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發展史:從共識走向分裂


作者| 趙維鵬編輯 | 鄭玄原文標題及鏈接: 《以太坊——Web3 的「黃埔軍校」是怎麼煉成的》

Web3 如風暴一般,迅猛地席捲全球科技互聯網行業。

以太坊是這場風暴的正中央,幾年來,它掀起了web3 世界裡一波又一波熱潮——從ICO,NFT,到Defi、IDO 等概念。甚至就連Web3 的概念,都是來自於以太坊的一名聯合創始人。

以太坊誕生的基石,是理想主義者Vitalik(V 神)和一群理想主義者建立的對於去中心化的共識。但在社區壯大的過程中,有著太多非共識的部分難以調和,以太坊和V 神每前進一小步,都伴隨社區思想的分裂和團隊成員的離開。

當下市值排名靠前的公鍊和項目的創始人,很多是來自前以太坊社區的成員,他們基於自己的理念推動新的項目,繼續壯大Web3 的發展,也讓以太坊成為Web3 的「黃埔軍校」。可以說沒有以太坊,便沒有現在Web3 世界的多樣與繁榮。

想要真正理解Web3,以太坊是個絕佳的窗口,而一切,要從Vitalik 說起。

以太坊發展史:從共識走向分裂

2021 年,Vitalik Buterin 正以線上視頻的形式在極客公園舉辦的前沿思考論壇上做分享|圖片來源:極客公園

一、造神

以太坊創始人Vitalik Buterin,被中國粉絲叫作「V 神」。能被稱為「神」的,身上都有傳說。

V 神1994 年1 月31 日出生在俄羅斯車臣,6 歲時隨父母移民加拿大。 V 神算是位少年天才,4 歲時就開始擺弄他爸的IBM 電腦,玩Excel 表格。 7 歲時,能背100 多位的圓周率,無聊時就念叨一些數學方程式當作消遣。 12 歲開始編程,上大一時,獲得了2012 年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的銅牌。

以太坊發展史:從共識走向分裂

Vitalik 在很小的時候開始接觸電腦| 圖片來源:BAZAAR

V 神體型瘦小,像個「小精靈」,走路有些僵硬,但跑得不慢。有一次參加以太坊社區的活動,出了會場就開溜,粉絲們在後面沒攆上他。

V 神大部分時間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性格內向,也不花心思打扮,總穿朋友送他的衣服,說話的時候偶爾嘴角抽噎一下,很多傳說就是這麼來的——「V 神是個自閉症神童」,「V 神有一次在火車上穿了兩隻圖案不一樣的Hello Kitty 襪子」,「V 神把所有財產裝在一個手提箱裡」,「V 神吃檸檬不去皮」 。 V 神他爸說,這些都挺胡扯。奈何以太坊社區裡的人們,很熱衷於為V 神的神秘形象「添磚加瓦」。

2021 年11 月8 日,當以太坊總市值超過5000 億美元時,V 神坦言,沒想到以太坊會成為一個龐然大物,沒想到事情會變得如此復雜,「我當初創建以太坊的時候,只是想著在幾個月之內完成它,然後回去上大學。」

以太坊這個想法的誕生,最初源自V 神想要改進比特幣。

二、以太坊的誕生:「魔獸世界」與權力下放

2008 年,中本聰在一個名為Slashdot 的科技信息網站上發布了比特幣白皮書。白皮書設想了一種去中心化的點對點電子現金交易系統,這個依託於密碼學的構想迅速在網站上變成了主流話題。

密碼學者Ron Rivest 解釋,密碼學是關於如何在敵人存在的環境中通訊。它最早應用於軍事,後來被極客們帶到了大眾信息安全、隱私保護方面。而極客們的實踐往往倡導「無政府主義」,本書就蘊含巨大風險。比特幣也算是一種「無政府主義」的實踐。中本聰至今身份成謎,也是保護自己的最好手段。

