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畢彤彤來源/PANews

說話有條不紊、嚴絲合縫,可能是顧晨煒與數據打了二三十年交道的“職業習慣”。一貫低調的他並不經常接受媒體的採訪,用他的話是,更多時間花在研究用戶的需求,打磨科技技術,真正實現“智慧金融,人人可享”。

1.jpg


金融科技創業拒絕“快餐文化”

顧晨煒的職業起步於被國內金融科技人士頂禮膜拜的美國Capital One,1996年加入Capital One後從分析師做起,直到擔任歐洲大陸區首席風控官。隨後他被挖到香港渣打銀行任決策委員會成員。 2009年,國內還沒有興起金融科技概念時,顧晨煒回國創立大數據驅動的金融數據諮詢公司——信策數據,在同一年作為記賬工具的挖財成立了。

4年後,2013年,挖財與信策數據合併,顧晨煒擔任總裁,而挖財的董事長兼CEO則是阿里巴巴第46號員工李治國,他曾主導和開發了阿里巴巴最B2B最重要的產品之一“誠信通”,隨後創建O2O平台口碑,並被阿里收購。挖財也逐漸從記賬理財平台轉型為專業的綜合理財信息服務平台。

從記賬起步,挖財是個忌諱“快餐文化”的公司。

“金融科技最早的企業來自歐美,如P2P平台Prosper,在創業前我們也去考察,但是發現難度有點大,尤其是涉及到借款雙方信任的問題,很敏感。與此同時,他們也看到,美國因為報稅制度,可以產生了專門記賬的平台,而國內因為金融服務增多相應賬單增加,未來也會有報稅、抵扣的情況,果然報稅這件事情今天就發生了。正好移動互聯網來了,用手機記賬十分符合用戶的需求。” 顧晨煒在接受PANews採訪時稱。

在顧晨煒看來,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而條條大路通羅馬。沒有一開始選擇P2P借貸的模式,而從記賬起步的挖財可以了解用戶的需求,是需要理財還是需要藉貸。 “所以我們從賬單做起,路長一點,但是更貼近人的根本需求”,他說。

顧晨煒和挖財團隊深切的感受到國人如今的“財富焦慮”。 “今天養大一個孩子很不容易要400萬,我們跟客戶打交道,感受得到這種焦慮。我們不是在賺快錢,而是有使命在這兒,用我們高科技的手法,把最新的一些服務產品帶到我們的客戶,這是我們要重點發展的方向。”他說。

金融科技需要時間的積澱,最忌諱“快餐文化”,顧晨煒表示,“挖財經營了將近十年,是金融科技領域的長期耕耘者。

金融有底線財商需提高

而挖財不僅是金融科技的耕耘者,也是個守護者,這體現在他們對規律的敬畏。

“所謂'互聯無邊界,金融有底線',其實本身也是這個意思,因為金融有它金融本身的規律,金融本質上就是把資源跨時空來進行分配。有些人有多的錢,有些人需要錢,我幫他分配一下。但既然跨了時空,就存在信任問題,就要有一個契約,所以無論你科技如何發達,從打算盤到後來有鍵盤,現在用手機。金融的本質是不會變的。”顧晨煒補充道,有契約就會有違約,就會有風險,會有劣幣。

縱觀市場,顧晨煒發現,中國與發達國家的消費金融發展路徑是一樣的,如今出生在優渥經濟環境下的90後們更加敢於提前消費。而相比之下,中國的發展速度更快,很多東西似乎是一下子就到來。無論是財富端還是資產端都會存在迷茫、盲目。

對普通投資人而言,很多投資人並非愿賭服輸,前期對風險認識不足,後期會有一些要求高回報的心態。這與成熟的市場是差距較大的,投資人的認知還需要循序漸進的發展,公眾的財商還需要逐漸提高。

在消費端、信貸端也是一樣的,因為成熟市場走的時間比較長,信用的概念深入人心,還有徵信的基礎設施都比較好。顧晨煒表示,“大家在供給側給到消費者的產品也很豐富,定價也比較合理。在需求側,也會量入為出,他覺得自己有保障,可以藉錢過更好的日子,但是他會算,大概每個月還多少,怎麼來做規劃,整體是比較成熟的。”

而在國內消費端還出現兩極化,比如很多70後是不借錢的,而95後相對他們的收入而言一下子借很多,當碰到一些問題的時候,也沒有想到跟銀行信用卡或者貸款方合理溝通,重新安排債務,而是更多的採取了逃廢債的方式。

“其實在這個時候,一方面科技是可以幫到大家更好的認知,同時科技也可能讓他發展過快帶來風險,這是我們現在要注意的現象。”顧晨煒總是辯證的看待事物。

智能金融科技為器

學計算機出身的顧晨煒更能理解金融科技一詞中的科技含金量。比如用戶隱私、數據保護、區塊鏈徵信、智能流量這些都是挖財想打造的智慧金融。

顧晨煒告訴PANews,挖財對用戶隱私保護方面非常看中,作為記賬工具,用戶可以選擇完全私密地使用這個數據,就不去註冊也不去雲端備份。也可以選擇註冊和去雲端備份,這樣他所有的終端都可以拿到數據。

