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鏈新(ID:ChinaBlockchainNews)原創作者| 馮銘

3月11日,一枚代表著藝術家Beeple作品“EVERYDAYS:THE FIRST 5000 DAYS”所有權的NFT在佳士得拍賣行,最終以6934.6萬美元的天價售出,引起了藝術圈的強烈震動。這一場拍賣,也成為了藝術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事件。

一方面,Beeple在佳士得的天價拍賣,讓人擔心這是否是泡沫、炒作,認為可能僅僅是曇花一現;另一方面,NFT的創作形式和社交模式又非常契合當下加密藝術開放、社群、全球化的形態,具備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條件。

基於區塊鏈技術帶來的藝術新形態,也受到傳統藝術圈的關注。南京書畫院院長、金陵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版畫藝術委員會委員劉春傑一直關注著NFT的發展,並思考如何將這些新技術和中國的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同時避免其金融投機屬性帶來的不利後果。

“NFT藝術現在很紅火,但是才剛剛開始,有沒有泡沫還需要時間來鑑定。一個可持續的、不傷害參與者的模式,才能實現真正的發展。如果只是為了短期圈錢撤離,就是殺雞取卵,不可能長久。”劉春傑向《鏈新》表示。

不拒絕新生事物

“我之前沒有接觸過NFT,對NFT還沒有非常清晰的認知。但是,我也不會拒絕新生事物。”劉春傑向《鏈新》表示。

近期,在一位多年藝術家好友的邀請下,劉春傑開始對NFT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同意合作方嘗試將其所畫的數百幅魯迅頭像NFT化。

“在魯迅的生前身後,有關他的美術作品不計其數,其作品的木刻插圖,包括刻畫他的版畫數以萬計。”劉春傑向《鏈新》介紹。

魯迅僅僅活了56年,卻有著豐富的人生經歷,他不僅是文豪,還是中國木刻的導師,因他的扶持倡導,木刻藝術得以重生。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魯迅誕辰140週年,逝世85週年,也是魯迅倡導新興版畫運動90週年。

劉春傑認為:“NFT不是把一個作品簡單地放到網上,還是要和原來的作品有所區別,更需要特色。”

在火爆的NFT熱潮下,藝術作品的創作方式也在發生潛移默化的改變。一群從社交媒體圈層出道的數字藝術家、CG和遊戲程式設計師、平面與影像攝影師等,他們的海量粉絲人數與作品的規模,產出的速度與多樣化,都遠遠超過了傳統意義上的“藝術家”。一種“藝術為人人,人人皆可藝術”的新局面,似乎正在到來。

“人人皆可藝術,這個觀點不可以進行簡單的肯定或者否定。但是,不可能人人都是藝術家。藝術家需要有獨特的思想、獨到的見解。”劉春傑向《鏈新》表示。

劉春傑認為,藝術不是一個時髦的口號,也不是少數人的專利。它就是一個有別於理性思維,有別於科學的感性認識和表現世界的方式。藝術的概念很寬泛,也很包容,並不是高不可攀,也非神聖殿堂。

“人人都是思想者,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想法,說自己的話,發出自己的聲音。”劉春傑坦言,他願意看到藝術走出書齋、走出畫室,成為公共空間的藝術。

NFT短期內難以顛覆藝術圈的權力格局

“不要說現在,在百年前,藝術和技術就已經互相關聯了。技術是實現藝術一個很重要的手段、途徑、媒介。”劉春傑向《鏈新》表示。

藝術離不開技術,不存在無技術的藝術。某種層面上看,藝術是在技術的進化下完成發展創新的。

NFT本身是一種數字科技的運算、分配與記錄技術,可以對物理存在的任何實體,建立一套獨立的數字文件夾,透過區塊鏈的分佈式賬本、智能合約等技術,加密成為NFT存證檔案。每個非同質化通證之間是不同的,非同質化通證的實例可以是藝術品,也可以是遊戲,每一個NFT的實例都是獨一無二的。

已有的共識是,NFT將對傳統藝術市場產生兩方面的重大影響:一方面,NFT給藝術家帶來了創作方式的改變,使得一些在傳統藝術行業很難被非機構收藏的藝術品,可以在虛擬世界中被更容易地收藏,比如裝置藝術通過VR技術被觀看和收藏。

另一方面,NFT無國界、易交易的特性也大大增加了數字藝術品交易的流動性。區塊鏈組織形式DAO的形成,使得高價格的藝術品能夠被一個收藏群體的成員來共同持有,為其可持續性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

那麼,NFT技術在藝術領域的應用,是否意味著藝術界將話語權下放?在藝術生態裡,那些所謂的獨立策展人是否會逐漸被淘汰?

