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向區塊鏈蜂巢研習社線上公開課直播間第七十九期,邀請了HashKey Capital投資總監肖曉對話ShowMe Founder, Chess、Project Galaxry Head of BD, Bob、Relationlabs Product Manager, Pika Joe,探討今年的Web3社交賽道將會如何發展。它是囚徒困境還是漸露鋒芒?且聽下文各位嘉賓的分解。

下文根據速記整理,略有不影響原意的刪改。僅代表嘉賓個人觀點,不代表萬向區塊鏈立場。

添加小助手微信號:fengchaoxueyuan,或B站關注“萬向區塊鏈”,可獲取每週蜂巢研習社直播時間和入口。

肖曉(主持人):

各位萬向區塊鏈B站直播間的朋友們,大家晚上好!我是HashKey Capital的投資總監肖曉,非常高興能夠擔任今晚panel的主持人,和大家一起聊聊Web3世界的社交賽道。也很開心能夠請到三位嘉賓,Chess、Bob和Joe,從創業者的角度跟大家分享一下對社交賽道的洞見。首先請三位嘉賓給大家進行簡單的自我介紹,包括三位正在做的社交項目或者是產品。從Chess先開始。

Chess:

大家好!我是Chess,我是ShowMe的創始人。 ShowMe是一個NFT訂閱的社交平台,可以理解為有兩塊核心功能,一塊是訂閱,任何一個用戶可以來創建圈子,來經營自己的圈子,經營自己的社區。同時會把社區裡所有的關係通過NFT承接給大家,開放給大家。這是ShowMe想做的事情,感謝主辦方的邀請。

Bob:

大家好!我是Bob,我是Project Galaxy Head of BD。 Project Galaxy目前是Web3最大的憑證網絡平台,有很多不同的module。可以幫助不同的項目方做Growth hacking,另外留下用戶的credential data on chain。這些credential data可以被utilize,可以被做成交易,針對不同的用戶做出不同的Campaign和Marketing的策略。當然,credential data可以更多變化,就像Web3的LinkedIn。

Joe:

大家好!我叫Joe,我是Relation的產品經理,很感謝主辦方的邀請。 Relation是一個社交應用中間件,我們對它的定義是可以提供一些工具幫用戶創建和管理自己的個人數據,我們做的事情是希望逐漸推動一個開放的Web3 Social group的建立。現在正在初創期,在網絡上創建了個人的存儲空間,用戶可以完全基於自身的存儲保留自己的關係和自己在鏈上的社交行為,並且會用公開的圖數據庫把它管理起來做成整個網絡的社交圖譜。這是我們的願景和正在做的事情。

肖曉(主持人):

感謝三位嘉賓的自我介紹。下面進入今天的正題。大家都有發現,最近Web3概念受到來自各界的關注,越來越多的人在聊“範式轉移”,社交可能是大家最熟也是最能理解的領域。

想請各位分享一下,大家覺得Web3的社交應用主要想解決哪些核心問題?為什麼需要範式轉移,以及Web3社交關係應該包括哪些關鍵的因素?還是從Chess先開始。

Chess:

坦率講,我覺得目前Web3提的社交都是“異步社交”,現在沒法實現成類似於微信這種實時性的功能,即便在瀏覽器裡做了功能,也沒法支持大並發的用戶來聊天。

我個人認為Web3社交和Web2相比,現在需要解決第一步的問題,為什麼人們願意來鏈上用一些社交產品,用完以後能有什麼好處?收益點在哪裡?因為現在的目標用戶還是圈內的用戶,還沒到所有的產品都可以出圈,能獲得大量的增量用戶。

現在特別像早期的Facebook,需要選擇、吸引你的目標增量用戶。我個人認為對比Web2來說,最大的核心問題是所有權的問題。所有權本質的原因,過去Web1、Web2是平台經濟,所有人給騰訊、Facebook、Twitter貢獻了大量的數據,這些大公司靠大量的數據獲得了海量的收入,製造了一個又一個的高牆,給自己的PE市盈率不斷添磚加瓦。

所有權也不是根本重要的問題,最重要的是所有權一旦變成用戶之後,帶來的收益權的再分配,這是大部分人會在意的事情。就好像隱私這件事情,大量普通用戶是不在意的,哪怕你每天在剽竊我的隱私,監聽我的談話,大部分用戶都沒有意識。

但數據所有權背後的收益能還給我的時候,用戶會非常開心。舉例來說,在微信裡看到的廣告是騰訊利用每個人的數據來構建成的收入,這部分收入沒有分給任何一個用戶。在Web3裡這部分數據會大量分給用戶,像ShowMe等更多協議只會拿其中的一小部分。這是Web2和Web3最大的區別,用戶在給自己的數據買單,獲得自己數據的收益。

目前這個階段,Web3的社交和互聯網以及Web2比起來還很早期,現在大家更多都在做的是類似於論壇、社區偏異步的產品,我不太覺得現在的環境和基礎設施能到了做非常強熟人社交的階段,因為整個Crypto的分母基礎用戶池還遠遠不夠,很難出現網絡效應。