2009 年1 月,基於比特幣白皮書的開源項目正式發布,這就是第一代區塊鏈。比特幣的源代碼用C++語言開發,完全公開,任何人都可以復製或改進它。 2009 年11 月22 日,中本聰創立的比特幣社區bitcointalk 上線,比特幣愛好者開始聚集於此,討論怎麼改進比特幣。這個時候,上高中的V 神還沉迷於玩《魔獸爭霸》,沒有聽說過比特幣。

直到有一天,暴雪的一次更新,從V 神心愛的術士的生命虹吸法術中移除了傷害組件,「我在淚水中睡去,那天我意識到中心化服務會帶來什麼惡夢」,V神決定徹底放棄這款遊戲。

V 神父親Dmitry Buterin 有個習慣,他對什麼感興趣,就會把這個東西講給V 神。 2011 年,開軟件公司的Dmitry Buterin 在一個技術播客裡聽到了比特幣,「聽起來是很有意思的一項技術,但我也不清楚它會有多大的影響。」

照例,父親向Vitalik「推銷」了比特幣,又給了他一些密碼學的書,不過17 歲的V 神覺得比特幣沒有任何實用價值、注定要失敗。

但因為沒了《魔獸世界》,又對密碼學產生了興趣,V 神還是決定玩一玩比特幣當作消遣。為了買比特幣,V 神開始給比特幣雜誌寫一些技術文章來賺錢,每篇文章稿費是5 個比特幣,當時一個比特幣價值3.50 美元。後來,2021 年11 月,比特幣曾達到6.89 萬美元一枚,如果V 神當初的比特幣沒有賣出,這可能是歷史上最貴的單篇文章作者稿費。

以太坊發展史:從共識走向分裂

V 神曾經供職的比特幣雜誌|圖片來源:TechCrunch

2013 年5 月,在接觸比特幣2 年後,V 神以雜誌記者的身份報導了在矽谷舉行的比特幣會議。也正是這次會議徹底改變了他對比特幣的看法。

全世界的比特幣愛好者飛來參加這次活動,V 神現場感受到了人們的激情,參會者們把區塊鏈視為一次技術革命,談論著未來可能建立在之上的去中心化應用。 「那一刻真的讓我明白了,這件事是真實的,值得冒險並投入其中。」

大一還沒上完,V 神立刻辦了休學。在2013 年剩下的6 個月裡,他用比特幣當作路費,去了以色列、倫敦、洛杉磯、舊金山、阿姆斯特丹和拉斯維加斯等地,去拜訪那些比特幣開發者,想著怎麼為區塊鏈技術做些貢獻。

走訪了一圈,V 神發現,雖然比特幣的代碼是開源的,基於此代碼誕生了其他各種「幣種」,但這些區塊鏈開發者依舊是在使用比特幣原有的原始代碼庫和架構。這樣的問題是,區塊鏈技術能實現的應用依舊局限於加密貨幣、支付系統。

V 神覺得,區塊鏈不應該僅僅局限於金融領域,它應該可以運行各種應用程序。於是,他提出了一種新的設想:繞過比特幣代碼的限制,開發一套新的代碼,將區塊鏈視為能夠運行「智能合約」(相當於能夠自動化運行的應用程序)的分佈式計算機。

理論上,依託於區塊鏈技術運行的「智能合約」可以取代傳統中介,比如打車的時候,用戶可以直接付款給司機,而不再付款給打車平台,經過「不透明」的抽成後再給到司機。另外,基於區塊鍊網絡的數據不可篡改的特性,還可以保護用戶的數字資產,比如文章不會被平台刪除,比如遺囑等重要聲明也可永久存儲在區塊鍊網絡上。 Vitalik 想要通過去中心化技術降低壟斷企業和中心化機構的權威。

