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下午,由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南京鑫智鏈科技信息有限公司、上海萬向區塊鏈股份公司聯合主辦的“高質量區塊鏈——標準行系列沙龍(南京站) ”順利於線上舉辦。萬向區塊鏈實驗室負責人杜宇參會並發表《萬向區塊鏈標準實踐》主題演講,從區塊鏈從業者、區塊鏈開發者、行業應用推動者的角度,介紹了萬向區塊鏈的工作是如何與標準相結合的。

演講全文如下,文章根據現場速記整理,有部分不影響原意的刪改,以饗讀者。

各位好!

我是來自萬向區塊鏈的杜宇,非常榮幸今天有機會在此與大家分享,萬向區塊鏈在過去幾年中對於區塊鍊及相關技術和產業標準的總結和思考。

在今天的分享中,我將從區塊鏈從業者、開發者和行業應用推動者的角度,來談一談過去幾年我們的工作和標準是怎麼相結合的。

先簡單介紹一下萬向區塊鏈。萬向集團是做汽車零部件起家的,現有工業、農業、金融三大板塊,萬向區塊鏈隸屬於萬向的金融科技子板塊。

因此,萬向區塊鏈始終致力於用區塊鏈技術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特別是工業、農業、金融這幾大與萬向集團業務緊密相關的方向。我們從2014年開始研究區塊鏈技術,2015年成立了萬向區塊鏈實驗室,致力於推動國內區塊鏈研究及行業發展。

萬向區塊鏈過去幾年的工作,基本是圍繞以下兩條線展開的:

第一,技術條線。萬向區塊鍊是國內較早開始研發開源聯盟鏈,並推動區塊鏈與其它技術融合創新的企業。

第二,行業應用條線。憑藉在區塊鏈技術研發方面的優勢,萬向區塊鏈也一直在積極探索推動區塊鏈在各行各業的應用,目前已在工業、供應鏈金融、生物資產、碳中和等領域進行了很多探索與嘗試。

2016年我們和電標院一起編寫了國內第一個區塊鏈白皮書,此後也參與了各種各樣的區塊鏈團體標準、國家標準、國際標準的製定。

過去幾年,萬向區塊鏈一直嘗試將底層聯盟鏈與各種各樣的關聯技術相結合,比如物聯網、5G、知識圖譜、隱私計算等,希望能不斷推動區塊鏈技術的發展,讓區塊鏈更好地服務於產業。

在推動區塊鏈在各行各業應用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區塊鏈往往只能解決某個環節的問題,用戶需要的不僅僅是一條鏈,而是系統性的解決方案。因此,我們通過區塊鏈與關聯技術的融合創新打造了可信數字底座,並基於此與很多合作夥伴進行了合作。我們最早從供應鏈金融開始,運用區塊鏈解決供應鏈上下游之間信息不對稱、不可信的問題,讓金融機構更好地為中小供應商提供金融服務。

今天我主要想圍繞著標準來給大家分享我們在各行各業的區塊鏈應用。我們推出的基於區塊鏈的供應鏈金融解決方案,涉及到供應鏈管理、上下游協同及各種各樣的金融服務。另外,我們在生物資產領域通過區塊鍊和物聯網的結合,讓每頭牛有自己的“區塊鏈身份”,基於此追踪每頭牛的生命體徵、地理位置等情況。這樣的好處是解決了原來牧民難融資的問題,有了區塊鍊和物聯網的結合,銀行可以通過系統及時監控肉牛等其它生物資產的狀況,從而更好地為牧民提供金融服務。除此之外,區塊鏈從肉牛育肥、屠宰到餐桌等各個環節都可以為產業鏈各環節增信。

萬向區塊鏈也一直在嘗試把區塊鍊和工業相結合,用區塊鏈更好地賦能工業領域。過去幾年,工業互聯網受到了高度關注和討論,很多大集團都搭建了非常完善的工業互聯網平台,很多互聯網公司也有建設公共工業互聯網平台的想法,以服務中小企業。

但很多時候,大家出於對數據安全問題的顧慮,不願意接入第三方或互聯網公司建的平台,同時不同公司的工業互聯網平台之間並沒有打通,形成了一個個工業互聯網“數據孤島” 。針對這些問題,萬向區塊鏈致力於通過區塊鏈+隱私計算+知識圖譜等技術,讓不同的工業互聯網真正從局域網變成“互聯網”。

