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2日是第53個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題是“攜手為保護地球投資!(Invest In Our Planet)”。雖然經過全球各國過去幾年的努力,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長已經有所放緩,但情況依然刻不容緩。區塊鏈行業如何面對“碳達峰”、“碳中和”的挑戰,依然是從業者應當思考的問題。

—1—

逼近氣候臨界點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2月發布的第六次評估報告中指出,在未來20年裡,隨著全球變暖超過1.5℃,世界不可避免地面臨著多種氣候危害。熱浪、乾旱和洪水越來越多,超出動植物的承受範圍,導致樹木和珊瑚等物種大規模死亡。極端天氣使數百萬人面臨嚴重的食物和水不安全。社會將承擔更大風險,包括基礎設施和低地沿海居民區的風險。

而按照該委員會4月初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雖然2010-2019年間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增長率有所放緩,但排放量仍非常高;2021年,碳排放總量甚至增長了5.5%。如果要將升溫範圍控制在1.5℃以內,地球還能承受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只剩5000億噸了。這意味著,溫室氣體排放量必須在2025年之前達到峰值,然後開始下降。

—2—

區塊鏈行業開始受到限制

在這種背景下,區塊鏈行業的發展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限制,首當其衝的是耗電量最大的礦業。

在歐洲,日前曝光的一份文件顯示,瑞典金融和環境監管機構與歐盟委員會數字政策部門在去年11月舉行了一次會議,討論了禁止使用PoW技術的比特幣等加密資產交易。一位與會者表示,比特幣應該被鼓勵轉向更環保的替代方案,比如PoS證明,就像以太坊等競爭對手所做的那樣,而且“沒有看到'保護'比特幣社區的必要性”。

在亞洲,2021年3月起,中國開始逐步關停境內的虛擬貨幣礦場。清華大學的一篇論文預計,如果不關停礦場,中國比特幣區塊鏈的年能耗預計將在2024年達到峰值296.59太瓦時,產生1.305億公噸碳排放,將超過捷克和卡塔爾的年度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比特幣挖礦的碳排放量將在國內182個地級市和42個主要工業部門中排名前十,約佔中國發電的碳排放量的5.41%,行業人均GDP所造成的碳排放量也將達到10.77千克/美元。

在美洲,2021年5月,美國紐約州參議院曾試圖旨在禁止加密貨幣挖礦中心運營,直到紐約州政府能夠確認挖礦對環境產生的影響為止。

NFT也受到了不少關注。按照英國藝術家、區塊鏈技術研究者Memo Akten的測算,平均每個NFT會被交易4.5次,需要消耗369千瓦時電力,造成215千克的碳排放。其中,“挖礦”造成的碳排放佔近四成,而其餘六成則產生在競價、買賣、轉手等交易環節中。

2021年3月初,知名插畫網站ArtStation宣布,將把包括《光環》藝術總監Nicolas “Sparth” Bouvier、宇航員Nicole Stott等的作品在內的一系列畫作加工為NFT,隨後迎來一眾用戶的強烈抵制,甚至被譴責為“積極嘗試摧毀地球”。迫不得已,ArtStation只能發表道歉聲明取消計劃:“很明顯,現在並不是平台涉足NFT的好時機……我們認為NFT是一項變革性技術,可以為數字藝術家帶來重大且積極的改變。希望在將來的某個時候,我們能夠找到合理且環保的解決方案。”

—3—

節能減排的挑戰

隨著氣候變化臨界點的逼近,未來碳中和將成為加密市場面對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區塊鏈行業也應當對氣候變化議題做出更多改變。

在技術上,近年來PoW逐漸不被看好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隨著以太坊2.0將共識機制轉變為PoS,比特幣社區中放棄PoW的呼聲也逐漸增加。閃電網絡、跨鏈橋等各種Layer 2項目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PoW鏈的碳排放。

在應用方面,碳交易相關的DeFi項目也在加密市場獲得了一席之地。 Toucan、Regen和Moss等項目都是針對碳交易市場推出的DeFi項目,試圖通過區塊鏈的特性來實現碳交易市場的透明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