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 Coindesk,編譯| PANews

近期,比特幣上演吸血行情,市值佔比從1個月前的38%上升至如今的44%。同時,blockchaincenter的數據顯示,近一個月比特幣的收益表現在市值排名前50的加密貨幣中排名第五,漲幅達27.4%,而近一半加密貨幣的收益表現均呈負值。此外,AssetDash數據顯示,比特幣以1.06萬億美元的總市值升至全球市值資產第6位,超過Facebook。

比特幣漲幅領跑各類資產之際,其實上週三有人在短短幾分鐘內購買了價值16億美元的比特幣,著實令人震驚,難道這次巨額交易只是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巧合”?

通常來說,大額交易會被視為一種“看漲信號”,但當我們放大這件事並從更宏觀的角度去審視整體情況時,可能會發現這次事件有所不同,其背景也許已經涉及到更龐大的資本市場,而不是相對較小的加密貨幣行業。事實上,與其深挖“為什麼要花巨資購買比特幣”、以及“究竟是誰花巨資購買比特幣”,我們不妨來分析下“交易發生的時間”、“交易發生的地點”、已經“交易發生的方式”這些看似不太重要的信息,或許可以從中找到答案。

16億美元的比特幣交易

上週三,有人(或許有一群人)在一家中心化交易平台下單購買了價值16億美元的比特幣,也許對於市值突破1萬美元的比特幣來說,這筆交易的規模並不算大,但如果換個角度來看,你就知道這筆交易的分量,因為這筆16億美元的比特幣交易占到了過去兩個月比特幣現貨市場日均交易量的4.5%。

在世界標準時間10月6日13:11到13:16這短短五分鐘之間,大量BTC進入到一家(或三家)交易平台,顯而易見,如此大規模的流入給相關交易平台帶來了巨大負擔,當然也促成比特幣價格短時暴漲了5%,攀升至55,500美元。

如果你的目標是規避被稱為滑點的“流氓風險”,那麼肯定需要盡可能地以最好的價格買入,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具有長遠眼光的買家肯定會更加謹慎。遭遇“滑點”風險是一種什麼感覺呢?就好像你走進一個酒吧,酒保把你的酒杯倒滿,然後你端著酒杯走到桌邊,就在此時酒吧播放了一首George Thorogood的勁爆歌曲,受到驚嚇的你手一抖,盛滿美酒的杯子摔碎在地板上。相比於最先進行交易買入價和交易賣出價之間的中間價,交易執行價格往往存在一定差異。對於大額買入交易而言,每一次報價都會將最終的交易價格(以及平均交易執行價格)推得越來越高,倘若一筆一筆去執行買入交易,那麼就需要給新賣家一點時間來下訂單,然後這些訂單需要一筆一筆地做,但每筆交易的實際執行價格可能會比一次性交易的價格要低。

下面,讓我們看一個公司如何處理大額BTC交易的例子,這家公司就是MicroStrategy:去年,MicroStrategy宣布花費4.5億美元資金購買比特幣,但他們並不是在五分鐘內通過一筆交易購買的。事實上,MicroStrategy用了五個月時間在Coinbase購買比特幣,每次都購買“一小筆”,雖然在購買過程中比特幣價格依然持續上漲,但如果MicroStrategy“一次性”購買4.5億美元比特幣的話,很可能會導致價格出現短時猛烈飆升,而且也避免讓Michael Saylor(MicroStrategy CEO)遭遇所謂的滑點風險。

毫無疑問,為比特幣投入相當於16億美元,上週三發生的事情極其不符合“常規操作”,現在唯一能夠確定的是:這位“大買家”非常急於完成交易。

這筆巨額比特幣交易是在哪裡進行的?

如果分析這筆16億美元的比特幣交易發生在哪個平台,或許能從中窺見買家動機。

隨著交易的進行,相比於其他交易平台,Coinbase上的比特幣價格大幅上漲,這一現象導致一些人猜測Coinbase就是這筆巨額交易發生的平台。然而,隨著對數據的更多挖掘,人們似乎發現這筆交易來自於亞洲。

據數據提供商CryptoQuant 首席執行官Ki Young Ju 透露,有三個交易平台出現了大額永續期貨合約交易,分別是:Binance、Huobi Global和ByBit,雖然這三家交易平台目前在亞洲市場影響力已經有所降低,但均與亞洲市場具有一定程度的聯繫。上週四,Ki Young Ju在推特上寫道:

“昨天,巨鯨在Binance、Huobi Global和ByBit永續期貨市場買入了比特幣,基差比率表示這是由期貨驅動的,隨著當時未平倉合約的飆升,他們放棄了多頭頭寸,這些傢伙應該知道一些事情。”