“不同時代、不同行業,公不公平都是相對的。藝術家的話語權跟他自身的影響力密切相關。從來就是店大欺客、客大欺店。”劉春傑向《鏈新》表示。

事實上,現存的平台並沒有明確的主導性和絕對的話語權。而話語權的下放也需要一個過程的,這意味著NFT在短期內難以顛覆原有的權力格局。

警惕“全民NFT熱”

NFT的美妙之處還在於,任何人、任何產品都能夠直接參與交易。目前,許多國際著名的藝術家,甚至跨國大畫廊、大拍賣公司,都已經進入NFT這個廣闊的新市場。

3月11日,佳士得進行了史上第一次NFT藝術品的拍賣。 Beeple的“EVERYDAYS:THE FIRST 5000 DAYS”,以近7千萬美元的價格成交,成為在世藝術家作品拍賣價格的第三高。這場交易在幣圈、藝術界和金融界掀起了萬丈波瀾。

整體而言,各界現階段對於NFT的投資前景還是眾說紛紜。

短期看來,新型的NFT藝術作品也許難以被更多人接受。由於沒有既定的標準和規則,初期必然會成為少數資本的遊樂園。

但是,未來它是否會成為新一代收藏家熱衷的藏品?誰都無法預測。也許,隨著NFT所涉及的傳統行業不斷增加,會掀起一股“全民NFT熱”。

“藝術金融化沒有錯,但是不能欺騙別人。在NFT設計過程中,不能設立陷阱和圈套,否則就是搞一個暴雷一個,如當年的P2P。”劉春傑向《鏈新》表示。

“NFT藝術現在很紅火,但是才剛剛開始,有沒有泡沫還需要時間來鑑定。一個可持續的、不傷害參與者的模式,才能實現真正的發展。如果只是為了短期圈錢撤離,就是殺雞取卵,不可能長久。”劉春傑稱。

值得關注的是,NFT也不是萬能的。關於傳統藝術中的盜版現象同樣也出現於NFT領域。更糟糕的是,加密藝術的侵權不再只是停留於圖像表層的侵權,而是更深層的源代碼的知識產權侵權。

“盜版永遠存在,怎麼辦?藝術人要堅持維權,不要怕麻煩。”劉春傑回憶,他曾打過兩場侵權官司,都取得了很好的結果。

藝術是生活的舞台

當下,對於什麼是藝術這個問題,並沒有一個權威的認證機構說了算。從歷史的角度看,藝術是在探尋一種新的可能性,是在探尋人類歷史在審美觀念上的突破。

劉春傑出生於1965年,參加工作36年來,無論做中學老師、報社編輯、記者、也包括現在的藝術管理崗位,從未停止創作作品。創作之於劉春傑,其實就是對著生活的舞台速寫,各色人等盡興舞蹈、即興表演,只要覺得有意思,就把它記下來。

劉春傑的作品以簡樸的“木”味“刀”味使木刻版畫參與時代精神的建構。他的作品曾獲第五屆高知縣國際版畫三年展佳作獎、日本國際版畫會金獎、第二十屆全國版畫展優秀獎、英國劍橋大學“徐志摩藝術獎”等。

目前,劉春傑的職務包括南京書畫院院長、金陵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版畫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客座教授,中央美術學院國際版畫研究院副院長等。

“把生活、工作、事業糅在一起,我慶幸找到了一生的方向。”劉春傑表示。

今天,一個新的世代正在引領著新時代的美學觀席捲而來。 AI、VR、AR等技術進步將帶來樣態的豐富、審美的演化、觀念的創化,有望大大促進藝術的發展和演化。與此同時,針對NFT的火爆現象,藝術圈內的主流批評質疑聲浪此起彼落。

在劉春傑看來,藝術是有邊界的,而且不可逾越。 “藝術和技術的區別是天然的,是明顯的。技術就是技術,藝術通過技術手段實現藝術目標。”

劉春傑堅信人的信念、認識、情感在藝術中的作用,但也樂見新的技術工具被運用到藝術創作中去。往大里說,“無數的人們,無盡的遠方,都與我有關”。往小里說,“我總算沒有旁觀這件事兒,總算沒有成為一個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