回到家,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V 神將這份願景寫成了太坊白皮書。至此,第二代區塊鏈誕生了。後來,這種構想啟發了同行,從此開啟了公鏈百花齊放的局面。人們對於區塊鏈技術的想像,也不再局限於用加密貨幣支付,開始將區塊鍊網絡視作下一代互聯網,一種重新分配社會資源的底層技術手段。

以太坊聯合創始人Joseph Lubin 評價,「V 神是一個天才的外星人,他來到地球,就是為了將權力下放給平民。」

三、第一次分裂:營利與非營利

2014 年1 月,V 神在邁阿密舉行的北美比特幣會議上宣傳了以太坊,迅速吸引了一批同好,會議期間以太坊的創始團隊初步成立,除V 神外,有7 位聯合創始人。

沒想到的是,僅僅5 個月後,這個日後在加密世界裡最耀眼的組織就開始分崩離析。

第一次分裂是因為錢。 「他們很多人就想著怎麼賺錢,這完全不是我的目標」,V 神說有其他創始人試圖利用他的天真,用監管機構來嚇唬他,「他們說在法律上做一個營利性實體,比做一個非營利組織簡單得多。」

這與V 神最初的想法背道而馳。他更希望以太坊成為各種社會政治實驗的啟動平台,而不是賺錢機器,他希望這個平台能夠制衡政府,並顛覆矽谷對人們數字生活的束縛——在2014 年初,這樣的想法頗受極客們的歡迎。

就在2013 年6 月,一位名叫斯諾登的年輕人,曝光了美國大規模監控本國公民和外國政府的「棱鏡計劃」,一大批科技和互聯網巨頭參與其中,西方世界對互聯網巨頭和中心化的不信任達到了頂點。

在這波對互聯網巨頭的討伐與反思中,一個在今天仍被熱烈討論的重要概念誕生了。受「棱鏡門」的啟發,2014 年初,以太坊聯合創始人Gavin Wood 提出了Web3.0 的概念,他希望這一代互聯網人人都能主宰自己的命運,掌控自己的數字身份、數字資產。

以太坊發展史:從共識走向分裂

左一為V 神,右一為Gavin Wood |圖片來源:Fintech Ranking

他覺得,Facebook 和谷歌等掌控了用戶數據的互聯網公司定義了Web2.0 時代,「他們最初也打著賦予個人創作者權力並消除中介的旗號,但他們沒兌現這個承諾。」

Gavin Wood 希望從技術層面解決Web2.0 這個已經腐爛的模型。在他看來,這些互聯網巨頭是時代的映射——無論是公司還是國家,權力都過度集中了。 「你信任某個組織,意味著你將某種權力給予了這個組織,他們便能夠隨意使用這些權力。」

而Web3.0 是基於「無信任」模型的理念,不需要信任任何中間機構,任何產品和服務建立在區塊鏈之上,依托公開的底層算法自動化運行。 「Web3.0 是一套新的規則,這套規則核心的作用就是系統內沒有人可以擁有絕對的權力。Web3.0 更像是一場社會運動。」

區塊鍊是支撐加密貨幣以及Web3.0 的底層技術。在今天的輿論裡,沒有代幣(加密貨幣)的應用似乎就很難算得上是真正的Web3 產品。但Gavin Wood 所設想的Web3.0 的並不會很依賴加密貨幣。 「Web3 成為主流的關鍵之一,就是人們可以脫離加密貨幣,去使用去中心化服務。」

另外,雖然是Web3 的提出者,但Gavin Wood 並不覺得Web3 這場社會運動一定會成功。就好像,最初革命的那批人大部分都會成為先烈,但他們遺留下的精神和知識遺產在未來可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將視線轉移回以太坊的第一次分裂。 2014 年6 月,V 神在掙扎後,決定將以太坊做成一個非營利組織。他啟動了以太坊基金會的建設,用來推進以太坊的基礎設施並資助研發項目。

