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ikiiiii.eth |

編輯:Sloth Run |

女性向NFT越來越成為NFT市場不可忽視的一個方向。

最近我接觸到了Crypto Coven社區。這是我觀察女性向NFT的一個切入點,這篇文章也將從對Coven的觀察闡述一下我對女性向NFT的一些想法。

關於Crypto Coven

Crypto Coven (加密女巫)是在2021年萬聖節之夜開始發售的一組NFT。這組近一萬張女巫頭像各不相同,她們有的是貓眼,有的有面紗,或是先知,或是巫師,組合成了風格各異的女性形象。

女巫的創作者是兩個科技行業的業餘藝術家。從去年十一月發售以來,團隊幾乎沒有為coven做任何市場營銷,更沒有明星合作曝光。

但這樣一個佛系的項目卻逐漸吸引到了越來越多的成員,現在在discord社區中已經有6000多人。很多粉絲在twitter上稱“這是我見過氛圍最好的社區”,還有人愛女巫愛到自發模仿圖片的髮型、首飾,自發地製作周邊並且在社交媒體上宣傳……

不少明星和東西方KOL也逐漸加入女巫家族,包括破產姐妹的主演 Kat Dennings和扎克伯格的姐姐Randi Zuckerberg,都一度換上了女巫頭像。

女巫也逐漸出圈,2月中旬受到了知名媒體Business Insider的關注和報導。如此暴漲的熱情和知名度自然也讓女巫NFT的價格不斷攀升。去年,女巫的發售價格僅為0.07ETH(約200美元),其地板價最高突破了2ETH,目前地板價在1ETH左右。三個多月以來已經在opensea上達成了7500ETH的交易總量。

社交媒體上“crypto coven”的話題熱度隨時間變化

Crypto Coven

少數群體:加密世界的女性市場

Coven最鮮明的藝術特徵就是它的女性風格,而這要從它的兩個女創始人說起。

去年夏天,Coven的設計者Aletheia 和Nyx關注到了NFT數字藝術。她們非常感興趣,但找不到一個能夠表現像她們一樣的女性科技從業者的NFT項目。基於這個契機,她們決定自己畫一個——於是就有了女巫系列。

這樣的市場空白背後是加密領域中不平等的性別結構。

在整個加密市場中,男性始終佔據著主導地位。根據Business Insider 2021年10月的報導,比特幣的交易員中只有15%是女性,以太坊投資者中女性的佔比也僅12%。

NFT市場也是如此:無論買家還是創作者,參與NFT市場的女性數量都遠遠低於男性。根據藝術市場研究機構ArtTactic在2021年11月的調查報告,作為買家,數字藝術交易市場Nifty Gateway上的女性用戶僅佔15%,而作為創作者,男性藝術家對NFT一級二級市場交易額的貢獻高達77%。

“那裡有種兄弟文化”,藝術收藏家Danielle Davis評價NFT市場,“商界女性能接觸到的資源並不多。”

Beeple 的作品風格

的確,無論是頭像類NFT的BAYC還是藝術類NFT的Beeple,都是以男性為主要受眾,充斥著明顯的男性品味。

如果說NFT的價格直接反映了它在受眾中的受歡迎程度,那麼F2Pool聯合創始人神魚曾給出的投資邏輯:“買男不買女,買白不買黑,買怪不買人” ,就是白人男性在加密市場中的地位與財力的註腳。女人、黑人形象的NFT價格總是低於同類的男人和白人。

然而,隨著越來越多女性開始進入加密市場,這個投資邏輯正在被打破。

越是處於不平等地位的弱勢群體,越是想要改變現狀,而作為群體的共識和目標也越為明確和強烈。

第一個瞄準女性NFT賽道的是Fame Lady Squad(FLS)。 2021年7月,FLS打著“首個女性虛擬人項目”的旗號進入NFT市場,幾週內賣完了價值150萬美元的NFT頭像。然而不久後,網友扒出FLS的三個以女性名稱命名的創始人實際上都是俄羅斯的男程序員——FLS女性主義的號召力瞬間瓦解,NFT的價格也隨之暴跌。

不過無論如何,女性NFT賽道自此開始被發掘,一系列打著女性主義旗號的NFT項目試圖填補女性賽道的空白。

2021年11月發起的Women Rise項目就講述了一個挑戰web3男性權威的故事。當它的創始人、巴基斯坦裔的美國女性藝術家Maliha Abidi在紐約參加NFT活動的時候,第一句被人問到的就是:“你確定你來對地方了嗎?”這讓她深深意識到了加密領域的性別不平等,於是萌生了提升web3中女性地位和參與度的念頭。而帶有時尚和藝術屬性的NFT,則是讓女性進入加密領域的巧妙入口。