很多類似於Twitter或者上來就做點對點的社交媒體或者產品類型沒有難啟動的原因,因為啟動不夠,啟動不夠轉化率再高也很難有冷啟動的因子形成正循環。

這是我自己的一點感覺。

Bob:

我很認同Chess剛才講的,基礎量不夠的情況下非常難冷啟動。

在Web2的狀態下,Web2現在的產品和平台都已經非常成熟,我覺得現在在Web3所build的東西算是過渡期的產品,因為現在還靠Web2的社區來供Web3上的使用率,但這些都還是Web2的產品。需要在Web2產品基礎上建Web3社交平台,並不是說所有Web3的產品都已經是成熟的社交產品,還在探索最佳解是什麼,但很多人還不知道最佳解長什麼樣子。

基本上,每個社交群體都會形成所謂的“孤島”,我也贊同Chess剛剛講的,大家有自己的社交用戶權,擁有自己的數據使用權。

Galaxy想把憑證數據的這部分交還給用戶,他們可以使用自己的憑證數據。創建了憑證數據,可以在裡面做任何事情,而不是都給一個中心化的公司所控制住,所以是“utilize content on something”。

再更進一步到下一個層面,不止是社交孤島,現在Web2的巨人都已經把壁壘建好了,這邊是每個社交孤島,Web3相當於打開,打開之後有不同大小的公司社群以NFT形式加入這個生態系統,希望這部分可以藉助憑證數據把這一層打開,融合在一起。

這是我們的看法。

Joe:

我對核心問題的定義會覺得比較抽象,包括基礎設施、場景、新的商業範式。

我很認同前面兩位提到的Web2構造了一個平行互聯網的問題,就是用戶主權的問題。這個問題大家都看到了,但如果真的遷移到用戶擁有主權的場景下,現有的基礎設施是否能支持社交平台的實現,以及用戶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場景?任何商業應用本質上還是有第一性原理的問題,用戶來這里社交做什麼,能得到什麼的問題,兩位剛才已經提到了。

我還想提到商業範式轉移的問題,對於Web2的應用構建社交應用的初衷是因為Web2有個商業範式,流量可以通過不斷不斷轉化做變現,這是大廠不斷壟斷數據的原因。

到Web3時代,我們要把數據/內容所有權還給用戶,把數據擁有權還給用戶,社交用戶用什麼方式變現呢?這是通過把主權還給用戶帶來的新的問題,也是我們在思考、探索解決的問題。

Web3社交關係包含什麼東西呢? Relation是基於社交關係做基礎服務的項目,我們的想法是把所有的用戶數據,構建一塊用戶私鑰管理的獨立存儲。通過存儲可以做到可插拔的用戶數據,包括關係、身份、行為,可以用可插拔的方式嵌入在應用上做用戶交互。

有點像早些SIM卡和手機的關係,你的通訊錄存在SIM卡里,任何手機獲取通訊錄數據都是從SIM卡里獲取的。

我們也在不斷地往前探索,基於這種新的範式轉移,如果用新的基礎設施把無數個用戶拼成社交網絡的時候,如何吸引社交應用、社交場景的構建者在這個網絡上構建? Web3是非常強調用戶主權,非常強調大家所有權的網絡,這樣的網絡吸引什麼樣的人來建設?這是我們在不斷探索的問題。

肖曉(主持人):

三位都在強調用戶數據主權的問題,也就是Web3想解決的最核心的問題。

剛剛聊了Web3社交的出發點及想解決的問題,接下來想和大家聊聊Web3的產品形態問題。

我們知道在Web3世界裡有很多特有的東西,比如說像NFT技術,或者在鏈上會產生一些鏈上交互數據等等,這些是Web2世界裡沒有的。

在Web3裡,大家預測社交的最終產品形態會是什麼樣的東西?是網頁還是APP,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數據層?

先從Bob開始。

Bob:

我個人看法是現在需要Web2的養分,之後Web3會走出自己的路。

現在用NFT新的形態來吸引用戶來使用,他們覺得他們有所有權,他們覺得他們擁有所有權,所以NFT的應用場景會非常廣泛。

對我來說,最終形態這個東西可以結合不止在移動端、Web端,也可能結合在NFT上,NFT可以在所有設備裡互相傳導,這層數據層是隱形看不到的,也許在你的VR設備裡,也許是在你的Web端,也可能是在移動端,在哪裡都可以享受到你的憑證數據,或者NFT所有在鏈上所造成的數據和社交網絡所帶來的好處。

這是我認為的社交形態最終的樣子,這是非常理想化的狀態。

Joe:

我對於這件事情的想法是現在很難想出Web3時代的社交應用終點長成什麼樣子,對我們來說很難。

應用發展會有個過程,比如說今天看到的很多Web3社交產品的形態很接近Web2的社交產品,包括E-mail的形式,或者某些基於feed流的內容產品,只是融合了NFT的元素在裡面。

