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Web3做短劇,能有多暴利?

提到豎屏短劇,眾人不會陌生。

從去年開始,短劇就開始全面入侵到了短視頻平台,“1分鐘3個反轉、重生虐渣、豪門狗血”,各種短、頻、快的內容裹挾著人類內心隱秘的慾望,在爽點刺激下迅速佔領用戶心智,成為了用戶心甘情願掏錢的吸金利器,甚至在海外也掀起了一波精神鴉片風潮。

今年,看夠了豪門情仇的用戶,搖身一變向配角進發,「王媽」、「李管家」翻紅,短劇產業也在規則的完善下脫離了野蠻生長,向正規化與精品化邁進。

而就在最近,短劇的風,似乎終於吹到了Web3。

01、多部短劇推出,Web3掀起短劇潮

日前,X平台上一則關於短劇訊息被頻繁轉發,消息稱由IBGTGVC投資、TShow2008製片的首部Web3原生短劇《重生之我在幣圈當大佬》將在5月22日在火幣Live平台正式上線。而在此前,這部劇就因在開機儀式上以「中國人本來就聰明」的中本聰梗,在業界小火了一把。

在Web3做短劇,能有多暴利?

重生之我在幣圈當大佬海報,來源:X平台

儘管目前還未上映,僅在討論階段,但實際上,這已經不是Web3的第一部短劇。早在4 月26 日,BitRealms平台發行的《回到未來:我是比特幣之王》就已開播,而在5月7日,這部50集的Web3題材短劇已經完結。但或許由於宣傳問題,直到《重生之我在幣圈當大佬》的熱度上升時,該短劇才真正的站上Web3的台前,兩者由於姓名的類似,甚至一度被人認為是同一部劇作,也為《比特幣之王》帶來了部分流量。

在Web3做短劇,能有多暴利?

回到未來:我是比特幣之王海報,來源:公開資料

從兩部劇來看,兩部劇都一脈相承了短劇的「爽文」傳統,不約而同的選擇了重生逆襲這一形式,《重生之我在幣圈當大佬》以爆倉重生後的夏本聰創業為主線,而比特幣之王則以遭到妻子與摯友背叛後重生後的梅森復仇虐渣為脈絡,兩者均通過詼諧幽默的方式對近15年來的區塊鏈歷史進行了呈現,聚焦了Web3領域的重要事件與重要人物。

在具體手法上,兩部劇均以碰瓷名人玩梗、尋找真人替身演員為主要手段。實話而言,從感官來看,且不論未上映的大佬,已播放的《回到未來:我是比特幣之王》敘述邏輯堪稱狗血,人物特性的誇張表達與一般短劇並無大致區別,同時存在部分擦邊細節,但從用戶的回饋來看,仍有許多人士頗為欣賞,這或許也是短劇的魅力。

在Web3做短劇,能有多暴利?

何一對於選角的玩梗,來源:X平台

02、Web3短劇如何發展?商業模式是關鍵

回到Web3本身,實際上,從主題而言,加密領域起伏的十五年以劇作的方式呈現有高度可行性,無論是英語老師的暴富、牛肉老闆的逆襲、外國小子在上海的冷風吹,在幣圈都是膾炙人口的經典故事,而礦工的沉浮、交易所的百團大戰與公鏈千帆競,也都具備很好的敘述與反轉性。

但為什麼直到現在,短劇才開始以Web3為題材火起來?一方面,自然有加密領域小眾的特點,但另一方面,獲利模式成為了關鍵。

在傳統的短劇中,除了少部分的廣告收入與電商通路收入外,絕大部分收入都來自會員的訂閱制,即用戶採用分集或打包製的形式付費。從成本端來看,除了日常的演員、拍攝、剪輯等成本外,有80-90%的成本需花費在短影音平台的投流中。視製作的精良程度,一齣短劇製作成本約在20-50萬左右,ROI基本上高於1.2才可實現造血獲利。

但這套玩法,會被認為很不幣圈,因為大部分的盈利都被中心化平台獲取,且分賬渠道並非錢包,而是微信或支付寶,可以認為,這是純粹的Web2場景。但誠然,Web3的短劇有很大一部分的目標群體,恰恰就是幣圈人。因此,利用現有架構與Web3的特殊機制結合,自然就成為了發行方的主要考量。