“一旦用戶信任我們,我們就要對得起這信任。第一有技術手法;第二是要拿到各種各樣的資質;第三個還有管理,怎麼管理的,有幾把鑰匙,這幾把鑰匙怎麼配在一起才可以。”

顧晨煒解釋道,第一個是要完全符合《網絡安全法》,合法,確實發自初心為客戶,他給你信任,你就要看管好這些數據。其實有很多APP使用就需要註冊手機號或者是郵箱,我們並不非常強求,除非你自願,我們第一是把選擇權給客戶;第二個是在過程中間非常強調技術;第三個是管理上密鑰的管理做到非常嚴格;第四是要有權威認證,CFCA、等保、ISO90001,拿到這些資質都是挺不容易的,按照這些資質我們覺得必須要做這些事情,才能真正做好我們客戶的財務信息的安全問題。

為了更好的保障數據安全,挖財還推出了“雙子星計劃”,將後台應用在不同的地域放置多份,每份的功能完全一樣且同時服務,當其中一份出現問題時可以立刻切換到另一份,從而規避像地震、颱風等自然災害,斷電、光纜被挖斷這樣的偶然情況及其他未知故障,有效保證服務能力及信息安全。

在技術方面,區塊鏈領域挖財同樣也在積極嘗試。據了解,其區塊鏈項目“財富鏈”已經完成基礎設施的搭建與個人數據安全授權機制的建設。後續將致力於行業區塊鏈聯盟的建立,數據價值交換體系的打造,以及行業區塊鏈聯盟內激勵體系的建設與實施。

“怎麼樣讓客戶能夠信任你,區塊鏈可能是一種解決方案。所以我們有在這塊上面做探索,國外的徵信也在做探索。國內行業的也在做探索,目前還是屬於比較早期的研究階段,還沒有到完全開發推出市場,但是行業也在探索,未來可能要推標準什麼的,如果有這樣的機會我們非常願意參與進去。”顧晨煒稱。

談及區塊鏈,顧晨煒認為目前最大的困難來自項目的成熟度本身。目前還屬於早期大家都在探索過程中,就像現在到5G了,之前2G、3G、4G的時候也非常多,這個技術本身也在完善。

從業之初,顧晨煒就與數據打交道,把零散無章的流水錶,變成一個能評判信用水平的資產負債表,為用戶製作畫像,這也讓挖財具備了智能流量的基礎。

據顧晨煒介紹,在今年很長一段時間,各種權益類的資產表現並不好。相反來說黃金的表現還是非常不錯,華安基金有一個黃金指數的基金。我們根據我們用戶的特點,幫他做了一個新的產品“挖黃金”,這非常適合於客戶的需求,也非常適合於我們合作夥伴的需求,無論是開戶數還是銷售額都做得非常好。

“我們特色就是不光是流量,這個流量是帶智能的,這個智能不光是幫客戶更精準地找到我們的金融機構,有的時候還可以把這個智能給到咱們金融機構,更加智能地去開發適合於我們客戶的產品,它是一個雙向的。”他說。

金融監管需有共創精神

“橘生淮南則為枳”,討論到監管問題,剛剛從香港參加了行業會議的顧晨煒提醒道,要結合不同的的地區實際情況,不能將一切都“Copy to China”,借貸撮合在美國就幾家,中國卻有幾千家。

“互聯網用的'共創',我覺得在這個生態裡面的每一個角色,監管也好,協會也好,具體的公司也好,包括很多有些是提供數據的,有些是提供工具的,大家要一起來為了這個行業的健康發展呵護它,這樣才可能做好。”

顧晨煒也提及香港對區塊鏈、金融科技將探索推出的“沙盒計劃”,可以在一些局部的範圍內,在一些影響可控的情況下,允許一些試點。所以我覺得,可以有所謂的沙箱思維、共創思維。但是最根本決定的,我覺得還是要有一個透明的思維,大家知道透明性是非常重要的,金融信用是要真實的。

談及沙盒思維,顧晨煒補充道,“我覺得可以打開做一些思考,舉個例子我們在深圳前海已經做了一些,我們現在在推科創板,某種意義上思維本質也是一個沙箱,所謂的註冊制其實也是,在一個範圍之內可以開始開放。所以無非名字上不太一樣,有的地方叫沙盒,有的地方叫沙箱。尤其是面對現在這樣錯綜複雜的環境,我們更應該在大膽和謹慎之間找到平衡。”

沙箱的好處是如果你犯錯,這個錯不至於致命,不至於損害很大。但顧晨煒同樣也看到他的另一面,如果我在前海一個地方證明它成功,我把它搬到渤海,是不是還是成功?這裡的節奏掌握,或者是看它的可複制性、可移植性,這個挑戰是比較大的。

“但是相比0和1,一蹴而就,還是這樣循序漸進更好一些。”顧晨煒時刻忌諱著“快餐文化”,敬畏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