現階段大家對於NFT的認知可能還是以收藏品,或者以權屬產品為主,它的功能性、人與人之間的交互性還沒有被完全展開,或者沒有被更多人所認可。

在發展的過程中一定是先有Web2產品遷移上來,大家不斷探索場景,基礎設施也在升級,應用也在升級,變得更有意義,可以打破任何終端,無論什麼樣的平台都可以做社交的狀態。

我會非常關注NFT本身的發展,大家對NFT的認知會不斷地往前推,現在可能是藏品,像有非常優秀的項目會做出POAP這種模板,包括NFT會進一步往前推,可能會標記更多大家的行為。我認為,這種發展也會推動Web3社交形態的升級。我覺得終局是很難想像的,但一定是和現在不一樣的世界,是Web3 Native的形態。

肖曉(主持人):

感謝。 Chess也可以聊聊,ShowMe也有用了些NFT的元素在產品裡,請你分享分享這方面吧。

Chess:

我個人覺得,是溫和漸進式性革命,還是要么是我要么是你的絕對硬著陸式的革命,確實很難判斷,各有各的道理。

我個人覺得,回顧過去太陽底下沒有新鮮的事情,歷史的車輪無非是一次又一次的繞而已,只是表面在變,但底層邏輯從來沒變過。

我個人認為最終的形態取決於效率,用戶和開發者在什麼樣的設備平台、什麼樣的場景下做開發,那樣的形態是最適合生存的,效率和信息獲取的密度、認識朋友等滿足各種各樣社交的效率是最高的,那它就一定獲勝。

我們現在一定認為網頁或者APP,因為PC和手機是過去幾十年科技發展兩個最大的硬性基礎設備。但是不是VR,是不是腦機接口,可能未來大家可能握一下手NFT就產生了,都不一定,這取決於什麼樣的方式更適合人類未來的生存和交流。我相信那時候可能到Web10了,我個人認為,底層沒有對錯,適者生存,適應變化就好了。

NFT方面,Galaxy做得很好,我也是Galaxy的用戶,Galaxy和ShowMe做的都是認為NFT是一種標籤,通過一個又一個的用戶行為,不斷給用戶打標籤,你今兒乾了這個,明兒乾了那個,你到底跟誰更親,你到底離誰更遠,標籤的價值在於更普適性的價值。

如果有些人基於區塊鏈來做探探,左滑右滑你的標籤是什麼,我為什麼喜歡你。再比如在別的場景要找工作,你的什麼標籤更適合這個Job,甚至可能適合某個角色,這是NFT最有價值的場景。

當然這也只是一種形態的數據,比如說像Mirror,我個人認為Mirror在AR上的價值最大於如果未來Mirror或者AR上的文字內容都可以按字節去拆分的話,它其實是一個流動的“亞歷山大圖書館”。

過去寫一篇文章引用收錄文獻是非常麻煩的,我個人認為這是徹底解放知識庫和知識鏈條的東西,但也依賴於NFT,因為他們怎麼再組合,怎麼1+1變成3,比如說這段文字加那段文字,碰撞出一段新的文字。

再比如說類似於QQ秀一樣,現在有很多鏈上NFT和QQ秀,我一個帽子和一個鞋怎麼能合成一件很酷的牛仔褲或夾克?在形態上Web3肯定比Web2好,是Web2完全做不到的東西。

我同意Joe說的,底層NFT協議要求更高,721和115是遠遠不夠的,怎麼能讓用戶靈活地碰一下,或者怎麼樣的交互方式能讓他們變得更酷更有價值,甚至更容易能留存流轉交易展現?這是下一代最有意思的地方。

ShowMe為什麼聚焦在NFT?因為我們認為NFT就是數據的元容器,它只是幫用戶把數據資產化,因為NFT能流動能交易,這是Web3和Web2過去最大的差別,形態不重要,但本質的內核還是誰能牢牢抓住關係,包括做Social Graph的也很多。

這也有個悖論,如果你有可能做成騰訊,你會不會把你的數據關係圖譜交還給別的Social Graph?你一定不會。但凡想用Social Graph,是不是那些沒有想做騰訊野心的項目和團隊?這是我最近在想的問題。

最後拼的是大家獲取數據的能力和效率,誰能高效地獲取數據,誰能批量化更快地形成網絡效應,誰可能就更有主導權,誰的價值鏈條、價值譜會更大一些。

肖曉(主持人):

我非常同意Chess剛剛說的一點,在Web3的世界裡會有更多樣化的社交形式,包括可能握手就產出新的NFT來證明你們的關係。

從這個層面上來說,最終極的Web3社交產品形態現在確實預測不出來。

另外講到Social Graph這個概念,站在投資機構的角度來看,我們收到了非常非常多Social Graph這方面的項目,聊了一圈之後,發現Social Graph不是某一家公司或者某一個項目能夠做起來的。

尤其是在Web3世界裡,用戶的行為數據是各種各樣的,可能在某一個垂直的行業裡,比如說遊戲會有一部分的Social關係建立起來,在另外的DeFi領域又有另外的東西建立起來,所以是非常非常綜合的東西,需要整個行業、整個Web3世界都要去共建的東西。

剛剛聊了產品形態的問題,回到怎麼樣實現產品形態的問題,怎麼樣把用戶體驗做得更好,怎麼樣建立起更多的基礎設施,完善整個產業鏈條。

也想讓大家分享一下,大家覺得目前還有哪些基礎設施是需要去完善的,或者還有哪些基礎設施是缺失的?

