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0年行將結束,這一年,區塊鏈行業讓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是公鏈生態的爆發式增長?還是區塊鏈應用的蓬勃發展?亦或是政策方面的重大利好?萬向區塊鏈於2020年年末,推出四篇重磅年度回顧系列文章:《公鏈篇》、《應用篇》、《服務實體經濟篇》和《監管篇》,記錄一個乘風破浪的區塊鏈發展之年。回顧文章將於每週三發布,敬請鎖定我們的微信公眾號,第一時間獲取。

下文為年度回顧系列之——應用篇,作者:萬向區塊鏈首席經濟學家辦公室。一起來回顧熱門區塊鏈應用領域在2020取得重大進展。

2020年的區塊鏈行業仍處於探索階段,尋找最適合的應用方向,總的來說,區塊鏈應用在金融領域受到人們更多關注。本文將重點關注CBDC、Diem(Libra)、DeFi、和NFT這四個熱度比較高的領域。這四個都不是今年新出現的應用場景,但都在今年迅速發展,取得里程碑式成果。

一、CBDC

從面向對象和可訪問性的角度來看,央行數字貨幣(CBDC)可以分為批髮型CBDC和零售型CBDC。批髮型CBDC的使用限於中央銀行和金融機構之間,不面向公眾。批髮型CBDC的參與主體比較少,並且參與者都是受到監管的金融機構,風險容易控制。批髮型CBDC可以提高大額支付結算系統的效率,降低現有支付系統的成本和復雜性。零售型CBDC也被稱為一般目標型。零售型CBDC面向公眾使用,因此參與者非常多,不可控因素多,對經濟的影響較大。零售型CBDC可以提高金融包容度、擴大普惠金融。

國際清算銀行對全球66家中央銀行(對應全球75%的人口和90%的經濟產出)的調研發現,15%的中央銀行在研究批髮型CBDC,32%的中央銀行在研究零售型CBDC,近一半的中央銀行在同時研究批髮型CBDC和零售型CBDC。

下面是對近期取得進展的CBDC的總結,包括新加坡金管局的Ubin,歐洲中央銀行和日本銀行的Stella,中國央行的DC/EP(eCNY)。

(一)Ubin

新加坡金管局(MAS)的Ubin項目已經完成了五個階段的研究工作,研究領域包括新加坡元的Token化、支付系統、券款對付、同步跨境轉賬,應用價值等,為進一步在商業場景中實際應用奠定基礎。 Ubin項目的五個研究階段分別與不同的成員完成了階段目標。下表是參與Ubin項目的單位,使用的DLT(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平台以及各階段的研究方式和結果。

表1:Ubin項目的五個研究階段

在Ubin的研究過程中,新加坡金管局非常重視與其他國家央行、金融機構和科技公司的合作,並大量借鑒和吸取傳統金融領域或現有DLT項目的研究成果。在最後一個階段,Ubin項目專注於證明區塊鏈的應用價值,研究區塊鏈技術在不同行業的應用案例中的使用情況,包括資本市場、貿易和供應鏈金融、保險以及非金融服務。

(二)Stella

Stella是歐央行(ECB)和日本銀行(BOJ)聯合開展的研究項目,主要針對DLT 在支付系統、證券結算系統、同步跨境轉賬、平衡機密性和可審計性等領域的適用性進行研究, Stella項目已經完成了四個階段的研究工作。下表是Stella項目每個階段的研究的研究目標、使用的DLT平台及研究結果。

表2:Stella項目的四個研究階段

Stella項目著重於支付系統、證券結算系統、同步跨境轉賬等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的研究,同時也對交易信息的機密性和可審計性做了大量研究。從這裡可以看出歐央行和日本銀行未來對DLT的重點應用方向。 Stella項目並不是用來複製或挑戰現有系統,官方的研究報告中也多次強調DLT的實際應用會面臨法律政策的監管。

數字貨幣除了用於支付場景,也會用於金融交易場景。而金融交易場景離不開數字資產、金融交易後處理。不研究金融交易後處理,就不能完整地理解數字貨幣和數字資產。因此,Stella項目對金融交易後處理進行了很多研究實驗。目前,歐央行和日本銀行並沒有官方宣布發行央行數字貨幣的計劃,但如果未來歐央行和日本銀行發行央行數字貨幣,Stella項目的大量研究成果是非常重要的技術積累。

