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內容脈絡,用技術挖掘開啟經濟紀元

從1970年代“朋克”成為一種文化風格到半個世紀之後以“加密朋克”為代表的NFT藝術開創歷史先河,變革永遠始於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2021年9月5日,全球首家NFT實體畫廊“創世藝術畫廊”(Start Art Gallery)在香港K11 Musea正式開幕,同時還呈現了首次以教育為目的的多元化NFT藝術主題展。

NFT藝術落地場景

財富效應和頭部企業的帶動下,中國NFT市場正在快速發酵。一個從規模化“鏈藝術”到最終打造“元宇宙”平台的發展之路就清晰可見了:NFT藝術,落地到實體,才能更好地培育市場。

2021年6月23日零點,支付寶與敦煌美術所共同推出兩款NFT皮膚:敦煌飛天和九色鹿皮膚。全球限量發行16000張,售價為10支付寶積分加9.9元。每個用戶名僅能購買一張,購買並兌換成功後,可以進行換膚操作。僅過八個半小時,兩款NFT皮膚都已經售罄。一萬六千名用戶在購買後,將支付寶付款首頁改成了該皮膚。

該NFT是基於螞蟻鏈發行的,在螞蟻鏈平台上有著唯一對應的虛擬憑證。用戶只要搜索“螞蟻鏈粉絲粒”的小程序,就可以通過平台,購買由螞蟻技術支持的NFT藝術藏品。目前平台中只有兩種產品,一種是敦煌·支付寶皮膚,另一種是數字藝術品拍賣。可以看到,該平台還屬於上線早期狀態,產品種類較少,但使用支付寶的用戶群體如此龐大,也許會讓“ 螞蟻鏈粉絲粒”成為一個全新的NFT交易平台。

由於NFT需要底層公鏈,因此我們需要等待國內出現一條發展較好的底層公鏈,比如目前阿里巴巴的螞蟻鏈、騰訊的至信鏈以及國家搭建的人民鏈、DCEP都有繼續發展的希望。以DCEP來說,DCEP是可編程的,將DCEP和NFT的交易進行合約化,從而實現NFT的商業化,因此NFT商業化落地首先需要等到國內公鏈的出現。未來最有可能商業化落地的場景或許是NFT遊戲和數字收藏品這兩大領域,比較易於向大眾推廣。當然,這需要手中持有IP的商業主體以及IP創作者去主動幫助NFT的落地。

NFT作為非同質化通證,是一種由區塊鏈技術支持的,數字產品的鏈上權利憑證,每一個NFT在區塊鏈上的專屬碼都是唯一的,不能篡改,不能分割,更不能互相替代。它與比特幣等同質化代幣不同,不具有支付功能等貨幣屬性,而是作為權利載體。如今幾乎任何事物都可以NFT概念化,藝術作品、優惠券、房產證,甚至門票、護照。

將實物NFT概念化,使人們可以更好地流轉他們。例如在藝術品領域,可以將對書畫、雕塑等藝術資產的所有權,以NTF的形式保存在區塊鏈上,將實體寄存於博物館等保存良好的機構。這樣,就算不接觸實物,人們也可以通過NFT進行確權、交易、認證、流轉等操作。甚至直接通過NFT進行證券化。

IP投資證券化

加密貨幣的管控,讓中國的NFT領域在合規的邊緣試探。早在2017年,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門就發佈公告,禁止以加密貨幣為中心的籌款流程。但值得注意的是,被明令禁止的是“通過發行代幣進行融資的行為”,其違法性主要體現在“缺乏實際應用場景”和“具有融資目的”。但NFT的性質、應用場景和虛擬代幣不一樣。

NFT的特點為非同質化,與非貨幣性,價值也並非體現在融資上,甚至很難進行貨幣性質的交易,因為每一個NFT都是獨一無二的。其應用場景主要體現在“對數字化上鍊產品的所有權確定”。各地知產證券化的進程在穩步推行,但知產證券化本身仍存在困境。在實際運作中,某知識產權能否成功證券化,主要看擔保公司等其他增信措施,而知識產權本身作用較小。業內人士認為,“如果沒有足夠的增信措施,專利權人再好,也很難進行知識產權的證券化”。

究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於信息的不對稱性。 IP作為一種無形資產,投資者難以認識其價值,也難以追踪到該IP在實際中的應用,因此只能依賴擔保公司的信譽。同時,IP價值具有不穩定性,其原始的侵權可能性、未來價值的減損可能性(專利的無效、應用前景的變化等)都會影響到IP的價值。 NFT應用除了將助力專利證券化,更能在文創領域大展身手,為其他種類的IP,例如音樂、文字、影視作品的證券化,開闢新戰場。