要不讓Joe先開始分享吧,因為Relation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可插拔的做數據層的基礎設施。

Joe:

我們的方向是致力於做基礎設施,思考了Web3社交場景的時候會發現,很多項目重點還是在玩以太坊生態內用戶的Social Graph。

我們認為,整個多鏈、跨鏈基礎設施不完善,大家沒有辦法拉更多的用戶,包括不同底層之間的數據也沒有辦法打通,這是行業裡一直存在的DID缺失問題。

我們也做了一些前端應用,現有Web3數據服務的響應/並發並不能真正支撐像Web2那樣大規模應用的效率,現有的數據服務是不夠的,並且中心化程度很高。

如果我們要做一件事情,這件事情是完全在Web3或者是區塊鏈上進行社交行為,那現有的基礎設施無論從性能方面還是從發展程度方面都不夠,所以想先去做基礎設施這件事情。

底層協議的缺失包括通信和數據標準,以最簡單的通訊錄為例,我們對它的定義重點是分享而不是轉移,更多的用途是和別人分享,告訴別人我的身份,告訴別人我的信息,轉移動機會很低,所以這個地方沒有辦法套現有NFT的標準,而是做單獨的數據定義。

如果這個路線是對的,我們會覺得這一塊兒的數據標準是非常有價值的,當然我們也在不斷地推動。大家要認可同一套數據標准在不同的應用上出現,同一個人出現在這個遊戲里和出現在那個聊天軟件裡的頭像、身份等信息都能同步,這是我們一直推動的事情。

目前我對這件事情的理解就是這樣,我們也在推動社交關係的基礎設施。

Bob:

我同意Joe剛剛講的事情,我們在構建基礎設施時,焦點部分在設計憑證,這個“設計”是說我們要把每個用戶在不同地方做事情的結合在一起,變成一套層級。

就像你剛剛講的,不同的應用都可以做整合,比如在Snapshot,因為憑證可以對某些事情進行投票,在不同的地方都可以利用我的憑證數據,因為是靠不同鏈做整合,可以利用數據做不同的事情。不同新的鏈、新的協議出來,我們需要不斷升級,將這套基礎設施整合到不同新的協議裡,讓更多新的用戶去使用。

我們的項目是長期的,因為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各位同學,各位大哥大姐幫忙。如果說現在還存在哪些缺失環節的話,我覺得最底層的協議,在不同的鏈上的共識還沒有達成,大家各干各的,怎麼把大家都整合起來?讓不同的鏈之間溝通更有效率,這是非常需要在乎的議題,但是共識很難形成,需要各位同學一起幫忙。

Chess:

從產品角度我們自己遇到過,我的判斷是Web3 現在還很內捲,內捲到各家搞活動,你的目標用戶全是高度重合的,你經常發現一個用戶在Twitter上轉發的基本上是市面上所有NFT的產品或活動。

猶如當年PC往移動互聯網遷移,誰能成為真正的勝負手?我個人認為在增量市場上,像微信當年卡住了PC往移動互聯網遷移至少50%以上的流量,所以在米聊推出那麼長時間,微信仍然能快速推出來,並且微信是基於手機的天然聊天。

之前騰訊的產品叫QQ,過去QQ的歷史包袱在於是一個基於PC的聊天軟件,這是新的範式、新的流量拐點出現的時候歷史性的機遇或機會。

如果Web3真正爆發,需要有歷史性拐點,需要有殺手級的應用。什麼才能讓殺手級應用加速到來呢?最前面的是錢包,現在所有的錢包都是割裂的。大部分錢包都還很難用,離錢包想變成Web3應用的關鍵網關或者登錄入口的時候還有些距離,當然也許是他們團隊的目標不在此。

比如說ENS,現在只能解析單一的地址,不能解析更多的字段和數據,比如說之前我在ENS論壇裡問為什麼不能設置一個字段叫“性別”,如果沒有性別怎麼做鏈上的交友軟件?所有人都是無性別制的話就沒得玩,他們解釋到可以再自定義一個字段。從這些個小的細節來講,他們對開發者還不是那麼足夠友好。