Women Rise的目標是建設一個凝聚和代表科技行業和區塊鏈領域女性的NFT社區,並且承諾將7.5%的收入捐給支持性別平等、女童教育和心理健康的組織,包括Malala公益基金。 Maliha Abidi還希望有一天能在虛擬世界中為女孩開設一所學校。

除Women Rise之外,女性主導的知名NFT項目還包括World of Women,Boss Beauties和Women and Weapons——僅從名字就可以感受到它們強烈的女權主義色彩和鮮明的政治立場,也因此號召了一批致力於彌合性別偏見和不平等的NFT玩家。

從美術風格上看,這些項目的藝術風格也同樣偏向於強調女性的力量感,而非選擇迎合時尚、柔美的“女性氣質”的刻板印象。 Crypto Chicks上挑嘴唇、表情猙獰,Women and Weapons的女人揮舞刀劍俯視著你,Boss Beauties像男性一樣雙手抱胸、展示著戒備和不耐煩的防禦性姿態……種種細節都映射著她們在男性主導的世界中爭奪權利的文化主張。

Coven:去政治化的女性風格

對比之下,Crypto Coven的藝術風格截然不同——最直觀地,她比上述頭像都好看。女巫更像是時尚雜誌上的女明星——有著更精緻的妝容和飾品,漂亮、自信、有魅力。

這顯示出Crypto Coven選擇了一條去政治化的道路。它不打著女權的旗號來號召女性,而是用藝術審美敲開了女性的消費市場。

在整體形像上,女巫迎合了女性消費的典型審美特徵——有大波浪的頭髮、五顏六色的眼影,精緻的面容,是會受男性歡迎的美麗形象。但在美貌之外,女巫還散發著魔法般的神秘魅力,彰顯著不服從權威的叛逆感。

這種極強的叛逆性格歸功於女巫在美術、文字上的細節設計,共同創造了屬於Crypto Coven的獨特女巫氣質。頭輕蔑地微偏,眼神自信、冷酷而不諂媚地直視前方;一些隨機的細節——臉上的刺青、黑色的嘴唇、眼角的刀疤、鼻環和麵紗、月牙飾品和一對犄角— —都不是一個都市女郎在現實中呈現的形象,而是充滿了越軌意味的個性朋克。

整體上的漂亮加上細節上的越軌,既讓女性可以輕易投射自己對美麗的追求,又可以表達叛逆的情感——或許是自己不服從於主流價值觀的另一面、也或許是反抗男性權威的女性意識覺醒,共同構成了獨屬於女巫的靈性。

女巫的氣質恰好成為了web3女性一種矛盾的心理投射。

NFT作為一種有較高資金門檻和知識門檻的產品,領域內的女性參與者也大多高知且具備購買力。她們在現實社會中可能在既有社會規則之下取得一定的成就,扮演著被期待的社會角色,但同時又一定程度上壓抑著想要反抗社會規則的內心衝動。

反映在NFT消費上,她們可能既欽慕嚮往美麗的容貌,又不甘於服從於社會構建和強加的審美。女巫既迷人又危險的氣息完美地符合了這類人群的心理需求。

這就是Crypto Coven的獨特之處。它不僅恰逢其時地填補了女性NFT市場的空白,更在一眾女權主義項目中選擇了去政治化的姿態,毫不避諱愛美和打扮,既漂亮又叛逆不服從權威,撬開了女性市場的消費力量。不僅讓女性NFT玩家像想買包包一樣想要擁有它,女巫的購買者中還不乏被它的顏值圈粉的男性消費者。

女性社區情感構建

女巫微妙地滿足了web3女性的消費心理、實現了自我的投射,但由於沒有了女性主義強意識形態的號召,這種微妙文化的建構更加離不開社區的運營和品牌的建設。

“Lore, not floor” (討論故事傳說,而不是NFT的價格)是女巫社區中最重要的戒律之一,借鑒於另一個巫師類NFT項目Forgotten Runes Wizards Cult。

儘管NFT社區不可避免地和金錢綁定在一起,但女巫的運營者盡可能地壓制社區中投機炒作的氛圍,而專注於圍繞女巫文化的氛圍建構。例如,組織女巫們一起讀科幻小說的讀書會,為女巫們贈送情人節的專屬NFT禮物等等。

