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太和研究員Calvin

“In 1807, after the defeat of the Danish Navy in Copenhagen, 90,000 oak trees were planted in order to rebuild the Navy and make up for the losses.

In 2007, the Danish Nature Agency, the successor to the Royal Forestry Commissioner of Denmark, informed the Danish Ministry of Defense that 90,000 oak trees were ready for the rebuilding of the Navy.

The world is always changing faster than we expect.”

1807年,丹麥海軍在哥本哈根戰敗之後,為了重建海軍,補充損失,種了9萬顆橡樹。

2007年,皇家林業局的繼任部門丹麥自然局通知丹麥國防部,為了重建海軍種的9萬顆橡樹已經準備就緒。

世界的變化總比我們預計的要快速。

上一輪Defi summer的時候,隨著流動性挖礦的投機熱潮,Defi十分火熱,在高峰期甚至有人提出“Defi協議如何承受數百萬的用戶湧入?”

事後看來,這個問題想的過於簡單和幼稚。根本的原因在於,金融始終屬於底層設施,世界上真正關心和參與的屬於少數,也許只有幾萬人。

上一輪Defi summer 已經驗證了這個問題,大部分參與者都是“加密土著”,雖然有大量資金湧入,但是主要都來自於基金和巨頭,不是普遍的C端用戶

總的來說,Defi屬於基礎設施,即使考慮到投機因素,對其感興趣的人也絕不可能是大多數,這代表著,以Defi為生態核心去擴大區塊鏈邊界,總有一天會到達極限。

DeFi還是有門檻的,未來並不會直接面向用戶的,因為我們從2018年開始就鏈上活動依然完全依賴於“發燒友”。但普通用戶在未來更有可能通過移動錢包作為基礎設施與DeFi 進行交互,而不是直接交互。

Defi會繼續發光發熱,但是會處作為一個基礎建設,作為這棵大樹的“根”,未來真正抽枝發芽的還得靠應用,靠社交和娛樂,擴大Web3 玩家,征服世界。

這種猜想的假設下,DID作為社交和娛樂的必備組件,也必將成為大規模應用的一個中間件,有點像上階段Chainlink之於Defi.

本文只說兩件事,目前DID發展的現狀和未來發展的猜想。

1、目前DID現狀(原始短ID)

宏觀的DID的概念很廣:包括所有鏈上行的集合所形成的顯式標籤,未來甚至包含鏈下身份驗證上鍊,形成鏈上身份的等。

1.1

目前我們將長的公鑰縮小為一個人類可讀的地址名稱,也是DID最表層的東西,但卻承載著DID入口的東西;門檻很低但是生態卡位很重要:

ETH生態有ENS,註冊量200萬左右;

Solana生態有Bonfida,註冊量20萬左右;

Avalanche有Avvy Domains ,註冊量1萬左右;

Polkadot 有Polkadot Name System(PNS),註冊量1萬5千左右;

ICP有ICNS和IC Naming;

BSC有SPACE ID;

FLOW有flowns:

Cosmos有EVNS,cosmos系公鏈可能都會用這個域名系統。

跨鏈DID域名項目還有:

.bit,除了ETH以外,支持polygon、TRON、BSC等;

Unipass,項目更新很明顯很老,還在要支持Terra的路上。

這類項目同質化很嚴重,本質上是做了短域名和公鑰之間的賬本體系,沒什麼技術含量但是生態卡位很重要。

1.2 SpruceID

輔助域名的擴充,比如幫web3 用戶直接用鏈上身份登陸web2 網站的SpruceID,這個項目是a16z領投,當時ENS聯合ETH基金會做了一個招標說統一用ENS地址登陸web2 的網站,定了一個協議標準,就是Spruce中標,和ENS關係很好,一起起草ETH DID協議。

1.3 Ceramic

DID還有一個關鍵組件叫做數據層。

我們之前講過web3, 最重要的一個特質之一就是協議層不擁有數據,數據都在用戶這裡匯集和融合,DID甚至可以說是各個協議層之間的信息橋樑

從BTC資產自己所有之後所帶來的Defi可組合性,來理解「當數據自擁有之後所帶來的數據可組合性」。

Defi 相對於傳統金融,無需許可且沒有准入門檻,資產可以在多個平台之間同時流轉,平台並不觸碰用戶資產,用戶資產可在不同平台之間流轉, 比如存款憑證可以拿去再質押。

形成了胖的資產層,薄的平台層,平台層之間就可以相互組合網絡效應。

那麼DID在這裡形成的網絡效應的粘合劑需要有一個承載的地方就是Ceramic, 在Ceramic 將各個應用過來的數據進行標準化。

所以Ceramic可以說是一個專為DID而生的數據協議。

目前已經有很多DID 以及Web3 社交平台項目在Ceramic 上開發,如CyberConnect,Web3.0 Twitter 的Orbis,即時通訊平台The Convo Space 等。

Ti Capital Insights|DID——Web3進入下一階段的中間件

1.4 標籤式DID

Project Galaxy(現在改名叫GALXE)想做的事是將用戶在鏈上的信息做一個信息錨點,例如AAVE借款超過一定額度就發放一個“徽章”,或者說打上標籤;Uni交易達到一定的交易額就發放一個“徽章”,打上標籤。

這樣走的好處就是,這個人被標籤覆蓋,很容易刻畫形象,這樣其他應用會給用戶一個粗線條,空投至少比現在準。

1.5

我們能看到不同的基礎設施都從各個方向上去解決用戶身份畫像的問題,在GRT為代表的數據全爬取(粗),然後讓策展人製作數據集,然後給應用用,但是每個人都數據都交由策展人展現顯然不現實。