從BitRealms來看,在《回到未來:我是比特幣之王》中,就採用了非常符合加密特性的「Watch to Earn」的類NFT空投模式。在其官方平台上連結錢包後觀看短劇,將100%隨機掉落代幣IBOSS,而若持有平台空投的Popcorn Pass,掉落幾率將增加至15-30倍。簡而言之,Popcorn Pass類似於礦機的加速晶片,可加速在平台通過Watch挖礦的算力效率。據官方透露,該劇在全網已有超過150萬的觀看量。

僅從以上文字描述來看,製作方獲利模式似乎僅有二級市場上線項目代幣或出售Popcorn Pass兩個途徑。而從幣種表現來看,IBOSS目前已上線Solana,總供應上限為10億枚,上線後價格走勢和其他MEME類似,在5月7日上線被拉升至0.0088578美元後,現已回落到0.0007007美元,略高於5月7日的開盤價。

在Web3做短劇,能有多暴利?

 IBOSS價格走勢,來源:Geckoterminal

為持續營運代幣,該平台與Web3短視頻社交應用Whistle達成了戰略合作,同時預計將與點眾科技,七貓等傳統短劇平台達成二次分發,探索將面向Web2 用戶群的收益回饋給社區。截至目前,該專案在Whistle上的獲利已有2,000美元,平台也宣布將其用於代幣回購。但該金額對於一個MEME的拉盤而言,無疑是杯水車薪。

儘管一輪遊的獲利模式在幣圈頗為正常,但要持續發展,發行方則必須提升造血能力,維持代幣的流動性。 BitRealms也在訪談中坦言,Popcorn Pass由於未上線二級市場,並未在營收上起到任何作用,當前主要的盈利模式以承接項目廣告為重點,通過給項目方定制內容及場景服務獲得收入。

在此背景下,啟動資金成為了短劇製作的絕對大頭,資方的投入就顯得尤其重要。對此,另一部劇作《重生之我在幣圈當大佬》還鬧出了​​烏龍,劇組發通告稱4月15日因劇組財務合約爆倉拖欠演員工資暫停了拍攝,成為了一出極具幣圈特色的笑話。

在Web3做短劇,能有多暴利?

出品人立二拆四發布的消息,來源:X平台

當然,也有人士質疑該行為是操作,畢竟作為出品人的立二拆四本有前科。儘管目前眾人對其可能不太熟悉,但立二拆四曾是我國著名的網絡推手,郭美美就由其一手推出,曾策劃炒作“和尚船震門”、“乾爹帶我遊奧運”等虛假事件,由於過度利用輿論,其曾被判以非法經營罪獲刑四年,罰金15萬。

到瞭如今,立二拆四搖身一變成為了短劇的出品人,積極的方向而言,炒作手段必然比其他短劇更勝一籌,在以流量決定一切的幣圈,這將會是重要優勢。事實也正是如此,儘管《回到未來:我是比特幣之王》先行發布,但目前業界最廣為人知的短劇還是《重生之我在幣圈當大佬》。

從獲利模式來看,現《重生之我在幣圈當大佬》還未透露出訊息,但從其主要投資方愛彼資本與合作平台火幣來看,專案廣告與平台引流仍是核心目的。從某個角度來看,短劇與交易所具備一定契合度,交易所高度需要流量,又是業界絕對的資本掌握方。而短劇恰恰是引流的直接管道,並且具有一定的破圈效應,兩者的合作也是雙贏模式。以此進行分析,若試水成功,該種合作模式將成為主要途徑,後續以交易所以及大型專案方資本為主的短劇也有希望迎來發展。

總結而言,目前的Web3短劇製作均以廣告為主要獲利模式,該種模式並非不可行,也有傳統短劇以此為主要收入,但該模式先天具有高度的脆弱性,取決於專案方的廣告預算與引流的實際成效,而疊加代幣帶來的額外成本,短劇維持長線營運難度較大,在Web3有限規模與複雜的門檻操作下,很難形成傳統短劇的飛輪效應。長此以往,最後Web3短劇的發展,不是回歸Web2的流量,就是形成以代幣增值為核心的封閉生態。