比如說ENS之前發起過“login.XYZ”,想做統一的Web3網關入口,但現在也沒看到有什麼東西。

最早一層,一個Web2的用戶什麼都不懂,怎麼讓他們進來?一定要讓他們用原來Web2的賬號、郵箱、手機號來授權映射一個公私鑰,甚至多個公私鑰。比如說現在都是多鏈的產品,一個郵箱或者中心化的ID背後有一堆多鏈,甚至包括異構的鏈,用微信、支付寶、Paypal轉10美金過來,就能快速幫我換成在指定鏈上的Token進行支付和消費,在這個關口就已經很缺失了。

再比如說ID管理,ID管理的是哪些鑰?甚至能不能類似於像託管賬戶一樣,分子母賬戶,一個用戶最後的終極形態對應的是大的賬戶,但在不同的產品裡想用不同的形象和地址,並且我想它們有隱私。像大部分人用陌陌和探探一定不會用自己主要的暱稱和頭像。

再往後從數據到內容,現在所有內容在鏈上都是明文存的,Mirror的問題就是明文存,當想發一些限制性內容或者希望給內容設定一個坎兒,現在是做不到的。或者說前端可以做得到,在後端只要鎖定你的哈希一樣能看到你寫的文章和內容。這也是缺失的,這是NFT metadata的核心問題,怎麼把你的metadata加一道鎖,並且鎖未來能還給用戶,因為鎖的鑰匙不還給用戶的話,用戶永遠拿不到數據的所有權,數據還是被中心化託管或者相對不那麼中心化的託管而已。

所有權變成收益權,要有更廣泛的廣告市場以及更準確的標籤,比如說ShowMe和Galaxy都在做類似的事情,我相信Relation也在做類似的事情。就是給用戶打標籤,標籤打得越多,廣告投放的效率和收益才會更高。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頭條巨量投放引擎的後台,那個後台比大部分目前互聯網產品自己的廣告後台要強太多,無論是標籤的精細程度,到分析你的投入產出比,用各種投入方式可以快速精準地找到廣告投放,如果Web3在廣告效率上達不到Web2效率的話,用戶的主動收益永遠為零,被動收益的空投不是在預期之內的,數據分析到數據的廣告市場都還是空白。

過去傳統的Web2各種Data的數據平台都是基於MySQL或者MongoDB各種各樣的基礎數據庫平台來分析,在Web3所有的數據都是NFT,你怎麼分析,你怎麼招引不同的方式來slight他們?這都是挑戰和問題,需要更有經驗的人來做。

最後,用戶拿到數據之後,廣告在哪裡展現?比如說我在A平台Galaxy所產生的數據,最後廣告商買到你的數據投放平台可能在ShowMe,這怎麼分成?怎麼解決收益問題?以及廣告怎麼展現?到底是類似於分眾傳媒在多個地方都會有廣告授權的位置,更靈活的租賃方式還是怎麼樣?我不知道。

如果想要讓這個世界真正更蓬勃發展或者能引來更大的增量用戶的話,這些都是很關鍵的基礎設施。

在我們的世界裡,現在看到的好用、能用的寥寥無幾。

Bob:

我補充一下你剛才講的這部分,這部分可能要互相交換或者價值上的交換,這樣分成會比較順一點。

肖曉(主持人):

Chess剛剛提到怎麼讓Web2用戶更加容易地進到Web3世界裡,賬戶體係是很好的方向。有時候可以觀察到一些現象,從用戶的角度出發,有時候用戶確實不太願意把自己的錢包地址、Web2賬號綁定在一起,可能錢包裡某些資產放在錢包裡是可以匿名持有的,但是有一些Web2的,像Twitter、Facebook的賬號後台是有實名的。在綁定過程中,相當於洩露了NFT持有人的信息。

這一點對有些用戶來說是讓他們不太想去做統一的賬戶體系的事情。 Chess你對這個問題怎麼看?你覺得它是很大的問題嗎?

Chess:

坦率講,大部分場景不需要用戶來綁定現實的KYC或怎麼樣,如果真的需要這樣的場景,可以參考傳統的安全企業的“隔離機制”,我個人認為用戶更私密、更真實的信息應該在那裡面統一隔離,對數據交換和建立映射的時候要求非常嚴,甚至可能要多重驗證,感覺理論上這樣相對是有意義的。

另一個問題是在現實中缺少鏈下的Oracle,LinkedIn是把鏈下標準的數據搬到鏈上,像用戶的個人賬號信息非標的怎麼搬到鏈上?我個人認為BrightID(音)是非常蠢的變化,我特別特別不喜歡他們的解決方案,跟線下搞傳銷式的。可能會得罪人,你在中國時間半夜11點要加入一個會議,然後還經常拒絕你,兩個人說你是誰,看一下你的臉,憑藉他的記憶力來驗證給你Yes or No。這種方式且不說沒法規模化,其次中間有非常多可能舞弊的事情。

