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行業往往遵循這樣的規律——從上升到下跌,再由下跌到上升,循環反复直到達到頂峰階段,這樣的循環總會經歷起碼三次或以上。

據研究發現,事物的興起總會經歷被低估、價值發現、泡沫這三個過程。當年的互聯網就經歷過這三個過程,如今的區塊鏈就宛如當年的互聯網,正處泡沫之中。

在80年代初期,人們從未想過會如此依賴計算機和互聯網,到了現今這樣的地步。當時,大部分媒體認為那不過是玩具而已,對其嗤之以鼻。無獨有偶,微軟的在90年代被大多數人看空,稱其股票已到瓶頸。然而媒體的臉總是特別容易疼,現在微軟的股票已較之前增長了100倍。

不置可否,比特幣可謂是孕育了整個區塊鏈行業。談起區塊鏈,三言兩語中總離不開比特幣,到今年比特幣已經走過了11個年頭,從暗網到黑客再到監管,乃至後續鬧得沸沸揚揚的分叉。

每次比特幣的漲漲跌跌,總牽扯著幣圈所有投資者的心,尤其是那令人觸目驚心的下跌數字。技術發展總是緩慢,而暴富的神話卻在不斷地勾引著眾多投資者的心。這樣的市場環境之下,區塊鏈湧現了這樣兩種不同形式的項目——

這一類項目的出名,往往伴隨著短時間內的不斷拉升價格

項目方會描繪出一個粗看非常宏偉,細看實則漏洞百出的落地場景。洋洋灑灑的白皮書,絲毫不談項目實現或寥寥數句而已,而對於價格、推廣和資金分配通常大書特書。站在區塊鏈的“西北風口”,成天將去中心化掛在嘴邊或官網上最顯目的地方。當投資者想要投資的時候,常用的手段就是將他們圈入群之中,每日以喊單的方式將其進行“灌溉”。待到韭菜爛漫之時,項目方人走群退,或者是留下個機器人應對。此時,維權群如雨後春筍般一個又一個地冒出來,但就算是如此,大多數投資者依然樂此不疲的為此奉獻,以期有朝一日能獲得高額回報。

相反於上述項目,還有一類項目則是在熊市或許表現的平平無奇

這些項目或許偶有刷屏之處,團隊不斷努力做事,GitHub代碼每日都在更新,但幣價卻日常漲幅不大,甚至處於橫盤。儘管社區內也有一些投資者對於幣價頗有微詞,但總有一些死忠粉和項目團隊成員,在為這項技術而晝夜不分地努力。

這樣的項目,往往沒有高大上的去參加峰會,相比於跑馬圈地的方式去佈道、去路演、去發快訊,他們更熱衷於將有限的資金、資源和精力都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那麼,目前對於區塊鏈來講,最重要的或許就是應用的大範圍落地。如何實現這一目的?唯有通過技術的研究和發展,才能讓區塊鏈能夠真正的走進生活,才不再只是建在空中的閣樓,儘管美麗卻又搖搖欲墜,最終崩塌消失殆盡。

其實,我們可以通過觀察發現,這兩種形態的區塊鏈項目,在熊市裡的表現有著天壤之別。在這樣熊市的行情之下,部分項目方投機鑽營的手法堪稱是光怪陸離,而資金盤、模式幣卻極其受到投資者的追捧。坦率來說,我認為這都只是當下幣圈瓶頸期的產物罷了,當市場資金無事可做,為垃圾項目的喊單拉盤也許是唯一可以做的事。

在我看來,投資中亙古不變的真理就是:“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而當價值產生,價格將不再成為衡量標準。當然,我不否認牛市能夠帶來財富的可能性更大。從比特幣或區塊鏈的歷史價格長河中,最好的投資機會往往誕生於熊市,畢竟買菜大媽都知道的一個道理:買菜要在便宜的時候買。熊市是孕育巨人的好時機,比如2017年最火爆的莫過於以太坊、大零幣、小蟻等項目,都是在2015年這個熊市中誕生而來。

歷史的車輪總是往前,不留情面卻又無比公平。當年最火的項目似乎不復當年的輝煌,如以太坊正在深陷擁堵問題;比特幣一直採用的PoW共識機制,由於去中心化以及耗能問題也備受質疑;大零幣的零知識證明,究竟能否實現仍舊有待商榷。

幸運的是,這個世界上總有一撥人,並不滿足於現狀,並不局限於當下。從Mimblewimble協議的大熱,再到跨鏈技術的大範圍宣貫,以及後來以“人人皆可挖礦”的PoC共識機制的出現。我們不難看出,隨著區塊鏈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隨著技術的不斷更新迭代,區塊鏈不僅僅只有比特幣而已,更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為區塊鏈發展所作出貢獻的項目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