在這個過程中,一批以太坊的早期成員因為各種原因選擇離開。想把以太坊變成一家營利公司的聯合創始人Charles Hoskinson,因為理念不合選擇退出,後來創立了公鏈Cardano,成為以太坊的死對頭。同樣,Mihai Alisie 和Joseph Lubin 各自創辦了營利性公司來服務於以太坊生態。

以太坊發展史:從共識走向分裂

以太坊聯合創始人Joseph Lubin,其後來創立的服務於以太坊的技術公司ConsenSys 估值達到70 億美元|圖片來源:decrypt

早期為以太坊的開發、法律顧問等提供資金的聯合創始人Anthony Di Iorio,在以太坊確立了非盈利的運營模式後,也退居二線。

聯合創始人Amir Chetrit 因為缺乏對以太坊的投入,遭到了團隊其他聯合創始人的不滿,選擇了辭職。後來,聯合創始人、早期核心開發者Jeffrey Wilcke 也離開了以太坊,轉行開了遊戲公司。

以太坊傳記《無限機器》的作者卡米拉·魯索說,他們最初就是一群充滿鬥志的人聚集在了一起,去嘗試構建一台世界計算機,「但他們的個性太強烈了,價值觀也很不同,很難合作。」

2015 年,以太坊上線後,人們對整個區塊鏈有了更多的想像力。對區塊鏈的構建不再是停留在錢包或交易所等基礎設施, 而是開始思考如何構建更豐富的協議和應用。在一年多的時間裡,以太坊從一個人的夢想發展成為一場充滿活力的運動,吸引了生活在世界各地的開發者。

就在2016 年初以太坊迅速崛起,如日中天的時候,以太坊的技術領袖、Web3.0 的提出者,以太坊CTO Gavin Wood 離開了,留下了一句宣言:「不能讓以太坊獨占這個世界」。

四、三種理想主義之間的碰撞

對於Gavin Wood,不少以太坊核心開發者認為,「他在以太坊中扮演的角色甚至比Vitalik 更重要。」

Gavin Wood 在英國長大,大學主修軟件工程,從約克大學獲得了碩士學位。博士期間,研究了人機交互的音樂可視化。

2013 年11 月,33 歲的Gavin Wood 認識了正起草以太坊白皮書的Vitalik。 2014 年4 月,Gavin Wood 發表了以太坊黃皮書,這是Vitalik 白皮書的技術規範,後來他又創造了以太坊的原生編程語言Solidity。

以太坊是Gavin Wood 第一次在Web3 的實踐。後來,他在採訪時提到,對於編寫以太坊,自己當時只是當作一種嘗試和練習。隨著以太坊的壯大,他覺得,圍繞以太坊的敘事逐漸變成了「我們只需要一個區塊鏈」,但他並不接受這一理念。

離開後,Gavin Wood 兌現了承諾。他與前以太坊核心開發者Jutta Steiner,在2016 年11 月發布了跨鏈協議波卡(Polkadot)的第一個版本,簡單講就是讓不同的區塊鏈共存,避免一家獨大,且不同區塊鏈能互相通信,發揮各自所長。

同樣在2016 年,發生了一個改寫以太坊歷史的標誌性事件。

搭建在以太坊平台上的投資服務The DAO 在28 天內,募資超過一億美元。但2016 年6 月18 日,The DAO 項目被黑客攻擊,其募集的以太幣被竊走。

為了避免投資者蒙受損失,V 神決定進行「硬分叉」。簡單講,無論是比特幣還是以太坊,都是由一系列的共識規則決定,「硬分叉」就意味著修改共識規則,修改區塊鏈的原始代碼、原始規則。這是以太坊史上第一次硬分叉,它直接分裂了以太坊社區。