很像十年二十年前身份證還沒有聯網的時候,當地派出所隨地給你蓋一下而已,我不認為這是有價值的,但確實需要鏈下真實的oracle幫你把個人的社交賬號甚至更多別的數據搬上來,搬上來之後需要引用到零知識證明的隱私方式,讓用戶更徹底安全地保存自己的信息,這需要和硬件錢包聯繫,甚至需要用到指紋識別。

我個人認為這裡面有兩個場景:

一個是鏈下非標的預言機,怎麼把非標準的數據搬到鏈上來,這有可能可以結合勞工市場。過去BAT大量的AI數據尤其是複雜數據都是通過勞工來解決的,在國內是媽媽兼職每天標記是英短還是加菲貓,標註對一個圖片可能給1塊錢5毛錢,至少百度是上億級別的,包括幫助車聯網在訓練模型都是大量人工在訓練,這非常適合結合勞工來做。你今天點了10個圖片,立馬給你打token,沒有任何拖欠工資和非標準化一說。

第二個場景是怎麼保存保管,並且安全地使用,我個人覺得可能是這樣。

肖曉(主持人):

說到數據和預言機制的問題,我覺得也有可能存在從Web3世界角度出發的數據分類系統,現在對於鏈上的一些數據,或者NFT對應的元數據,能夠有一些大概的分類概念,比如說有一些元數據是固定的內容,像圖片、一段視頻、一篇文章等等。

另外一些NFT,像Galaxy、ShowMe涉及到的NFT可能是一些邏輯數據,一個人和另外一個人交互的行為做成NFT,這是證明一些邏輯的。

從這個角度可以考慮怎麼樣給元數據或者Web3世界的數據分一個類,數據分類可以和Web2世界的數據分類相互有語言上的轉換,兩邊都可以以信息互通的思路,也可以某種程度上解決數據記錄的問題。

基礎設施就聊到這裡,接下來想跟大家聊一下Web3社交的啟動方式,以及機制和用戶體驗到底怎麼樣平衡,或者哪個更重要。

要不Bob先開始。

Bob:

用戶的啟動跟體驗方式,對每個項目方來說很重要的點在於你怎麼說故事,這個故事要說得動人、動聽,大家可以享受整個氛圍做一件事情。

Galaxy做的事情是採取非常類似的方式,讓大家認為我們在做這些Campaign的時候是好玩的事情,他們在做事情的時候會學習到東西。付了Gas費雖然可能損失一點錢,但學到了協議的用法。這是一個模式和講故事的方法,讓大家參與到其中。

Chess提到騰訊有付錢給做AI的這部分,在國外是亞馬遜,我之前也是做AI的,非常了解這一塊兒。

你可以想像這些NFT行為後面所代表的事情,我很欣賞Chess做的模式,到最底層看用戶所做的行為。

老實講,不知道最好的模式長什麼樣子,都在探索。但以現在社群用戶的反饋來說,第一點是好玩,第二點是如果將來有回報更好,沒有就算了,我還學到東西。大概是這樣子。

Joe:

首先先說結論吧,我和Bob的觀點差不多,我會覺得機制會優於用戶體驗。

機制重要還是用戶體驗重要?取決於這個行業、產品面向用戶的最大公約數,很顯然,Web3核心用戶的最大公約數會更看重機制、激勵這些強邏輯的東西,而不止於簡單的UI層面的用戶體驗。

做一個良好的經濟模型的設計,在啟動的時候會更加順暢。我們的服務主要是在IC上的,不同於像以太坊,用戶的行為,包括絕大多數在鏈上產生的數據都暴露在鏈上。我們會認為有一定的隱私性,對用戶來說更容易網羅那種強有分享欲的,或者說在社交領域比較活躍的用戶。

以我們對Web2用戶的觀察,我認為機制設計未來是深層式的經濟,現在提倡創作者經濟,肯定是少部分人來分享自己的生活,不斷在社交網絡上創作內容獲得一些收益、激勵。而大部分人更多是參與到網絡中獲取信息或者做點對點的社交,這樣的循環是基於Web3獨特優勢最先能啟動的。

包括剛才提到數據公開性的問題,我個人依然覺得需要一些方式或基礎設施,讓用戶選擇他可以暴露的部分和不可以暴露的部分,現在Web3鏈上社交行為完全是可公開的,現階段還會有點問題。

像我們這樣用NFT頭像作為Web2社交頭像的人,如果大家玩NFT玩得足夠多的話,基本可以通過OpenSea這樣的工具10分鐘就能查到地址,能查到很多很多東西。

這可能是潛在的問題,設計上也應該規避這些事情。

肖曉(主持人):

Relation未來也有在數據層會引入隱私或者其他方式規避這個事情?