在路線圖中,項目方還稱將會在Layer2上鑄造更多女巫,讓更多人有機會加入到社區中來——但更多的發展規劃還是一片荒原,等待著女巫們的共建。

女巫們基於共同的品味、愛好而聚在一起。他們在線上自發地模仿女巫的裝扮,參與社區活動和儀式,有時還會成為線下真實的朋友,聚餐聊天。

女巫的主創人員之一xuannu.eth解釋了她的社區建設思路:不做營銷反而是營銷。她認同“建設品牌”而不是“增長黑客”的營銷方式:增長黑客是刷單、白名單競爭、追逐流行趨勢;而品牌是投資在有趣的活動設計和文化定調上,從而觸達真正的目標人群。

尤其在女性風險偏好更小、投資更謹慎的情況下,對於一個以女性為目標用戶的NFT項目而言,單純的增長黑客、炒作營銷一定不會吸引到想要的女性人群,而相反,重要的是對社區和品牌的建設,更加需要強大的文化和社區支撐。

消費品與社區圖騰:NFT的估值來源

女性美學的風格加上優質的社區建構,讓Crypto Coven成為了消費品和社區圖騰結合的代表。我想從這個角度來談談為什麼NFT如此“昂貴”,試圖分析它背後的估值來源。

對於女性賽道而言,Coven證明了除了走女權主義強意識形態的道路之外,女性NFT還可以走審美和消費品路線。 Coven社區的女性持有者甚至會說:“自從購買了Coven後,連包都不想買了。”某種程度上,這體現出了她們購買Coven的一種動機——作為對奢侈品的一種替代。

儘管目前的NFT市場仍然是高度投機的,但我們仍然可以想像,隨著未來NFT越來越大眾化且普及化,其商品的特性會逐步顯現。例如:體育迷去購買體育類NFT,二次元愛好者去購買二次元NFT,女性主義者去購買女性向NFT……實際上,已經出現了這樣的藏家,他們只收藏自己喜愛的特定種類的NFT,就像在購買自己喜歡的商品。

通常來說,物品本身被人消費進而佔有,這其中的動力是自我的映射,人通過物品符號化地表達著自己的價值觀。與此同時,在一套NFT中,每個圖片又基於算法生成而互不相同,產生了隨機而微妙的個性化。這樣的差異性更加激發人們在圖片上進行自我的投射,越看某個頭像越像自己,甚至主動去模仿圖片裡的虛擬形象。

如果說線下的消費是以我為主體,進行符號化的表達,那麼網絡中的虛擬形象則是一個從無到有的建構過程。消費的物品從符號變成了自我本身,符號和它附帶的文化逐漸被內化為自我的一部分。更進一步地,真實與虛擬的界限逐漸模糊,消費品從對外表達的符號,愈發成為對自我的建構。人和數字消費品之間相互模仿和相互塑造。

這是理解一張jpg的價值會超過名牌包包的重要原因。 NFT的高估值不僅僅來自金融炒作,它有它內在深層次的文化內涵,以及虛擬世界內在的身份機理。 ——在構建“我”這件事情上,我們永遠會花錢。

因此,怎樣從視覺上去創造能夠調動用戶自我認同、在虛擬世界構建身份想像的NFT,將是接下來所有NFT項目都要去考慮的事情。這也是接下來NFT項目方們要去爭奪頂級美術資源的重要原因。

除去美術,運營對一個項目的成敗也至關重要。幾乎所有的NFT項目方都渴求讓社區成員長期持有自己的NFT。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去構建一個值得長期停留的社區,將自己項目的NFT變成一種有效的身份識別信號、一種圖騰、一種文化和聲譽資本。

在區塊鏈去中心化的承諾之下,人們對技術信任的想像代替了傳統的人際信任。全球範圍內的陌生人基於同一套NFT的敘事而產生了親密的共同感。如果運營得當,項目方就能夠通過持續的互動、儀式、交換來建構社區的氛圍,讓精神濃度高的人不斷湧向社區,並且形成社區內的特定文化。當這種文化構建到某種程度,該NFT就會成為一個清晰的文化符號。

NFT讓人們的共識和社會地位的差異以公開、貨幣化的方式表現出來。它直觀地反映著持有者們地財富量級,以及他們各自的品味。 NFT的社會性與區隔性,或許能夠解釋為什麼NFT往往比FT(同質化代幣)的炒作週期更短,更容易讓人FOMO(Fear of missing out)。因為不僅是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也都被具像化地呈現在了去中心化的無限空間之中。

總而言之,NFT頭像表面上只是一張小圖片,但它的價值實際上來自社區和文化。 PFP作品的視覺化形象負責吊起社區成員的自我投射和身份想像,項目方的持續運營負責社區的長期構建。這是除去炒作外,NFT價值的真實來源。

也正因如此,項目中投機的人越多,共同體的幻想越弱,那麼在沒有想像的社區裡,小圖片就真的只有小圖片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