從製作方看,兩部短劇的製作方都是以短劇為抓手邁入生態化發展,BitRealms方透露將以短劇與遊戲為抓手,形成以娛樂內容資產化為基礎的公平發射平台。而另一製作方TShow平台則計劃在粉絲達到2100萬後,上線發布平台幣,以實現其付U看劇、持幣分U、燃燒參與的模式。

03、人人都Earn,Web3短片終難長久

事實上,從業界來看,Web2的影片場景已然也不是首次在Web3被復刻。若縱觀Web3領域的視訊平台發展,秉持Web2的一切都可以在Web3重建的信念,與抖音類似的短視頻平台就曾多次在Web3曇花一現。火牛與秘樂,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018年,以「區塊鏈+抖音」模式的短視頻平台「火牛」曾火爆一時。在火牛上觀看、發布影片或拉新以及打賞,則可獲得名為「火鑽」的積分獎勵,所有持火鑽的用戶都可以分享平台收入80%的分紅。摒除更有門檻的影片發布,火牛開放了儲值平台,只要充值就可以獲得火鑽,充錢就可以直接享受現金分紅,頗有些「人人持股,天天分紅」的意味。

在Web3做短劇,能有多暴利?

火牛影片的白皮書分紅內容,來源:公開資料

儘管號稱應用了區塊鏈技術,但這個平台實際上沒有任何區塊鏈性質,既無錢包也無提現,更無內容上鏈,分紅也是以人民幣的形式。但憑藉這一模式,在最火熱的時候,火牛影片曾有超過1400萬的用戶量,年化報酬率高達3000%。在高額收益下,用戶紛紛投資儲值,創辦人被傳2個月就拈財達到8億元。但擊鼓傳花的龐氏遊戲始終難以持續,僅用了三天時間,火牛的分紅比例便降至此前的千分之一,用戶投資最終血本無歸,火牛視頻也不了了之。

類似的操作還有20年上線的秘樂短視頻,其曾經佔據蘋果App store中國區免費下載榜頭名,半年MAU就達到了2000萬,用戶總量超過5000萬人,在下沉市場非常火爆。秘樂與火牛一脈相承,儘管號稱透過觀看短片就可「零擼」取得平台積分秘豆,但仍需要充值與拉人頭才能獲得更高的收益,與火鑽不同的是,秘豆還可在二級市場進行交易,市場一度將毫無價值的秘豆炒至20多元一顆。最後,公司狂攬上億的收割費,留下用戶一地雞毛。

在此提及火牛與秘樂,並非唱衰Web3短劇,畢竟Web3的短劇平台與上述仍有明確區別。首先,火牛與秘樂都是打著「區塊鏈」的噱頭掛羊頭賣狗肉,兩者實際上只是藉鑑了挖礦這一概念的人民幣資金遊戲;其次,兩者作為視頻平台,平台內容呈現低質化,多是從其他平台切片而來的複刻視頻,缺乏內容粘性;最後,兩者的流量入口顯然比Web3要大得多,覆蓋人群更為廣泛。而反觀Web3短劇,最大的差異是價值內容產出與鏈上資產的介入。但無論如何解釋,歷史確有相似之處,純粹的「Watch to Earn」模式很難持續,畢竟人人都Earn,最終,總需要人來買單,而買單者,就只能是後來的接盤者。

歸根究底,在Web3領域,由於繁瑣的錢包操作以及分散的流量入口,有效流量的獲取成本與鏈上APP的構建成本天然就高於Web2,為獲得正向的ROI,決定了專案方需要獲取比Web2更高的收益,從其他方向收割,最後的目的也多直指發幣。實際上,這種模式顯然是低效率的,若是出現在傳統互聯網,高成本的商業模式並無競爭力,而在Web3,實現此的核心則需要評估鏈上服務能否值得用信任換取效率。可以認為,很多的Web3項目從最初就不具備商業可行性,現實也如出一轍,縱觀Web3項目,能實現自我造血能力的項目少之又少。

當然,身為業內人士,短劇的風吹到Web3,實屬是一件好事,憑藉此,儘管略有失真,但圈外人也可透過劇作更為了解區塊鏈的世界。最終,觀眾獲得了情緒價值,專案方獲得了流量,發行方獲得了主題與收入,這又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