Joe:

現在Relation的個人服務主要是部署在IC上的,它本質上是個雲,可以設置一些讀取權限,保證用戶不想暴露的數據不會大規模暴露。

但有一些內生性問題,可能對於一些節點來說依然沒有那麼強的隱私性,我們現在也會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但我會認為,只有這些具體的問題解決以後,才可能獲得大規模的用戶,否則大家永遠是一堆馬甲也不願意串聯起來,Social Graph永遠建立不起來。

Chess:

我同意Joe說的,你在體驗和機制裡做取捨,核心目標是中長期你想focus的用戶群在哪裡,如果更多是偏區塊鏈原生用戶的話,我覺得機制會更重要一些。因為現在整個圈子的用戶大部分是投資者,過去的DeFi、NFT用戶就是投資人。

但我覺得隨著Web3的應用越來越多、用戶越來越多,投資人和用戶會分離開,就好像Twitter、Facebook、騰訊用戶和投資人的重疊比例是非常少的,過去因為圈子是金融導向的,所以先進來的都是投資人,或主動或被動變成了用戶,是取捨的問題,很談有對錯,很難說到底什麼樣的路徑走更對。

我最近對社交的思考,假設最後有幾十家社交平台,最後什麼樣的團隊、什麼樣的機制能勝出呢?我覺得是獲客的成本和效率。

現在最有效的批量增長方式是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雖然現在做社交大家都願意談大的KOL,大的項目,大的社區,好處確實能給品牌和影響力帶來很快的增量。

其實我認為從長遠來看,這個行業永遠是二八開甚至是一九開,如果搞定頭部的人,永遠只能搞定10%或20%的人,這部分用戶在早期用戶體驗都不多的時候,你會覺得你的數據非常好非常漂亮。

如果拉長看在Web3裡做社交是“馬拉松”的話,一開始跑得快不是一件好事情,後半程跑得快或者跑得越來越快才是好事情,什麼樣的機制決定你跑得越來越快?我認為是產品,只有產品才能高效率地獲取用戶,並且降低運營的難度,或者不過分依賴運營。

這是我最近的思考,坦率講,可能是因為我們團隊更多基因在產品上,我們不是那麼強運營的團隊,沒有絕對對錯,我只是覺得如果過分依賴運營,我不認為網絡效應是靠運營能形成的,在關鍵時刻,運營能讓“飛輪”更快地形成,不否認。如果想真的拉長看的話,產品是獲取用戶最高效的方式,甚至是自傳播,而不是過分依賴於你自己。

如果Web3還在強依賴團隊的話,還是有點違和的。所以我個人認為自下而上的小團隊、小社區、小組織更是我們接下來會關注的地方。

這也是為什麼自下而上是Web3的核心思路,因為Web2的流量都是壟斷的,任何一個大廠想做一個應用,比如說頭條,可以先把Demo做出來,快速買到100萬日活的流量,看產品的轉化率和留存,能行就繼續加量,抖音就是這麼推出來的,無數一個又一個的APP工廠就是這麼推出來的。

但Web3沒有地方能買流量,流量本身就是碎片化的,藏在一個又一個的島裡,有的大KOL、大社區可能島很大人口很多,但人口最多的島無非就一兩萬人而已,對比任何一個傳統Web2世界的產品就是螞蟻跟大像比的量級。

我個人想,如果真的想Web3出圈或者變成決定性的未來,接下來的2-3年是出圈的關鍵時間,要有大量的機制讓人進來,快速獲取網絡效應,一定要高自動化的獲客手段,而不是強運營push push push。這是我最近的思考。

我個人認為,產品才是所有事情最前面的“1”,尤其是應用層的事情,協議是開發者是抓手,但我們認為產品才是“1”,後面所有的事情都是“0” ,“1”如果不存在,添再多“0”也是“0”。

肖曉(主持人):

我非常同意這個觀點,機制永遠是獲客導向的,機制好只能決定你獲取的新用戶多,怎麼樣留住用戶,並且把他們轉化成日活、月活就非常靠產品。

我最近也在思考Web3產品怎麼樣團隊投資人或用戶,想到最後還是出於產品體驗,大家真的認可這個產品,包括每一個產品背後都是一個DAO,用戶和投資人都形成了一個DAO,團結這個DAO的凝聚力在哪裡?就是大家喜歡這個DAO產品,這也是形成共識的過程,只不過共識是基於產品來達成。

Bob:

總結就是比較好玩,在裡面有參與感。

肖曉(主持人):

最後聊一點比較實際的,現在有各式各樣的Web3社交產品,大家覺得什麼樣的場景是最適合Web3社交做切入口的?像遊戲、創作者經濟,或者是話題討論的小圈子都是有社交屬性在裡面的,大家覺得哪種屬性,哪個場景更適合Web3場景切入?

