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新(ID:ChinaBlockchainNews)原創作者| 成稀編輯| 尹岳

2020年下半年以來,比特幣價格一路上漲,並於11月的最後一個小時,刷新歷史新高,加密貨幣再次登上熱搜。

眾人將此視為加密貨幣市場的轉折點,華爾街巨鱷正在代替散戶成為此次牛市的主角,其中以灰度為代表的傳統機構頻頻加碼加密貨幣。據公開數據顯示,至2020年12月9日,灰度BTC信託持倉總量為551236BTC,灰度ETH信託持倉總量為2941753ETH。

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國際會計準則出具了對加密貨幣的規範性政策,迄今為止,世界範圍內還未就加密貨幣的各種新的生態形成完備的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這構成了個人和機構在評估、處理和報告各種新生態下加密貨幣資產的困難。

以上市為例,如擁有加密貨幣的企業想要進行公開市場發行(IPO),則必然會面臨一個問題:如何對所持有的加密貨幣進行會計處理?

對此,《鏈新》專訪了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數字金融資產研究中心主任羅玫教授。

目前羅玫教授在清華大學主要講授課程為區塊鍊和加密數字貨幣,財務分析和證券投資,研究領域主要是區塊鍊和加密數字貨幣,以及證券投資和財務會計。

據羅玫教授透露,目前針對加密貨幣的會計準則已有了較為明晰的發展路線,國際會計準則出具了對加密貨幣的規範性政策,但全球範圍內還未就加密貨幣的各種新的生態提出完備的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

羅玫教授還指出,與加密貨幣的會計記賬準則相比,如何對區塊鏈這種新的商業形態進行審計更具挑戰性。


現在加密貨幣在會計中都有哪幾種記賬方式?

羅玫:第一種是將其記為無形資產。目前大部分人也都是將加密貨幣記為無形資產,以成本計價,這種方式就是以所有者獲得加密貨幣時的當時價格記賬,在計入報表後,如果此類加密貨幣的價格發生了變化也不再做調整。像比特大陸2018年計劃上市時披露的招股書中使用的就是這種記賬方式。

第二種是記為存貨。例如一個基金或者資產管理公司,這個公司像管理股票一樣管理著加密貨幣,這些代幣會經常拿去進行交易,這些公司就可以把這些代幣記為存貨,存貨的定義是以出售為目的的資產,並且可以用公允價值來計量。當幣價發生波動時,賬本上相應的也會有價值的增減。

第三種則是記為金融資產。比如很多用戶投資了區塊鏈公司,就會在未來拿到一些代幣的合同,如果這些是證券型代幣,這個時候這些合同就是一種金融資產,可以以投資時的投資額記為金融資產,等拿到代幣的時候,再根據其市場價格調整賬面價值。

目前總體上劃分就是這三種記法,記為無形資產是最保守的一種做法,現在美國和國際會計準則也都是傾向於保守的做法,所以大部分人都還是在以無形資產這個科目記加密貨幣的。


目前世界範圍內是否形成了一個完善正式的加密貨幣會計記賬準則?

羅教授:現在還是處於一個慢慢演進的過程中,截至目前為止,還沒有形成專門的加密貨幣會計記賬準則,但是現在國際會計準則中有相關的通用型的指導。比特大陸2018年準備上市時使用的加密貨幣記賬方式符合“指導”中的記賬規範。


以後是否還會有新的變化?

羅教授:會計講究的是保守,而無形資產是最保守的一種記法,所以我預計以後都會以無形資產來記。前段時間Coinbase的諮詢機構透露,Coinbase所保留的代幣現在也是在按無形資產記賬。

以獲得加密貨幣時的成本去記賬,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加密貨幣價格頻繁波動所帶來的影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幣價下跌的時候,會計要相應的去做資產減值的準備,但當幣價上漲時卻不能去重新記賬。

現在國際會計準則中的那個指導實際上是以原來的會計準則框架為基礎設立的,並沒有形成一個單獨的新的準則,因為增加一個項目的會計準則要花費非常長的時間,要經過辯論、論證合理性等很多程序,如果原來的會計準則能適用的話就會偏向基於原來的方法構建,不然等有關部門論證完又要好幾年的時間。這也就是為什麼會計準則總是以很保守的一種姿態出現的原因,我覺得現在加密貨幣的會計計量準則已經發展得差不多了,理論上,應該不會有太多的變數。


加密貨幣是一種價格波動大且頻繁的資產,在記賬時是否應該及時反映市場價格?

羅教授:這屬於會計的本質問題,反映相關性還是反映可靠性。因為加密貨幣的成本價和即時的市場價相差非常大,所以有些人可能會認為加密貨幣是一種流動性很高的資產,在記賬時應該反映市價,與市場價格有更多的相關性。但是從可靠性角度,保守非常重要,可能就會缺乏一些相關性。同時會計報表都是在年報季報的時候披露,平常每日的價格波動不會反映到賬面上,只有年報季報時間點的價格涉及記賬的問題。


建立一個加密貨幣會計準則有何必要性?

羅教授:對於新興的產物,如果要支持它的發展的話,就一定要有相應的會計製度或者指導意見。


除了加密貨幣會計準則之外,還有哪些議題值得關注?

羅教授:現在區塊鍊是一種新的商業形態,這就意味著新商業形態的審計工作和原來的審計必然存在差異,審計的業務和審計的工具都會發生改變。區塊鏈業務的審計問題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新領域,比加密貨幣本身的會計和審計業務更具有挑戰性。

例如,現在區塊鏈上跑的應用、資產、智能合約,要怎麼去審計呢?或者在區塊鏈上做權益證明和工作量證明的節點,又要怎麼去審計呢?由於生態的不同,使用的審計方法也會不同,這也是大家目前都在摸索的一個領域。

在傳統金融領域,要確定資產的所有權時,一般情況下,審計人員會去銀行問這個公司是不是在這個銀行里有這麼多資產,有時候銀行會和公司串通做假賬,審計方法使用不當的話可能就審計不出賬本造假。而區塊鏈上的資產,按傳統方式來做審計比較難,沒有人可以去詢問,只能問資產所有人。

現在摸索出一些方法來了,比如說讓資產所有者轉一筆資產看能不能收到或者能不能轉出去,審計人員會認為如果一個人掌握私鑰那麼他就是資產所有者。現在只能用這種方式判定,暫時還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

再如,由於區塊鏈具有匿名性,在發生轉賬時,審計人員很難去審計這筆轉賬和實際業務是否匹配,帳和經濟業務的一一準確性和對應性很難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