(三)DC/EP

2020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DC/EP(數字貨幣/電子支付)開始在蘇州、雄安、成都和深圳進行測試,還將繼續新增上海、長沙、海南、青島、大連和西安六地試點。

DC/EP有以下四條設計原則:

1、DC/EP替代M0

DC/EP替代的是現金,可以視為現金的數字形態。

2、DC/EP基於100%準備金發行,並採取雙層運營模式

DC/EP發行和回籠的一個核心原則是不影響中央銀行貨幣發行總量,為此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和DC/EP之間有等額兌換機制。商業銀行在DC/EP運行中發揮樞紐作用。

3、DC/EP的中心化管理模式

中國人民銀行的DC/EP 系統既記錄DC/EP及對應用戶身份,完成權屬登記;也記錄流水,完成DC/EP產生、流通、清點核對及消亡全過程登記。

4、DC/EP採取賬戶松耦合方式

DC/EP在交易環節對賬戶(特別是商業銀行存款賬戶)的依賴程度較低,可以和現金一樣易於流通。現金流通的核心特徵是點對點交易——現金收付雙方只要確認現金的真實性,就可以直接完成現金交易,無需依賴第三方機構(比如商業銀行)。

公眾擁有和使用DC/EP,需要通過DC/EP錢包。錢包的核心是一對公鑰和私鑰,公鑰對應錢包地址。商業銀行在公眾開立DC/EP錢包以及錢包“了解你的客戶”(KYC)審查中發揮重要作用。

在最近周小川的發言中,他提到DC/EP是一個雙層的研發和試點項目計劃,而非支付產品,最終支付產品將被命名為e-CNY(數字人民幣)。 e-CNY在一定程度上借鑒了香港的發鈔制度,也就是聯繫匯率制(Linked Exchange Rate System,LERS)。

中國人民銀行選擇在資本和技術等方面實力較為雄厚的商業銀行作為指定運營機構(目前是六大行),牽頭提供e-CNY兌換服務。這些指定運營機構將類似於聯繫匯率制中的發鈔銀行,或者間接型CBDC中的CBDC銀行。

e-CNY基於指定運營機構在中國人民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發行。這部分存款準備金類似聯繫匯率制下的外匯儲備。用於支持e-CNY發行的存款準備金,不再計入中國人民銀行對指定運營機構的存款準備金考核。指定運營機構可以獲得中國人民銀行出具的“備付證明書”或“安慰函”(周小川行長的表述)。這類“備付證明書”或“安慰函”將類似於香港金管局的負債證明書。

e-CNY儘管是數字形式的法定貨幣並且定位於流通中現金(M0),但會打上指定運營機構的“烙印”(比如數字簽名)。不僅如此,指定運營機構擁有e-CNY的所有權。 e-CNY將類似匯豐銀行、渣打銀行和中銀香港等3家發鈔銀行發行的港幣紙幣,而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人民幣紙幣和硬幣將類似香港政府經香港金管局發行的紙幣和硬幣。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法》修訂草案,e-CNY作為數字形式的人民幣,與實物形式的人民幣,將具有相同的價值特徵和法償性。

人民幣紙幣和硬幣是用戶對中國人民銀行的索取權,而e-CNY不一定構成用戶對中國人民銀行的索取權。因此,在人民幣紙幣和硬幣中,中國人民銀行與商業銀行之間是批發和零售關係,而在e-CNY中,中國人民銀行與指定運營機構超越了批發和零售關係。這個安排為指定運營機構牽頭的e-CNY兌換服務和e-CNY推廣應用提供了靈活性,但指定運營機構需要遵循中國人民銀行對e-CNY額度的統一管理。

中國人民銀行統籌管理e-CNY錢包,e-CNY零售支付由指定運營機構牽頭處理。 e-CNY涉及的批發支付環節,由中國人民銀行處理。因此,e-CNY在支付和清結算環節類似間接型CBDC。這樣,中國人民銀行就不用面向零售用戶和場景提供實時全額結算,能有效緩解中國人民銀行在e-CNY清結算中面臨的壓力。

