產生的信任問題。系統通過聯盟鏈的形式,在保證性能、安全性的基礎上,可支持將各個節點以物理形式部署到各業務方本地,使多方共享自己的賬本。通過內置在智能合約中的多方確權模塊,可使各方進行不同權重的確權,以共同發起一份標準化的提貨憑證,讓各方利益得到充分地表達。

與穗銀集團,廣東省最早成立的專業資產管理機構之一,始終堅持響應國務院號召,在解決中小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上貢獻了企業應盡的職責,已成功為過百家實體企業解決了近百億資金問題。眾安科技聯手穗銀集團,全力打造的“金融+科技”供應鏈系統服務平台——穗銀雲鏈,底層區塊鏈技術使用了眾安在中國工信部認可的區塊鏈開源項目。穗銀雲鏈將區塊鏈與供應鏈金融深度結合,利用區塊鏈不可篡改、多方共識賬本的特性,將企業賒銷行為產生的應收賬款轉化為可流轉、可拆分、可融資的債權憑證——雲信證,進而傳遞核心企業信用、降低信任成本、優化全鏈條融資效率,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踐行普惠金融。

與悅達供應鏈,江蘇悅達集團旗下供應鏈管理公司,致力於打造集“產業互聯網+智慧供應鏈+貿易大服務”於一體的現代供應鏈智慧服務平台。為解決供應鏈貿易服務過程中存在的上下游中小企業融資成本高、效率低、融資難等痛點問題,2019年7月,悅達供應鏈與眾安科技正式簽約達成合作,基於悅達集團產業鏈業務場景、悅達供應鏈平台,眾安科技攜自主研發的基於區塊鏈技術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平台產品“眾企安鏈”,助力悅達供應鏈構建自有供應鏈金融服務平台。合作初期,雙方依托悅達集團內部產業鏈場景,以供應商對悅達的應收賬款債權為基礎,上線商業信用創新產品“悅票”,致力解決上游供應商應收賬款積壓和融資需求。

IBM:Food Trsut平台專注食品溯源

超級賬本的創始者IBM也在2018年推出了自身的溯源平台IBM Food Trust,其在IBM Cloud 上運行,擁有企業級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擴展性。其有以下的特徵:

追溯——追溯模塊使得食品生態系統的成員在幾秒內就能更安全地追踪產品,從而幫助減輕交叉污染、減少食源性疾病的傳播和不必要的浪費。如果使用其他方法,這一過程通常需要數週才能完成。

認證——認證模塊可協助驗證數字證書的來源,例如有機認證或公平交易認證。同時,它還使整個生態系統的參與者能夠輕鬆地以數字化方式加載、管理和共享食品認證,從而將證書管理速度提高多達30%。

數據輸入和訪問——數據輸入和訪問模塊允許成員安全地上傳、訪問和管理區塊鏈上的數據。

數字資產交易面臨一定挑戰 資產數字化面臨巨大挑戰

區塊鏈技術帶給數字資產交易的意義主要存在於兩個方面:數字資產化,大量原本難以資產化的物品,例如數據、遊戲道具等都可以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資產化的處理從而能夠進行交易;資產數字化,也就是將現實生活中的資產進行上鍊,從而方便地進行相關的交易。

區塊鏈技術在其中解決瞭如下幾個問題:首先是區塊鏈解決了資產權利的問題,保證了僅有資產的擁有者擁有對應的處理權;其次是解決了資產確權的過程,通過密碼學技術,區塊鏈系統能夠簡單地確認對應的資產的所屬以及流通情況;最後解決了資產的流通過程,通過信息技術大大增快了數字資產流通的過程,減少相關的審核以及批復過程,同時方便有關部門進行相關的監管。

但是區塊鏈技術所面臨的挑戰也是巨大的,資產數字化時資產映射準確性難以保證,由於大部分的資產都是非標準化的,同時由用戶分散化地上傳相關的資產,對應資產的準確性無疑成為重中之重,不少項目將希望寄託於物聯網以及相關的信息技術發展,用來解決相關的問題,但是從目前的角度來看,這一寄託仍需要大量的時間才能付之於現實,不同商品可能需要不一樣的標準去進行評判,所涉及到的物聯網設備可能多種多樣,用戶使用成本可能大大上升。同時,中間流程存在偽造、調包替換的風險;第二是鏈上鍊下一致性,如果鏈下資產變動沒有能及時上鍊,那麼鏈上的確權或者說交易就無從實施,針對這一點在現有技術手段下,絕大多數的資產沒有辦法滿足相關的實時性要求。

而數字資產化則是區塊鏈技術可以發揮作用的地方,但目前來看需要持續的研究投入。數字資產化有一個問題就是由於數字資產的特性,複製使用成本低,容易出現一次購買之後就出現洩露的問題,導致數字資產遭到侵犯。目前,多項新技術例如多方計算、零知識證明等的採用以較高的成本解決了該項問題,目前需要參與各方持續投入減少相關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