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Web3.0,大多人會想到區塊鏈、token、元宇宙等等這些概念。毋庸置疑,Web3.0 包含了這一切,但我們該如何看清Web3.0 的全貌呢?首先,我們需要將Web 和3.0 拆開理解。 Web,萬維網(World Wide Web)的簡稱,一個負責識別網絡資源的信息系統。 3.0 代表次第三次迭代。為什麼需要迭代呢?因為現存版本存在問題。當人們發現Web2.0 存在問題時,針對各類問題,會出現不同的解決方案。區塊鏈,是眾多解決Web2.0 問題方案中的一種,所以區塊鍊是Web3.0 迭代的一部分。當Web2.0 的問題被不同手段所解決時,我們就進入到了下一個網絡時代,Web3.0。本文出自著名線上社區Bluesky 領頭人Jay Graber,文中對萬維網的迭代進行簡述並從自證協議角度介紹了Web3.0。律動BlockBeats對全文進行了翻譯:

最近大家都在討論究竟什麼才是Web3,而我對它的定義是:Web3 是由用戶生成的權利,並通過自我認證的網絡協議得以實現。這些協議不僅是一個包含區塊鏈技術在內的技術超集,而且還遠不限於此。其他人是這樣看待「Web3」的嗎?也許不是,但還請聽我講完。

網絡上的權利決定了誰最終擁有對內容的控制權。在網絡發展初期,「用戶」與主機運營商之間並沒有過多的區分,也就是說,網站的託管人往往也是網站內容的發布者。當網絡發展到所謂的「Web 2.0」之後,各類網站開始變得流行起來,用戶可以在上面開通賬戶並創建內容。但是在Web 2.0 中,最終決定權依然掌握在網站主機手中,它們可以單方面地修改任何內容——這基本上也是目前網絡的運作模式。在網絡向Web3 發展的過程中,用戶可以通過Crypto 手段來證明自己的身份,並發布可驗證的內容,而其所在的網站也無權再去修改這些內容,因為信任根(root of trust)存在於數據本身當中,而不是它所處的地點。

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網絡的整個發展脈絡:

1

Web 1.0——主機產出內容、主機生成權利。想在網絡上發佈內容的人必須使用自己的服務器來託管網站,而這類網站大多都是只讀的,基本沒有能讓用戶創建內容或參與互動的操作界面。

2

Web 2.0——用戶產出內容、主機生成權利。用戶可以在網站上創建自己的個人賬號,這樣他們就不用為了在網絡上發佈內容而託管自己的服務器了。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由用戶生成的交互式內容也因此而誕生。然而,這些網站逐漸發展為了功能強大的平台,它們對用戶的賬戶和發布的內容依然具有絕對的控制權,而這也將引發許多問題。

3

Web 3.0——用戶產出內容、用戶生成權利。在新模式中,人們想要發佈內容時不用再去託管服務器或在別人的數據庫中創建賬戶。服務器雖然可以選擇是否託管某人的賬戶或內容,但它們對其並沒有最終權利。 「自我認證協議」(self-certifying protocols)便能實現這一點,該技術是建立在Crypto 簽名和哈希值之上的一項技術。

簡而言之,這三個階段分別是「託管網絡、發佈網絡以及簽名網絡」。

那麼什麼是「自我認證協議」呢?

這是我用來描述具有Crypto 用戶標識符和內容編址數據協議的一個通用術語。其中「Crypto 用戶標識符」可以將用戶與公共密鑰聯繫在一起,用戶可以使用對應私鑰進行簽名,而這也是證明用戶對其賬戶享有控制權的信任根,而不是用於記錄用戶登錄情況的數據庫條目。 「內容編址數據」則意味著內容可以通過其Crypto 哈希值來加以引用,而該值也是每條數據的唯一數字「指紋」。利用這兩項技術,由用戶密鑰所簽署的內容哈希便可以直接證明用戶對該內容的授權,而不再需要中介機構出面證實了。能夠進行自我認證的數據可以讓信任留存於數據本身當中,而不是其所處地點,這讓程序能夠從客戶服務器的架構中轉移出來,並讓「用戶生成權利」成為了可能。

如果說Web3 是自我認證的協議,那麼區塊鏈在Web3 中的作用又是什麼?

區塊鍊是能夠在全局狀態上創建共識的自我認證協議,它可以在不受任何一方的控制的情況下模擬一個中心化的數據庫。區塊鏈上的「用戶賬戶」是Crypto 密鑰對,用於簽署交易,而「內容」則是捆綁在區塊中的交易哈希值,這些區塊本身也有自己的哈希,並被鏈接在了一起。 Bitcoin(第一條區塊鏈)引入了一種新的共識機制,讓互不信任的各方可以在進行交易時達成一致——這對沒有中介機構的數字貨幣來說至關重要。

那有哪些協議是具有自我認證特性,但不屬於區塊鏈的呢?

在Bitcoin 之前出現的Git、PGP、BitTorrent 和Tahoe-LAFs 均屬於這一類別。在現在這批非區塊鏈自我認證協議中,IPFS、Hypercore、SSB、Pergos 和Spritely 都具備用戶密鑰和內容編址功能。在這些協議當中,如果你可以證明某位用戶「擁有」某條內容,那麼你也就能順勢說明這名用戶便是這條內容的發布者。區塊鏈的出現進一步明確了所有權的概念,它建立了一個得到全球共識的時間戳賬簿,全局有序和唯一性等屬性在其中也得到了證實,這樣一來,我們便能證明同一時間之內只有一人「持有」一枚Bitcoin 或一件NFT 作品。從架構上看,區塊鏈可以被認為是Web3 中的一類數據存儲器,它可以對某些應用來說很實用,但對另一些應用來說卻可能相當繁瑣。從財政和社會的角度來看,區塊鏈已經將注意力和資源轉移到這個領域之中了。由區塊鏈所建立起來的重要Web3 基礎設施,不僅包括能將密鑰對發放到數百萬用戶手中的錢包及應用程序,也包括零知識證明這樣為Web3 帶來無限可能的新型Crypto 原語工具。雖然目前關於Web3 的討論熱度已經超過了其他任何話題,但如果想實現Web3 的全部願景,我們還需要開發其他類型的自我認證協議。

如果一個自我認證協議可以讓用戶利用密鑰和內容編址功能直接對內容作者的身份作出證明,那麼一個自我認證的網絡協議就也具備了內容鏈接和發現功能。我們如今使用的網絡離不開內容髮現算法的支持,不過Web3 要想提升其用戶體驗,還需要進一步精化其算法功能。在我看來,以下是Web3 中尚不存在或還未成熟的事物,包括社交圖譜、用戶檔案、身份與信譽證明、內容聚合、索引與發現、以及策展和調控方法。不過令人感到困惑的一點是,目前應用於區塊鏈技術的Web3 依然是一盤散沙,少了很多我們期待在網絡中看到的功能。

我希望在未來,Web3 能有一個更為寬泛的定義,從而被更多的人所認可,並將全部類型的自我認證協議都納入其中,而所有的區塊鏈都將只是Web3 的一個分支。但是,與其關注這些術語,不如更多的去關注那些在互聯網發展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屬性和特徵。與此同時,我也希望未來的網絡能把用戶放在首位,讓人們能自己掌握內容創作的決定權,無需再受限於任何中心化的服務。如果你同意我的看法,但出於某些原因不想使用「Web3」這一術語的話,那我們也可以將其稱為「自我認證的網絡協議」,簡稱SCWP,該名稱可以更為具體地概括這些新興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