Chess:

先看現在的互聯網,冰山下大量的東西是人們看不見的,但其實它是流量最大的地方,很反常識,我覺得最大的場景永遠是“入迷性”。比如游戲, 各種各樣的GameFi,我是一個很願意看歷史的人,2003年非典跟2020年新冠非常像,2003年非典讓大量人憋在家裡不出門,2003年網游開始爆發,我們知道的大部分遊戲都是在那個時候湧入了大部分用戶量開始騰飛,造就了PC端第一波遊戲的爆發。 GameFi遊戲也一樣,前提是得好玩,而不是旁氏,關鍵是底層的旁氏還是DeFi1.0,學點DeFi2.0、3.0可能都會好一點。

最後是“入迷性”,比如說好的內容、特定的內容、更小的圈子,我始終覺得Web3的流量會非常碎片化,碎片化的意思會讓很多私域流量真正崛起。

在國內叫“私域”,現在但凡在抖音下單或者快手買東西的話,老鐵立馬過來加你微信,把你拉到消費者群,你去線下吃飯恨不得每天打卡老闆給你發優惠券,就是因為流量在碎片化,傳統流量非常貴,碎片化導致越來越多的小群體出現,每個群體都會有自己的“毒”屬性,不同的屬性會有不同的玩法。

我最近覺得運動鞋的STEPN做得挺好的,雖然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國內Keep或者悅跑圈加發幣的形式,但我沒想明白的是他們怎麼消化運動產生大量的拋壓,能讓行為正循環,如果這個不解決的話還是沒法長期的。趣頭條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沒有正向激勵就是一路向下。

潮鞋潮玩或者更小的群體是很“入迷性”的形式,簡單來講遊戲、內容加社交,兩年後,每個方向至少會出100億美金以上的項目或公司,真的當有那一天來臨的時候,拐點就到了。這是第一個指標。

第二個指標是鏈上非頭像、藝術品類的NFT超過10億枚,類似Galaxy或者ShowMe已經發了10億枚以上的NFT,我真的覺得拐點到了,說明用戶足跡大量停留在新的世界裡,這是非常有價值的事情。

肖曉(主持人):

Bob來評論一下10億枚NFT的小目標。

Bob:

講一下GameFi,最近有些統計報告出來,大部分的遊戲都沒有超過21天,經濟模型就垮掉了,垮掉就是剛剛Chess講的機制的問題,那套DeFi1.0開始套的東西,在GameFi上沒有做太大的進步。

我會比較關注怎麼讓藝術產生“入迷性”,整個Web2世界讓人沉迷進去,你有一天不碰Facebook、不碰交友網站你可能就覺得渾身不對勁。

希望用戶在使用產品的時候能得到正向的feedback loop,所有的產品設計希望追回人心,怎麼讓人覺得好玩,如果不好玩沒有參與感覺得無聊的話,我就再也不會使用這個產品,每個產品每個創始人都要注意這件事情, 要產生“入迷性”的感覺,這是每個產品設計最重要的事情。另外要講故事包裝好,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Joe:

我順著兩位的話說。我會覺得Web3社交初期商業上第一性原理可能就是“入迷性”,這樣的場景會快速推動基礎設施的發展,隨著基礎設施發展之後,大家是不是能留下一些有業務屬性、生產屬性的場景?我的預期是遊戲,像Bob剛才講的很多GameFi都活不過21天,GameFi“死”在這個行業是很正常的,但我也不斷地看到有更多團隊用傳統遊戲的模式試圖開發一款鏈遊,不斷在這條路上去試錯。

因為這條線路上試錯的人不斷在積累,終會卷出來一款開發者和用戶能達到平衡、長期持續的遊戲。並且從形態上來講,因為社交還是強依賴於反饋的,如果是內容型產品,比如說Twitter,很顯然的一點是必須在上面有互動,必須在上面真的維護了一個身份才會把它當做一個社交軟件。

假設我就是剛進入Crypto圈子的打工人,我被要求每天去Twitter獲取信息,那Twitter對我來說不是社交網絡,而是工具,我對它沒有依賴。

我覺得像內容性產品或者BBS產品,天然給用戶提供反饋的時候就依賴於文化或者習慣等其他因素,而遊戲提供大量用戶穩定反饋這件事情上成本相對較低。

在Web3社交裡,未必一定是大規模應用會有高市值。我會覺得就是小圈子小場景,就是一群人,在裡面有生產者、消費者,就可以跑起來。只是需要有這樣一個東西可以把圈子和圈子連接起來,讓他們找到彼此就夠了,不需要把他們非要綁在一起。

像這種大型範式轉移的社會實驗時候,遊戲最有可能抹平人們的遷移習慣的成本,我覺得遊戲機會大一點。

肖曉(主持人):

三位剛剛都提到“入迷性”這個概念,達成共識,一定要有“入迷性”。

Joe剛才也有提到幾個方向,包括怎樣培養用戶的“入迷性”。說的都非常有道理,接下來游戲確實也是即將爆發或者已經在爆發路上的賽道,對用戶來說參與門檻比較低,可能算是Web3社交的導火索,或者是直接通過遊戲進入Web3社交的時代了。

今天時間差不多,感謝三位的分享,三位是頭部Web3社交項目的創始人和核心人物。

接下來希望大家一起共建共識及行業標準,有標準化的東西,大家開始聯合去推動。也感謝大家的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