儘管e-CNY不一定構成用戶對中國人民銀行的索取權,但不同指定運營機構兌出的e-CNY的互聯互通對貨幣流通秩序至關重要。中國人民銀行主要通過三方面工作保證這一點。

第一是價值特徵的互聯互通。中國人民銀行通過對指定運營機構的監管以及發行準備和資本充足率等方面要求,確保e-CNY價值穩定並相互等價。根據周小川行長的表述,“備付證明書”或“安慰函”對e-CNY的保障程度可以有差異。對保障程度略低的情況,中國人民銀行會對指定運營機構實施更嚴格的資本充足率和流動性等監管。

第二是流通環節的互聯互通。中國人民銀行通過完善支付和結算基礎設施,使e-CNY能很容易地跨越不同指定運營機構和錢包而流通,用戶也可以很容易地在不同指定運營機構和錢包之間切換e-CNY服務。

第三是風險處置的互聯互通。中國人民銀行針對指定運營機構遭遇擠兌或提款出問題等極端情況,提供應急和緊急替代計劃。根據周小川行長的表述,“根據不同的設計方案央行的責任有所不同”。

二、Diem(Libra)

2019年6月18日,Libra第一版白皮書提出的願景是(可以稱為“Libra 1.0”):Libra是基於一籃子貨幣的合成貨幣單位,Libra價格與這一籃子貨幣的加權平均匯率掛鉤。 2019年9月,Facebook公佈Libra貨幣籃子的構成是:美元(USD)50%、歐元(EUR)18%、日元(JPY)14%、英鎊(GBP)11%和新加坡元(SGD)7% 。按Libra 1.0的願景,Libra作為一籃子貨幣穩定幣,是一個超主權貨幣,將在全球範圍內使用,是為數十億人賦能的金融基礎設施。

2020年4月16日,Libra第二版白皮書提出重大修訂(可以稱為“Libra 2.0”):一是增加單一貨幣穩定幣比如LibraUSD、LibraEUR、LibraGBP和LibraSGD等,仍保留一籃子貨幣穩定幣Libra Coin;二是通過穩定合規框架提高Libra支付系統的安全性,包括反洗錢(AML)、反恐怖融資(CFT)、制裁措施合規和防範非法活動等;三是放棄未來向無許可系統過渡的計劃,但保留其主要經濟特徵,並通過市場驅動的、開放競爭性網絡來實現;四是在Libra法幣儲備池的設計中引入強有力的保護措施。

2020年12月1日,Libra改名為Diem,數字錢包由Calibra改名為Novi。這兩個名字都與拉丁語有關,“Diem”的意思是“日”,“Novi”可以理解為新的方式。改名字是為了獲得監管機構批准時具有獨立性,最早將在2021年1月推出錨定美元的單一貨幣。

(一)Libra的改動

Libra 2.0淡化超主權貨幣定位有兩個原因。第一,主要國家在貨幣主權、貨幣替代和貨幣政策方面的擔心。 Libra聯盟應該在這方面遭遇了不少壓力。

第二,貨幣網絡效應對超主權貨幣應用於支付場景的影響。超主權貨幣Libra Coin的價值儲藏功能是顯而易見的。但貨幣的交易媒介功能與貨幣網絡效應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大部分個人和機構的大部分資產、負債、收入和成本等都以某種法幣為計價單位,習慣用這種法幣為單位來衡量面臨的風險和機會,並據此做出經濟決策。在經濟和社會活動中的某些環節使用另一種貨幣作為支付工具,會引入匯率風險,並影響支付效率和體驗。 Libra聯盟不否認這一點。比如,第二版白皮書提出,在Libra Coin用作跨境結算幣時,居民和商業機構從境外居民和商業機構處收取Libra Coin後,可以通過第三方金融服務提供商把Libra Coin兌換為本國貨幣。

但更重要的原因,則是按照Libra 1.0的設計實現超主權貨幣,在經濟學上會面臨非常複雜的問題,並增加監管上的複雜度。

(二)Libra的方案

Libra 2.0從單一貨幣穩定幣出發,在商業啟動上非常便捷。對美元、歐元、日元、英鎊和新加坡元等的穩定幣,很多機構在Libra聯盟之前就進行過嘗試,監管部門已初步建立起監管框架。而且從第二版白皮書可以看出,這方面的監管將越來越完善。