主要理由在於,著作權保護的是內容本身;對於著作權的運用,就是直接以此內容所展開的經濟活動。相對而言,專利權所保護的,並非專利說明書記載的內容,而是其定義的範圍;專利權的運用,也不直接利用該內容,而是間接性地、圍繞其定義的範圍而展開。探究NFT的特性,可以看到NFT的核心技術是:提供“數字內容表達”的“限量版”。由於NFT的技術特性,雖然也能用於增益專利制度,但並不如對著作權來得直接。換言之,著作權的應用正是針對“內容表達”本身,與NFT的技術特性合拍,因此NFT的發展,在改善著作權的價值不確定性上,更能夠發揮作用。

NFT構建了一個新型的法律關係,在區塊鏈上,因為NFT這種數字化權利憑證,人們更能信任知識產權本身的價值,而知識產權的流轉、使用、價值轉變也可以更清晰地被捕捉,進行全鏈條的知識產權保護與利用。

元宇宙——消除信息壁壘

近期讓NFT成功出圈的原因,除了潮流明星人士的推波助瀾外,元宇宙的快速破圈也有不小的功勞。元宇宙是一個可以映射現實世界、又獨立於現實世界的虛擬空間。然而,關於元宇宙的最令人興奮的不只是技術層面上的構建,更是改變彼此現有社交方式的巨大潛力。在這個虛擬世界中,現實世界的所有事物都被數字化複製,NFT的出現則是實現了元宇宙中虛擬物品的資產化,它能夠映射虛擬物品,將虛擬物品成為交易的實體,使虛擬用品資產化,還可以把任意的數據內容通過鏈接進行鏈上映射,使NFT成為數據內容的資產性實體,從而實現數據內容的價值流轉。

在如今的互聯網環境中,用戶最底層的精神與物理需求是不變的, 可參考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生產形式上,快速發展的元宇宙可能涉及更多元素的“composability” ,以及將不同知識產權結合在一起, NFT起到很大的作用。娛樂方面, 遊戲、社交、文娛可依托3D AR / VR 等交互提升遊戲的沉浸感,通過算法與算力提升渲染模式,並通過NFT / DAO 提升社區參與感與積極性。

現實世界中,自然資源和人的時間是兩個最基本的資源,各種其他活動都是基於這兩種資源使用方式的延伸。在元宇宙中,數字內容和人的時間是兩個最基本的資源。數字內容就像是物理世界內的土地和石油。區別在於數字內容是可以創造的,所以元宇宙內的擴張可以是無限的。人類接下來的發展方向:可以是在物理世界內擴張,探索宇宙。也可以是在數字世界內擴張,探索元宇宙。

在發生著的基本路徑是:虛擬世界提供基礎體驗,吸引到一批早期用戶和早期數字創造者,然後對於這部分用戶有興趣的商家開始加入到這個虛擬世界中,同時帶入一批自己的用戶。這樣用戶越多,商家越多,數字創造者越多。完成單個虛擬世界的早期用戶積累。與此同時基於同一個區塊鏈,提供不同體驗的虛擬世界不斷的出現,構成一個元宇宙。

作為投資策略參考的板塊分類法,在一個角度上,所謂元宇宙,也只是某種遊戲類型的代名詞,遊戲當然會是它發揮的主場地。而NFT 只是資產與生產材料的格式,一個遊戲可以是一個NFT,同樣,一個NFT 也可以是一個遊戲。虛擬世界部分:能夠提供更加豐富的體驗的,如游戲類的虛擬世界。數字創造者:創建虛擬世界底層數字內容的,如設計搭建各種建築的。用戶:區塊鏈用戶和遊戲用戶會比較容易接受虛擬世界和數字所有權。

NFT從鑄造到出售再到購買,整個流程都是公開透明的。但NFT元數據和媒體數據的存儲並不是完全公開透明的,NFT創作者會自行選擇存儲方式,但大部分存儲方式的安全性並無法清晰地評估。 NFT所依賴鏈上系統永遠不會癱瘓,只要是已發行的NFT,不存在無法出售和購買的可能性。而NFT鏈下存儲的數據會存在不可用的風險,目前除了MEFS等分散式雲存儲系統有完善的風險控制措施以外,中心化存儲和IPFS並未有可控措施。

簡單理解,用NFT投資人的話來說,如果元宇宙是另一個真實存在的平行世界,NFT就是鏈接現實與元宇宙最為重要的橋樑與載體,那麼對身處於現在“真實”世界的我們來說,NFT是否有價值,取決於你是否相信另一個世界。元宇宙內每個NFT用戶所看到的信息都是即時更新的,消除了傳統生產者-信用中介-購買者之間的信息壁壘,信息清晰,易於流通。

這也是視覺中國近期股價強勢的重要原因所在,作為國內最大的圖片版權公司,在元宇宙如此宏大的故事下,想像空間巨大,但同樣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國內對虛擬貨幣採取嚴厲監管措施,因此國內企業更多是從版權保護切入,強調無幣化NFT的探索,NFT炒作面臨的監管利劍,似乎一直懸在頭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