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9日,第二屆區塊鏈服務網絡(BSN)全球技術創新發展峰會在湖北武漢成功舉行。本次峰會以“鏈上荊楚,積厚成勢”為主題,匯集了來自政府、學術界、產業界的眾多海內外嘉賓,圍繞區塊鏈基礎設施、底層技術在金融、貿易、文化、社會治理等領域的創新應用展開了交流,共同探討區塊鏈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最新趨勢。

峰會上,多位國內外權威專家帶來了多場高水平主題演講,內容涵蓋對前沿領域的探索、對新業態發展潛力的展望以及對分佈式技術發展成果的總結等各個方面,分享了他們的成果和經驗,也為國內區塊鏈行業的發展提出了寶貴建議。接下來,我們將為所有關注分佈式技術和下一代分佈式可信互聯網發展的讀者呈現這些精彩紛呈的主題演講。本期為中國信通院雲計算與大數據所副主任張奕卉的分享,題為《可信區塊鏈運行監測服務平台TBM》。

演講全文整理如下,為便於閱讀,有所編輯修改: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大家下午好。

在國內,以聯盟鍊為代表的區塊鏈生態和產業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從十四五計劃開始,聯盟鏈成為主要發展的方向,湧現了諸如存證類、協作類和價值流轉類等不同類型的區塊鏈應用。雖然區塊鏈技術框架可能已經趨於成熟,但在關鍵技術方面,特別是在自主可控創新和開源開放方面,國內仍在不斷努力和拓展。

現在,整個區塊鏈已經開始從最初的存證鍊和協作鏈向更深層次發展和推進。聯盟鏈更適合滿足國內數字經濟發展的需求,但是同時人們也逐漸意識到是否可以發展兼顧公有鍊和聯盟鏈各自優勢和特點的新型區塊鏈形態,因此出現開放許可鍊或開放聯盟鍊等新的架構。

自2016年或2017年以來,整個區塊鏈行業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發展。然而在區塊鏈行業也存在所謂的“七年之癢”,即在發展到現在,可能會遇到一些瓶頸或問題。例如,國內自主創新的程度是否達到一定水平,國內區塊鏈應用的落地是否規模化,聯盟鏈之間的治理機制和規則是否突破等。因此,在發展到七年時,我們考慮在區塊鏈特別是以聯盟鍊為代表的領域中能否做更多的事情,這也是我們創建區塊鏈監測平台的原因。

聯盟鏈最初的目的是為了在社會中解決多主體協作機制下的信任問題,但是現在我們發現,區塊鏈可能僅僅是信任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無法完全構建一個完整閉環的信任傳輸體系。我們需要結合數字身份、隱私計算、零知識證明等多種技術,來打造一個從鏈下到鏈上,信任增強的全流程信任鏈條。

針對聯盟鏈的信任範圍以及整體發展,包括技術層面和應用層面,有一些明顯特點。聯盟鏈受多主體節點規模限制,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中心化或部分中心化,導致外界對其內部信任難以深入了解,並且與公鏈相比,聯盟鏈的區別在於是否具備可持續運行的激勵機制。

在這個層面上,我們需要探索如何更好地幫助聯盟鏈實現可信的持續運營和發展,目前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另外,我們需要了解國內聯盟鏈的真實運行情況,例如有多少聯盟鏈在正常運行,有多少應用落地,並對實體經濟有促進作用。

由於聯盟鏈內外信任存在區別,已經有一些方式用於外掛式增信,如備案服務、信息錄入和管理等來確保第一道防線的安全。此外,通過行業自律、增加節點數量和實名認證等技術手段,也可以更好地了解鏈的情況,但這些方法更多地是偏向靜態層面的徵信手段。

中國信通院自2016年開始研究新興技術,希望通過技術層面、應用生態和標準等方面為區塊鏈行業提供助力服務。

我們推行了一套可信區塊鏈的標準生態,並發布了ITU-T的首批區塊鏈行業標準。目前的區塊鏈評測和評估服務也基於國際標准進行驗證。同時,積極參與科技部的區塊鏈評測專項課題,通過產學研用循環驗證技術的發展方向。我們開發了TrustedBench性能評測工具,以了解不同鏈產品在統一環境下的性能指標,從而了解國內與國外在技術方面的差距。

除技術方面,我們還持續關注新技術的發展,如區塊鏈、數字身份、web3.0等,為行業提供跟踪服務。自2017年開始,我們已經對200多個區塊鏈產品進行了評測,對行業動態有深入了解。我們通過自研率和對開放聯盟鏈服務能力的評估來考察鍊是否具備自主創新能力和可信需求的滿足程度,對實現技術可信、算法可信和整體模式可信嘗試進行多維度管理。此外,我們還建立了核心創業推進計劃、參與IEEE SA的信任科技全球推進計劃和APP,旨在凝聚不同行業組織,專注於區塊鏈領域,為行業發展貢獻力量。

我們關注數據要素的可信協作,特別是在交易流通和合作過程中的可信程度。因此,我們編寫了相關的標準和行業規範。

目前,區塊鏈已經在規模化發展,這涉及兩個方面。一是應用層面,國家在區塊鏈試點中進行普遍的落地和試驗;另一方面是基礎設施的推廣,如BSN等,希望像高速公路一樣鋪設到全國各地,為區塊鏈在合適的地方、行業提供基礎。

我們清楚意識到區塊鏈並不是萬能的,應該在真正需要的場景和地域賦能,以發揮其對數字經濟的價值和潛力。現在,基於開放聯盟鍊或開放許可鏈的新生態可能成為下一代web3.0的可信基礎設施。

因此,可以說我們決定發布TBM平台的原因很簡單。我們做了很多工作,從技術、應用、評測、標準等方面,但我們發現這些工作還比較偏外掛式的信任。我們需要對運行中的系統和服務進行監測,以滿足監管和產業層面對區塊鏈的需求。通過與移動設計院合作,基於BSN技術進行區塊鏈的實時監測服務,我們希望能夠掌握鏈的基礎設施信息,幫助產業更加自律。

自律和發展之間需要平衡好監管關係。了解鏈的運行情況可以幫助找到更好的規模化應用場景,這也是發布TBM平台的原因之一,該平台現在已經可以訪問,歡迎提出新的建議和意見,以更好地服務各方。

我們希望將這個平台打造成國內的一個匯聚萬鏈的中心,不是集中意義上的中心,而是一個分佈式的新中心。我們希望大家能夠共同在這個平台上聚焦可信生態,促進國內鏈的發展,形成真正的底層基礎設施,賦能於不同場景、應用和數字經濟的產品和服務,希望大家共建這個可信區塊鏈生態,謝謝。

-END-

歡迎轉發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