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好野的狗

出品丨奔跑財經

距離比特幣第三次減半已經過去四個月時間了。

減半行情下的期待和注視,隨著DeFi市場一波接一波的熱浪漸漸趨於平淡。儘管大多數比特幣大戶持有者仍舊保持著穩坐釣魚台的姿態,但比特幣進入以太坊網絡數量增長的現狀已經成為既定的事實。

根據Dune Analytics的數據統計,轉移到以太坊上的比特幣數量已經上漲到45%。比特幣持有者對於DeFi熱潮下的回報追求正在增多。

目前,老三EOS漸行漸遠,還被從主流幣中除名;波場孫哥搶占市場腳步越發激烈,太陽幣SUN加持下,誓要和以太坊一較高低;以太坊雖然還未迎來它的2.0時代,但DeFi下的菜園子復制工程還是吸引了大量資金進場。

反觀比特幣的聲音似乎小了很多。但即使如此,也應該不會有人質疑它頭名的地位吧?

書生奪命劍,唐家霸王槍。

冷兵器的時代比得不是誰的武器鋒利,而是誰能一擊致命,戳穿敵人的胸膛,能夠站著的人才是勝利者。

以太抵押熱,比特價錢高。

幣圈的發展準則似乎也是一樣的,比的並不是誰的故事動聽,而是誰能帶來數字上直觀的最大化,裝滿自己的錢包,跑得快的人才是勝利者。

“以太坊你嘛時候才是主流幣第一啊?”

“明天,就在明天!”

“哦,我看好你哦。今天比特幣又跌幾個點啊?”

“……”

價格下跌,關鍵支撐位的下降,比特幣在投資市場上風頭盡失。

相比近期那些高收益的DeFi項目,比特幣的未來前景變得讓人擔憂。或許有人還在心心念著過去比特幣曾到達的2萬美金高點,但畢竟大部分人的意識裡,隔壁的孩子才是更好的。人們都在以太坊淘金,何必執念於曾經的神話呢?

信仰就是說給相信的人聽的。故事說多了便不再是故事。

在最初,比特幣的暴富神話讓自己背負了鬱金香泡沫的名號。傳統金融行業對其敬而遠之,去中心化,在他們眼中則是代表著沒有信用擔保。一些背負比特幣信仰的“先行者”只能各顯神通。

而如今,華爾街投資的資深人士們更多將比特幣加入了自己的投資組合中,甚者有人超過50%都是由比特幣組成的。

稀缺資源的價值認定取決於它的作用。

四個月前那些高呼超級牛市到來的人可能已經奮不顧身的投入了以太坊的懷抱,但在很多地方,比特幣更多被用來對沖貨幣貶值。

尤其在非洲,比特幣交易量倍增。尼日利亞最大港市拉各斯的手機銷售商便通過比特幣向供應商付款,這讓他的業務不受當地貨幣貶值的影響,而是獲得了更多的利潤。

還記得那個挑戰21天比特幣生存挑戰的女孩嗎?

她只有一部手機、一個充電寶以及0.21枚比特幣,挑戰在北京、上海、深圳生存21天。沒有錢,無法和別人兌換法幣,只能靠食用麥當勞吃剩下的食物維持溫飽,第三天便因為過度飢餓被送往醫院。最終還是在區塊鏈愛好者的幫助下完成了一筆比特幣交易。

挑戰是失敗的。

在生存面前,信仰顯得何其單薄。

在2010年維基解密斷糧事件中,當時退隱的中本聰著急地跳了出來,他說了這樣的話:“你們帶來的熱度,可能會在這個階段毀了我們。”

我們至今都未曾知曉中本聰到底是誰,但即使面臨暴露自己身份也要出面發聲,因為熱度並不是當下階段所需要的。

“起初,神創造互聯網。

網上空虛混沌,界面黑暗。神的馬甲混跡於加密論壇之上。

神說,要有幣,就有了幣。

神看幣是好的,就把幣按交易的形式定義了。

神稱收到幣的交易為輸入,支出幣的交易為輸出,有輸出,有熟人,這是頭一日。 ”

比特幣的創世紀,拉開了區塊鏈技術的發展之路。但世間總會有狂熱的信徒,也需要狂熱的信徒。但更重要的是發展的車輪能夠跑多遠,終究是取決於它的構成材料。

紅薯?不行!

太陽?太誇張!

或許未來還會有馬鈴薯,西紅柿,但過熱的土壤不適合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