質量追溯等都是工業領域中可以用區塊鏈來賦能的典型場景。由於缺乏信任,鋼鐵行業存在重複質檢的問題,且面臨對質量保障要求越來越高的挑戰,怎樣通過區塊鏈技術降低信任成本?這是我們思考的重要方向。

另外,萬向區塊鏈從2016年開始就和電標院一起從事區塊鍊及相關標準研究,從中受益匪淺、收穫頗豐。標準制定並不是出一個文檔就結束了,把標準寫出來並不難,難的是在產業中把標準落實下去,轉化為事實上的標準,讓企業都用起來。

這整個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研究階段;

第二階段:標準研製;

第三階段:應用推廣。

很多時候,標準對於行業具有引領性,但從區塊鏈從業人員的角度來看,標準肯定是滯後的,因為它一定要對現有的工作進行總結。所以標準制定出台的時間會晚於行業的發展。

另一方面,標準也是引領的。它的引領性在於幫助我們去思考如何讓技術能真正大規模地在產業中得到應用與推廣。

從具體工作來看,我們具體參與了三類標準工作:

(1)團體標準。

在著手製定標準之前,需要釐清區塊鏈的概念。 2017年開始發布的《區塊鏈參考架構》就對區塊鏈的定義、邊界等做出了規定。

在隨後的工作中,不論是技術還是應用相關的標準制定,都是對各種各樣日常實踐的總結,例如物流追踪、跨鏈、供應鏈金融等等。

(2)國際標準。

在國際標準方面,我們對諸如物聯網、碳交易等相關的領域都開展了很多研製工作。

(3)國家標準。

國家標準的製定相對滯後。雖然團體標準已在電標院區塊鏈論壇團體範圍內達成了一定的共識,但由於國家標準對成熟度、相關方參與數量等方面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團標若要在全國范圍內達成共識,仍需要一定的時間。

總得來說,目前所發布的相關標準都是學術機構、企業等所有區塊鏈行業參與方在應用場景方面的實踐總結。

最近半年,元宇宙概念火遍全球,很多組織、機構也在嘗試制定一些元宇宙標準,這就可以參考我剛剛提到的架構,首先確定元宇宙的定義、邊界等等。

有關元宇宙的討論很多,大體分成了幾類:數字孿生、數字原生、虛實相生。以近期很火的NFT為例,清華大學製作的一部片子將元宇宙定義為“數字世界×現實世界”,我非常認可這一總結,並認為NFT就代表了其中的乘號。

早在去年六七月,NFT剛剛引發關注的時候,IEEEC/BDL(計算機協會區塊鏈標準委員會)就針對NFT開展了研究,分析了目前市場上各種各樣的熱點新聞,並對市場上出現的NFT概念進行了調研,例如Beeple的數字藝術品拍得7000萬美金、支付巨頭VISA購買Cryptopunks、Sandbox以及國內互聯網公司發布數字藏品等等。同時,我們也對NFT概念進行了溯源,並做了很多技術分析,在當時的背景下把NFT場景進行了分類。

NFT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原生數字藏品。

(2)IP衍生品,例如NBA Topshot。

(3)權益證明,例如ENS域名。

(4)元宇宙資產。

(5)金融服務(非標品金融服務)。

我們將當時市場上出現的NFT進行了分類,並嘗試對NFT的內核做出了內部總結,試著對其定義、屬性和特徵做出規定,但這些還遠沒有到標準的程度,只是處於研究的狀態。

在此基礎上,我們又對NFT的本質、內涵及外延、未來方向、應用場景等開展了部分研究。目前不管在國內還是國外,NFT的應用場景主要聚焦於虛擬收藏品、金融資產、有形資產。

NFT作為技術和工具,會有更廣闊的應用場景,能夠在非標品資產領域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例如金融市場、房產等等;而在實體經濟、工業、農業等有形資產領域,元宇宙也具備很大的應用潛力。

總的來看,標準工作對於區塊鏈公司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通過與行業內各參與方的交流研究,能夠對各方所做的探索進行歸納總結,並推動應用場景和技術更大規模的使用。另一方面,通過與行業前沿專家及參與者共同開展前沿研究,嘗試在其發展初期便進行調研,了解其本質、技術、內涵與外延等等,對於此後的技術應用和推廣會有很好的把握和推動作用。

自2016年起,萬向區塊鏈實驗室就在電標院的指導下參與了區塊鏈標準制定工作,且獲益匪淺,並建立起了良好的學習和研究方法,未來也希望能夠繼續貢獻自己的力量。以上就是我這些年來的感受和心得,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