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C連環慘案

BSC 幣安智能鏈自上線以來,承接了大量因以太坊性能卡頓、手續費高昂導致的溢出用戶,一度成為繼以太坊之外最活躍、最受歡迎的公鏈之一。

由於用戶每次在幣安智能鏈上進行交易都需要BNB 作為交易手續費,據CoinMarketCap數據顯示,BNB 在5月10日市值達到了1000億美元,排名僅次於比特幣、以太坊之後,成為了全球市值第三的加密貨幣,贏得了全球矚目。

但在幣安智能鏈持續火爆之後,也逐漸成為了黑客的溫床,尤其在最近,幣安智能鏈不斷發生資金被盜或被套利的安全事件,BSC 在5 月份一共發生了12起安全事件,總共損失了超過2.7 億美元。

攻擊規模最大的是一直以來被稱為幣安親兒子的明星DeFi項目Venus,5月18日晚間,基於BSC 的DeFi 借貸平台Venus 代幣XVS 被巨鯨拉漲翻倍,之後以XVS 為抵押資產借走並轉移出去價值上億美元的BTC 和ETH,此後抵押資產XVS 價格大跌並面
臨清算,但由於XVS 市場流動性不足系統未能及時清算,導致Venus 出現超過1億美元的巨額虧空。

除了Venus 這個過億美元的巨大虧空項目,其餘超過千萬美元損失的項目也比比皆是。

5月20日,基於BSC 的DeFi 收益聚合器PancakeBunny 遭遇閃電貸攻擊,損失114631 枚BNB 和697245 枚BUNNY,後者被黑客大量鑄造並拋售,價格從240 美元閃崩,一度跌破2 美元,該攻擊總共造成損失約4200萬美元。

5月2日,基於BSC的合成資產協議Spartan Pools V1 被攻擊,由於流動性份額計算不當的漏洞,攻擊者從資金池中轉移了約3000 萬美元的資金。

5 月16 日,基於BSC的跨鏈DeFi 協議bEarn Fi其bVaults 的BUSD-Alpaca 策略遭遇閃電貸攻擊,池中近1086 萬枚BUSD 被耗盡,損失大約1086萬美金。

甚至還有更過分的黑客,對受害者進行更為狠毒的“殺人誅心”操作,在DeFi 100 項目當中,黑客盜走了3200 萬美金的鏈上資產,隨後在官方網站上發布文字: 「我們欺騙了你們,但你們做什麼都沒用了」。

背後真相

其實,自從2020 年下半年DeFi 開始火熱興起之後,以太坊鏈上的項目就已經經歷過大規模的閃電貸攻擊,黑客們利用預言機操縱價格、重入攻擊等等方式都曾給鏈上用戶都造成了巨大的資金損失。

但本次BSC 鏈上在一個月的時間內頻繁被盜、黑客高密度、高強度作案,的確是DeFi 發展史上的第一次,這不得不讓人引起重視。

那麼,BSC 幣安智能鏈這次到底是為何出現這種狀況呢?原因也許可以粗略歸結為如下幾點:

一、BSC生態建設粗放,缺乏自主創新氛圍,Fork項目居多

背靠幣安這座大山並作為以太坊的“二層網絡”,BSC 上的新項目雖然蓬勃發展,資金體量不斷飆升,但一些項目卻沒有“敬畏心”,在黑客面前成了“人傻錢多”的優質攻擊目標。

不少項目簡單Fork 以太坊生態協議的代碼,肆意的組合不同協議,在他人的代碼上進行微創新,或是本就沒有長期做項目的“初心”。

要知道,隨著DeFi 在協議的可組合性方面愈發豐富,如果沒有完全理解原協議背後的邏輯,進行隨意的組合或創新,過程中的排斥性就會出現,導致潛在的漏洞和風險,從而給予黑客可乘之機。

例如,PancakeBunny 遭到攻擊後,Fork 其代碼的AutoShark、Merlin 接連遭受同源攻擊。

而從攻擊手法來看,攻擊者並不需要太高的技術門檻,只要將同源漏洞在Fork PancakeBunny 的DeFi 協議上重複試驗就能撈上可觀的一筆。

二、BSC鏈上手續費低,攻擊成本更低

相比以太坊上高昂的Gas費,黑客在BSC鏈上進行攻擊的成本可能最多只需要幾百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近幾次在BSC 鏈上發生的閃電貸攻擊,攻擊者在獲利後,都通過Nerve 協議(Anyswap)的跨鏈橋將所獲資產快速轉移到以太坊上並將資產重新投到DeFi的流動性挖礦中。 DeFi 領域的技術創新也衍出新型洗錢方式,對於反洗錢提出了新的挑戰。