這似乎違反了區塊鏈的精神——沒有任何一個機構可以凌駕於智能合約之上,行使中心化權力。但如果不修改,那麼投資者的損失將無法挽回。

V 神想要挽回損失,寫了倡導「硬分叉」的博客文章,發現社區多數人投票支持。 V 神覺得這並沒有違反區塊鏈的精神,「領導者必須考慮社區的感受並尊重他們」。

一些人反對這些變化,聲明「代碼就是法律」,是不容更改的,區塊鏈應該保持不變。於是以太坊分裂成了「以太坊」和「以太坊經典」兩個版本。而「以太坊經典」最有名的支持者、贊助者,當屬Cardano 創始人、以太坊聯合創始人Charles Hoskinson。

以太坊發展史:從共識走向分裂

Cardano 創始人、以太坊聯合創始人Charles Hoskinson |圖片來源:coin culture

Charles Hoskinson 在離開以太坊後,在2015 年與前以太坊核心成員Jeremy Wood 創建了Cardano,公司的座右銘便是「程序大於人」。

出生於夏威夷的Charles Hoskinson 在2011 年成為最早的一批挖礦用戶,在加入以太坊之前也做過加密貨幣的教育項目和交易所。他與以太坊針鋒相對,還開發了專門的工具供用戶將以太坊上的智能合約等內容遷移到Cardano 上。

Charles Hoskinson 覺得自己更懂商業,更懂如何與這個世界的規則相處,比如Cardano 一直在積極地尋找擁抱監管的方式,而這也成為了他經常攻擊以太坊不會長遠的一個點,「在中心化和無政府狀態之間的取捨中,以太坊似乎正在走向無政府狀態」。

五、「我想大聲疾呼,就像在風中嚎叫。」

2019 年2 月14 日,以太坊核心開發者Afri Schoedon 在推特上發了一條動態,表示波卡Polkadot 提供了以太坊升級版應有的功能。這迅速引起了憤怒,以太坊社區成員開始圍攻他。以太坊社區覺得Afri Schoedon 背叛了他們,認為他「腳踩兩隻船」,還有人揚言要弄死他。 Afri Schoedon 很冤枉,他的初衷原本是討論技術,5 天后,Afri Schoedon 在壓力之下退出了以太坊社區。

加密社區如同宗教一般,有共同的目標和利益,甚至不容異己。 V 神說,社區是加密世界的核心。但他想引導社區的發展正變得越來越難。從2019 年末起,以太坊開始升級到2.0 版本,關於升級,V 神發現「最大的挑戰不是技術問題,而是與人有關的問題」。比如,如何平衡投資者的利益,團隊的利益,項目方的利益,礦工的利益,各方利益交織在一起。

以太坊發展史:從共識走向分裂

2022 年4 月,在接受《時代》雜誌專訪時,V 神也表示了對以太坊現狀的擔憂

因為是去中心化治理,很多決策都需要社區參與者共同投票決定,V 神沒辦法直接拍板以太坊下一步要做什麼項目,他引導社區發展的方式就是不斷地寫博客,發表自己的觀點,進行呼籲。在他的博客和Twitter 上,你會找到關於投票系統、分配公共利益的最佳方式、城市建設等相關的觀點和論文。

正因為有真正做事情、發展技術的人,才有這些藉此炒作概念,牟取暴利的人生存的空間。由於匿名、難監管,區塊鏈很多時候成為了逃稅、洗錢和打著Web3 名號製造騙局的工具。而另一方面,這些以此炒作、製造騙局的人,也在不斷給這項技術、極客們帶來負面影響——這個賽道,就是在這兩股力量的交織下,備受爭議地前行著。 「如果我們不發聲,可能建立起來的就是一些短期逐利的項目。但它們對這個社會沒什麼好處。」

「人類是一個偉大的、時常帶有悲劇性的實驗。」V 神清晰地認識到,這個他一手創造的世界,正在混雜著驕傲且恐懼的情緒中前進。原本為了去中心化夢想而發起的項目,可能會因為更多人對短期利益的追逐,可能走向背離他初心的方向。

「2022 年,我寧願以太坊冒犯一些人,也不願它變成毫無意義的東西。」當下,V 神不得不開啟這場戰鬥,「我想大聲疾呼,就像在風中嚎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