對貨幣當局而言,合法合規的單一貨幣穩定幣主要是一個支付工具,不會有貨幣創造,不影響貨幣主權,金融風險可控。不僅如此,因為區塊鏈的開放性特徵,單一貨幣穩定幣會拓展本國貨幣在境外的使用。單一貨幣穩定幣會強化強勢貨幣的地位,侵蝕弱勢貨幣的地位。比如,一些經濟和政治不穩定的國家已經出現了“美元化”趨勢,合法合規的美元穩定幣會進一步增強這個趨勢。需要指出的是,儘管Libra第二版白皮書沒有提單一貨幣穩定幣在貨幣主權、貨幣替代和貨幣政策等方面的影響,這些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Libra 2.0的一籃子貨幣穩定幣Libra Coin通過智能合約就可以實現(圖1)。用戶按貨幣籃子比例往智能合約中轉入LibraUSD、LibraEUR、LibraGBP和LibraSGD等單一貨幣穩定幣後,智能合約就會生成相應數量的Libra Coin;反之亦然。 Libra Coin的發行和贖回完全在區塊鏈上進行,不涉及跨貨幣的銀行賬戶操作,也幾乎不會受到監管。

圖1:Libra Coin的發行與贖回

不僅如此,智能合約中存放了多少單一貨幣穩定幣,以及對外發行了多少Libra Coin,都是區塊鏈上公開可查的信息,不需要獨立審計就可以取信於用戶。這發揮了區塊鏈作為分佈式信任基礎設施的功能。

在Libra 2.0中,法幣儲備池沒有“總體充足”條件,只需要對每個單一貨幣穩定幣滿足“分幣種充足”條件即可,而這會受到主權國家的明確監管。此外,法幣儲備池不需要做跨幣種再平衡,不會引起復雜的跨境資本流動。

因此,Libra 2.0的超主權貨幣方案在經濟學設計、監管複雜度和商業啟動策略扥方面優於Libra 1.0,實施難度要小得多。但悖論也正在此:超主權貨幣在Libra 2.0將處於一個邊緣位置。不管方案如何,主要國家對超主權貨幣在貨幣主權、貨幣替代和貨幣政策等方面的擔心,以及從零開始建設一個使用超主權貨幣的商品和服務網絡的工作量,都是無法迴避的。超主權貨幣Libra Coin的實際應用情況,完全取決於市場需求以及Libra聯盟投入多少資源。

三、DeFi

Decentralized Finance這一概念早在以太坊DApp應用爆發時就被歸為一個重要分類,最終在今年爆發,其中有這幾個契機。第一是自動做市商(AMM)的興起,這種模式改變了傳統訂單簿的交易方式,用戶可以及時達成交易,也可以無門檻地成為做市商,而且這種交易方式以去中心化的方式進行,用戶可以自由地進出。第二是其他類型的DApp已經逐漸被證偽,例如社交、遊戲等。而區塊鏈與金融產品的結合,更能體現出其的作用和價值。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理解DeFi。

(一)金融功能

DeFi可以分為藉貸、DEX、穩定幣、保險、合成資產等細分領域,它們都同屬於金融產品服務,提供了多種金融功能。

表3:DeFi與金融功能模塊

DeFi按金融功能模塊構建,具備很好的可拼裝性。多個DeFi項目拼裝在一起能實現複雜多樣的金融功能,可以接近主流的銀行、證券和保險等的功能。但即使是DeFi組合,也與這些主流金融機構有很大差異,其中可以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離散時間金融

主流金融是連續時間金融。比如,全球外匯交易24*&發生,餘額寶每天都在產生利息收益。主流金融使用的時間單位一般是小時、天、週、月、季和年等。 DeFi是離散時間金融。任何金融活動都有周期和頻率。 DeFi頻率取決於公鏈分佈式賬本的更新頻率。