不過,跟閃電貸一樣,跨鏈橋本身也是一種金融創新,它並不是惡意的洗錢工具,它打破了各類加密資產的流通存在的壁壘,協助資產自由流動以及公鏈之間自由交互,進而使得DeFi 能夠向縱深發展。

三、部分無良項目方監守自盜

不得不承認在如此混亂的環境下,並不是所有的項目方都是為了做一個好項目而來,一些無良項目方其實在一開始就已經埋下了精心的騙局,吸引無辜的投資者們“上鉤”。
5月24日Pancake Bunny 仿盤AutoShark 捲走了70萬美元之後,相隔一天又出現了一個仿盤,名叫Merlinlab,一天被攻擊兩次,重操AutoShark 的舊業,捲走了680萬,這些騙局不斷寄生在幣安智能鏈上欺騙用戶。
至於在上文提到的“殺人誅心”的DeFi 100 項目,在推特上解釋稱官網首頁的狂妄言論也是由於黑客的攻擊,而後就沒有了下文,這一切到底是真的被盜還是項目方監守自盜,可能只有它們心裡最清楚。

警鐘長鳴

頻頻發生的黑客攻擊事件給BSC 生態亮起了警示燈,畢竟沒有玩家願意將自己的資金放在那些有漏洞的項目上,區塊鏈世界也是用腳投票。

根據The Block 數據顯示,因為黑客攻擊事件,BSC 已有部分鎖倉資金回流至以太坊,總鎖倉量回落至20 億美元。

面對最近這樣一系列困局,十分值得我們反思,到底如何做才能盡量避免出現這種安全問題。

對於項目開發團隊而言,需要提安全意識,不能只是簡單的複制其他協議的代碼,務必查邏輯,排除可能的漏洞,或尋求專業代碼審計團隊的幫助。

新合約上線之前除了要進全專業的智能合約安全審計,排查已知的各類漏洞外,還要注意排查與其他DeFi產品進組合時的業務邏輯漏洞,避免出現跨合約等邏輯兼容性漏洞。

另外,還需要引入一定的風控熔斷機制,比如第三方安全公司的威脅感知情報和數據態勢情報服務等,做到第一時間響應安全風險,及時排查封堵安全攻擊。

在攻擊事件發時,應聯動各方力量,搭建套完善的資產追踪機制,事後需做到查缺補漏,完善防禦系統。

而投資者本身,也需要學習最基本的DeFi常識,能夠對於市場上的新項目做出辨別,切莫在一問三不知的情況下一頭衝進新礦,殊不知你圖它的利息,它卻有可能圖你的本金。

正本清源

實際上,區塊鏈這一行業誕生至今也不過12年的時間,與市面上很多發展成熟的行業相比,還非常的早期,行業底層基礎設施仍然不夠完善,行業發展規則和標準不清晰,各界監管框架也十分模糊。

因此,不光是DeFi 協議的安全事件頻發,隨著各種應用落地,區塊鏈數字資產引發的安全問題總體呈上升趨勢,加密資產犯罪五花八門,盜幣、詐騙、洗錢等案件頻發,各種原因造成的“黑天鵝”事件也層出不窮

而這更加需要區塊鏈各界同仁一起重視這些問題,項目方自身首先應把握正確的發展方向,不搞短視、撈快錢、詐騙等損害區塊鏈行業發展的事,向外界樹立區塊鏈行業的正面形象,努力將區塊鏈行業早日推上正軌;廣大投資者和用戶則應該不斷學習提升自身對於行業的認知,積極探索實踐,不僅有能力做到辨別騙局、保護好個人資產安全,更能通過個人的學習和實踐通過這一行業,抓住未來數字經濟時代的新機遇,獲得成功。

總之,無論在這個行業中發生瞭如何聳人聽聞的故事,區塊鏈的機遇仍然還在,風險與機遇永遠並存,當你還在害怕市場反複收割、DeFi項目安全事故頻發,猶猶豫豫的時候,已經一批人已經悄然走向了新時代的光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