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LEKSII KONASHEVYCH | 編譯者:Maya

DeFi機會窗口已經縮小,原因有幾個:一是由於該領域內的欺詐行為;二是監管機構準備通過實施老式的繁文縟節和新的限制來“拯救”市場免受違規者所害;三是不理解新興的加密公司在傳統的官僚法規下毫無意義,因為金融科技本身就是對其無效性和限制的回應。然而,孕育基於加密服務的全新方案的想法還很難立足。

無良創業者返場

在2017年的ICO熱潮中,很多無良企業家試圖利用新興行業輕鬆賺錢。現在,這些創業者似乎又回來了。有一種叫做“訴訟時效”的東西,如果罪犯沒有被抓到,就可以免於懲罰。當規定的犯罪期限過後,法院就不再有管轄權。

例如,在美國,根據不同的州,詐騙罪的訴訟時效是三到四年。這意味著,在2017年ICO熱潮中實施詐騙後一直低調的作惡分子以及錯過機會的作惡分子可能會回來進行第二輪詐騙。此外,他們直觀地了解到機會期可能很短,因此更有可能積極行動,並使用更複雜的欺騙手段。

監管機構嚴陣以待

不同國家的證券和交易所條例規定了金融市場和金融工具的正式規則和程序,其中涉及註冊、許可、盡職調查、KYC承諾等。欺詐和違反這些規則的可能性讓我們想到另一個考慮因素。在某些時候,當局可能會對犯罪的欺詐者和形式上不合規的誠實企業家進行調查。

經過多年對新技術和新興市場的探索,監管機構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了解這個行業。

代幣銷售從舞台上消失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詐騙給新興行業蒙上了陰影,二是監管者要求合規並對違規者進行罰款。監管者是保護社會不受無良企業侵害的英雄—當大量天真的小投資者發現自己上當受騙,要求討回公道時,我們會聽到這樣的敘述。

循規蹈矩並非對監管壓力的恰當回應

人們可能認為,遵循規則和程序是新興加密市場的最佳策略。但事實上,老式的規章制度製約著新興產業。金融科技,特別是去中心化金融,實際上是對無效、過於復雜和過時的官僚體系的回應。

一個新的行業代幣經濟引入了簡單的眾包方式,作為風險投資基金和傳統金融市場的替代品,但隨後實施的官僚法規導致了代幣銷售的減少。

相反,市場上的一部分人試圖通過開發證券型代幣(STO)作為ICO替代品來應對。 STO意在將加密初創公司包裝成“適當的”商業形式和程序,但它並沒有成為主流。人們記住了很多成功的ICO—以太坊本身就是代幣群售的結果,但誰知道有哪個成功的STO可以與以太坊相提並論?原因是顯而易見的:市場不想與死氣沉沉的官僚主義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