Ki Young Ju表示,有人進行大額永續期貨合約交易,很可能是因為有傳聞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將要批准基於期貨的比特幣交易所交易基金(BTC ETF)。九月底,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Gary Gensler 重申支持比特幣期貨ETF 基金,他曾在今年八月表示該機構更有可能批准比特幣期貨ETF 基金而不是現貨ETF 基金,因為期貨ETF 基金將投資於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提供監管的比特幣期貨產品,而比特幣現貨則不受監管。

Ki Young Ju認為,這筆大額BTC交易應該不會發生在Coinbase交易平台,他在推特上發文表示:

“在我看來,如果這筆大額比特幣交易來自美國巨鯨,那麼他們很可能會選擇不在美國本土的交易平台,否則很容易被監管機構認定為內幕交易。另外,儘管Coinbase的現貨交易量最近不斷增加,但與今年年初相比其實也沒有那麼高。”

從Ki Young Ju的分析來看,“滑點”問題似乎也無法適用於這筆大額交易,因為就在該交易觸發前一周,國內啟動了嚴厲的監管行動,雖然有時加密貨幣市場充斥著許多看似“非理性的繁榮”,但此時“All-in” 比特幣似乎是不謹慎也不理智的,至少對於大多數市場參與者而言,在這個時間點大舉購買比特幣是一個錯誤,更不要說花費十幾億美元了。

因此,雖然Binance、Huobi Global和ByBit三個永續期貨交易平台起源於中國(現在已經不再國內提供服務),但在這三個平台上發起大規模流動性的比特幣交易看似並不現實。

為什麼發生在這個時候?是巧合嗎?

坦率地說,在過去的一周時間裡,國內資本市場並不盡如人意,如果說這筆巨額交易與國內客戶有聯繫,似乎是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巧合。

就在這筆巨額比特幣交易發生前兩天,10月4日晚間,國內房地產開發商花樣年控股在港交所公告稱,本金總額為5億美元2021年到期的7.375%優先票據剩餘未償還本金約為2.0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億元),根據規管2021年票據的契約,上述票據的所有未償還本金均於2021年10月4日到期。花樣年控股並未在該日付款,結果導致該公司被評級機構惠譽下調。這種情況不僅限於一家公司,比如標準普爾也下調了另一家開發商新力地產(Sinic)的評級。當然,相比於因槓桿過高而在違約風險中搖搖欲墜的的房地產巨頭恆大,這兩家地產公司似乎相形見絀。

另一家大型房地產開發商華夏控股股價重挫超過40%,市場有傳言稱該公司將進行私有化,而華夏地產是恆大的主要投資者之一。

但是等等,還有更多信息“可挖”!

雖然許多媒體報導這次交易的比特幣價值高達16 億美元,但並不是真的為購買比特幣支付了16 億美元。

首先,如果Ki Young Ju分析是正確的,那麼這筆交易很可能是在永續期貨市場、而不是現貨市場中完成的,這意味著“實物”比特幣也許並沒有流向最初的買家。當然,即便如此,如此大規模的交易肯定也會對現貨市場產生影響,因為兩者是同步移動的。

此外,這筆交易所使用的法定貨幣很可能不是美元,似乎主要使用的是由Tether 發行的穩定幣USDT,該穩定幣是許多人在Binance 或Huobi Global 等交易平台進行交易的入口。 Ki Young Ju 解釋說:

“大部分交易量來自BTC/USDT,這意味著買家已經擁有不少USDT 代幣。”

根據數據網站CryptoCompare.com 上的交易量顯示,在這筆巨額比特幣交易發生時,BTC/USDT 交易對的交易規模大約是BTC/USD 的兩倍。

也就是說,持有大量USDT 的人——即使是可能涉及槓桿進行實際交易的一小部分人——將他們的USDT 穩定幣兌換成了比特幣。

另一個奇怪的巧合?

這裡還一些“有趣”的事情:上週四,彭博商業周刊發布封面故事《Tether's $69 Billion Mystery》(690 億美元的Tether加密之謎),作者Zeke Faux指出Tether 已將其部分儲備金投資於中國商業票據。根據彭博商業周刊獲得的一份文件,其中顯示Tether Holdings Ltd. 儲備金的詳細賬目,包括向一些大型中國公司提供數十億美元的短期貸款——這其實是貨幣市場基金應該避免的,而且這件事發生在中國最大房地產開發商之一恆大集團出現問題之前。不過,Tether 否認持有任何恆大債務,但其律師Stuart Hoegner拒絕透露Tether 是否持有其他中國商業票據,該律師僅表示Tether 絕大多數商業票據都獲得了信用評級公司的高評級。

雖然Tether 儲備金賬目內容沒有公開披露,但如果那位神秘的大額比特幣買家看到與彭博商業周刊相同的文件,或其他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Tether 確實暴露於中國信貸市場,那麼他們應該會有強烈動機“拋售” USDT,甚至一舉交易了16 億美元。

最後要再次聲明,上述文字只是猜測,除非真的知道是誰做的這筆巨額比特幣交易,否則我們可能永遠不會知道交易者的動機,也不知道這麼做是否是正確的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