DeFi是離散時間金融。任何金融活動都有周期和頻率。 DeFi頻率取決於公鏈分佈式賬本的更新頻率。公鏈中時間的延伸體現為區塊的不斷生成,時間單位是出塊時間。公鏈的出塊時間由驗證節點在分佈式網絡中運行共識算法決定,儘管有統計上的平均值,但從事前看是一個隨機變量。

離散時間和TPS限制對DeFi有全面且深刻的影響。第一,影響DeFi活動的效率,DeFi活動量天然受制於公鏈物理性能。第二,影響鏈內鏈外信息同步和套利的效率。第三,影響價格發現和風險出清的效率。

2、去信任化環境

不管DeFi參與者承擔何種角色,本質上都是公鏈內地址。公鏈內是一個去信任環境,地址本質上是匿名的,既無身份也無信譽。這是DeFi與主流金融的關鍵差異。去信任化環境是DeFi開放性和無許可性的基礎。但去信任環境中,因為地址本身不能成為信用主體,金融契約的履行靠超額抵押和Staking。

金融活動離不開信任。信任能削減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對降低金融活動的交易成本至關重要。這對主流金融和DeFi都成立。區塊鍊是去信任化的,實質是將對人和機構的信任轉化為對算法和智能合約的信任,但本質上仍是信任。在去信任環境中引入信任,有助於進一步降低DeFi交易成本。有三種在DeFi中引入信任的做法。第一,地址與鏈外身份和信譽關聯,比如Gitcoin Grants使用GitHub 賬戶應對多重身份攻擊和串謀攻擊。第二,公鏈內重複博弈能抑制機會主義行為,形成鏈內信譽,比如ChainLink節點。第三,“看不見的手”——套利和經濟激勵驅動下的利益最大化行為。

(二)其他理解DeFi的關鍵點

1、預言機和信息

預言機是鏈內鏈外信息同步和套利的基礎。不管是哪種共識機制,都意味著熵減(也就是消除混亂),都需要能量輸入(或成本消耗)。預言機設計的目標是最小化誤差與成本之比。

預言機有多種設計方案,但大致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預言機基於信譽和投票,以ChainLink為代表。這類預言機依靠多個報價者,選擇多個報價的平均值或中位數作為預言機報價,以控制個別報價的誤差。這類預言機還通過信譽機制和重複博弈淘汰掉不盡職和惡意的報價者。第二類預言機基於交易和套利,通過套利機制讓預言機報價收斂到市場價格。

從通信工程的角度,不管採取何種形式,DeFi預言機本質上都是一個帶誤差和時滯的採樣過程。預言機的誤差在很大程度上受公鏈性能的影響。

2、流動性

超額抵押將地址的信用風險轉化為抵押品的流動性風險。流動性反映了在合理時間內以合理價格出售資產的可能性。在其他條件一樣的情況下,時間拉得越長,越可能以合理價格出售資產。但在很多場合,不可能從容不迫地出售資產。這樣,流動性高低對投資者的利益就會有很大影響。

流動性是一個複雜的經濟現象,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鏈內交易的流動性受公鏈TPS的限制。流動性更是買方和賣方互動的產物。雙方信心越高,流動性越大。

與流動性有關的承諾機制主要有兩類。第一類是基於信譽的承諾,比如訂單薄下的做市商。這類做市商基於自身信譽和實力,承諾為買賣雙方提供交易便利,並通過買賣價差而獲利。第二類是基於算法的承諾,比如自動做市商。自動做市商通過流動性池為買賣雙方提供按算法成交的便利,但會承擔因套利造成的無常損失,面臨商業可持續性上的挑戰。

3、套利

金融發展有多種驅動因素,比如監管和技術,但根本動力是套利。任何金融市場和產品剛推出來的時候,因為定價機制不健全,總會有套利機會,會吸引套利者。在套利者的驅動下,定價機制被糾正,金融市場和產品趨於完善。如此循環往復,金融發展就能持續向前。

套利使價格收斂,但收斂需要時間和成本。比如,對任何基於交易和套利的預言機(比如Uniswap),通過求解最優化問題都可以證明:存在一個無套利條件,在該條件下不會有新交易發生。而這個無套利條件都可以等價於對預言機報價偏離市場價格的範圍的限定。

套利機制起作用的前提是有一個活躍的套利者社區,因此社區激勵很重要。比如,對基於交易和套利的預言機,如果只有一個套利者,那麼他會一直等到預言機報價偏離市場價格的幅度非常大時才執行套利策略。如果有多個套利者,每個套利者都會考慮其他套利者搶在自己前面執行套利策略的可能性。套利者之間的競爭,會使套利策略的執行時點提前,從而縮小預言機報價對市場價格的偏離。

不管套利機制採取何種形式,套利本質上是零和博弈,是利益的重新分配,甲之所得即乙之所失。比如,在自動做市商中,套利者的收益對應流動性提供者的無常損失。

4、激勵

激勵機制設計應使DeFi成為無限遊戲,而非有限遊戲。社區自我組織和自我升級是DeFi演進的關鍵。社區成員應該都能從DeFi中獲取自己的利益。換言之,在DeFi激勵機制設計中,不能期望某一類參與者始終充當“活雷鋒”角色。

5、風險

DeFi的核心是經營風險,主要包括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技術風險和信用風險等。市場風險來自加密資產價格的波動。在DeFi中,超額抵押和Staking的普遍應用,將地址的信用風險轉化為抵押品的流動性風險,所以信用風險不像主流金融中那麼突出(銀行和公司債市場主要就是信用風險)。 DeFi的技術風險則比主流金融要突出得多,既可能來自智能合約的漏洞,也可能來自公鏈TPS的限制。

各種DeFi活動,本質上都是通過承擔風險以最大化收益。風險可以轉移、分擔、對沖、轉換和分散,但永遠不會消失。將來,DeFi項目在上線前,除了做智能合約審計以外,也應該做金融風險方面的審計。

四、NFT

NFT的全稱是Non Fungible Token,與大多數數字資產不同,NFT是一種非同質化具有特殊性的數字資產。舉個例子,批量印刷的明信片可以理解成FT,同質化Token,每一張的形態都一樣並且具有相同的使用功能。如是明星片被明星簽名後就成了NFT,明信片就具有了收藏價值,每一張都不一樣。每一個NFT都是獨一無二的,並且不可分割,它們與FT採用了不同的底層標準。 NFT不是今年新推出的概念,最早在2017年就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由於基礎設施不斷完善,NFT再次走進人們視野。

NFT涉及的範圍包括遊戲道具和收藏品等,其中最著名就是加密藝術品的NFT。交易平台基礎設施的完善是促進NFT爆發的關鍵一環,這些平台依靠收取NFT的交易手續費獲利,抽成在1%-15%不等。用戶除了交易之外,還可以展示、查看NFT,也可以交流收藏經驗。

在遊戲應用中,NFT充當了道具或收藏品的角色,亦或兩者都有。例如在一些卡牌遊戲中NFT既可以收藏也可以在遊戲中發揮功能,NFT元老級遊戲迷戀貓更是將NFT作為遊戲的核心,用NFT去生成NFT再交易,最貴的一個NFT售出了600 ETH的價格。 NFT在遊戲中的作用更多體現在以財富效應吸引其他人使用,和主流的遊戲方式已經有所偏差。

NFT的發展也讓其在加密藝術方向得到關注,與現實生活中不同的是這些藝術品只能作為數字收藏品,他們可以是圖片或動圖,而且這些通常存在於數字世界。可以在平台上瀏覽和購買藝術家們的作品。這些NFT不僅具有唯一性,還有藝術性。如果買“對”了作品,未來還會有很大升值空間,這點上和現實中的藝術品收藏的邏輯相同。 NFT藏品同樣具有加密資產的屬性,易儲存、便於交易、公開透明等。 NFT是新興領域,會吸引一些傳統藝術品投資圈的關注,雖然未來還會進一步發展,但仍是小眾文化。

NFT的應用應該不止於此,現在被限在虛擬網絡之中,如果能夠將線上線下的界限打通,就可以結合數字資產的可編程性則能為現實生活創造出更多可能。

《應用篇》完結,下一篇《服務實體經濟篇》將大家回顧聯盟鏈在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實體經濟領域的應用,探討區塊鏈+物聯網、分佈式認知工業互聯網等區塊鏈與其他技術融合創新的產物將如何助力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服務實體經濟篇》將於下週三(12月23日)發布,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