Ceramic為代表的將各個應用的數據做分類和模塊化,有程序自動化(因為數據模式統一了)的做用戶數據畫像,方便不同應用之間調取。

Galxe 為代表應用則是用NFT 給用戶打標籤, 畫一個粗線條,讓用戶可以被簡單的分類和粗糙的篩選。

2、DID未來發展暢想——發展歷程

2.1

筆者通過查看各個DID項目或是自稱DID賽道項目的情況來看,DID目前還處在探索階段,還處在發展的早期,甚至web3形態下DID是表層入口還是底層基建,各家從構建邏輯上都各有不同。

但有一點在研究中已經變得越發清晰,DID極有可能作為Web3 的入口組件,參考互聯網發展的歷史,是一個泡沫發生再擠破再存留的遊戲,每一次週期之後還能倖存下來的,必定是最後的倖存者,市場自然會讓流量集中化。

就像Web2 時代的搜索引擎,DID將成為Web3 入口級別的應用。

Ti Capital Insights|DID——Web3進入下一階段的中間件

未來每個人將有一個DID,可以通行整個Web3 , 甚至隨著DID的發展會出現區域化DID,例如針對遊戲有遊戲DID,針對社交有社交DID。

未來DID賽道則會出現一個比現在錢包強大的多的應用來管理自己的鏈上身份,鏈上活動,甚至鏈上資產。

該應用會與鏈上的所有基礎設施都會產生聯結,甚至成為web2 到Web3 的橋樑,有點像Chainlink 之於Defi 。

2.2

我們先看看Chainlink,他做的事情僅僅是一個預言機,但是卻基於基礎服務不斷的延伸,觸及目前區塊鏈應用的多個板塊。

截至到目前,Chainlink共為1213個項目提供服務,其中包括578個DeFi項目、143個遊戲項目和91個公鏈項目。

Ti Capital Insights|DID——Web3進入下一階段的中間件

Chainlink最初提供的服務也僅僅是幫助鏈上無法獲取的數據,雖然智能合約允許在沒有第三方的情況下進行可信交易,實現交易的可追踪且不可逆轉,但是無法與區塊鏈外的數據發生直接聯繫(如外部數據的獲取與調用等),因此需要一個外部的圖靈機將數據寫入區塊鍊或分佈式賬本中。

它在其中扮演著數據來源API 接口之間橋樑的角色,從而實現區塊鏈接口與外部數據API 接口形成對接,而這個圖靈機就是預言機(Oracle)。

隨著這個區塊鏈應用的擴大的繁榮,Chainlink由最初的預言機服務,發展出多個服務,例如為遊戲和NFT應用生成隨機數;為NFT地板價提供報價;鏈下計算、公允排序,甚至還有跨鏈服務。

由於有大量智能合約用例都需要接入預言機,因此將Chainlink部署至新的區塊鏈環境將為鏈上開發者提供開發應用所需的關鍵基礎設施。

2021年區塊鏈還經歷了ETH的溢出效應,多個公鏈開始發展自己的生態,這時候就需要一個基礎設施可以提供鏈上安全數據源,從而吸引已經成熟的Defi協議,例如Aave\xDollar等在上面部署,Chainlink就借助自己預言機龍頭的地位在這一時期更是受盡追捧,對於預言機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讓Chainlink的「馬太效應」不斷擴大。

Chainlink接入了眾多頂尖的L1區塊鍊和L2擴容方案,其中包括Arbitrum、Avalanche、BNB Chain、Ethereum、Fantom、Harmony、Heco、Moonriver、Optimism、Polygon、Starkware以及xDai。

2.3

與數據密切相關的DID是否會復刻Chainlink的老路呢?看起來兩者很相似,都是簡單但是基礎的鏈上數據服務,對於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很高,流量傾向於聚集在頭部。

DID雖然也是一種數據服務,但是它所解決路徑和Chainlink完全不同,目前區塊鏈的鏈上數據,基於區塊鏈不可篡改的屬性,鏈上數據是“無需憑證”的信任,比如,要證明錢包地址A確實向錢包地址B轉過錢,只需查對應的鏈上信息即可,不需要某某應用或者機構開具證明。

但是這種無憑證的信任數據,對於身份信息來講是有局限性的,身份信息的建立依賴發放身份的機構,例如“學歷文聘”的信任依賴頒發學歷證書的機構。

DID基於對用戶身份信息的管理和傳遞,是用戶處理自己鏈上活動的必備組件,可以租略的分為DID用戶信息匯集和DID用戶身份分發。

Ti Capital Insights|DID——Web3進入下一階段的中間件

由於DID掌控了用戶進入各個板塊的鑰匙,所以極易形成生態樞紐的超級應用,AA技術及L2技術的普及意味著區塊鏈的進化方向已經由側重“基礎設施”,慢慢步入尋找“超級應用”。

因為之前技術限制所捆綁的“超級應用”很有可能在下個階段爆發,該應用內將繼承多個身份管理協議,以及Defi基礎協議等,用戶在這個應用內部就可以實現高頻的鏈上操作,交易token、交易NFT,發布訊息動態,展現關係圖譜和用戶畫像等等。

DID極有可能以“智能合約賬戶”這一形態成為web 3 的入口,當前我們把Metamask當作web3 入口在需求性上是完全不夠的,低門檻的大眾湧入之後,需要一個盡可能全面的“入口”,這類似於web2 時代的Google。

但是DID目前依然有很多問題急需解決,例如DID如果匯聚了一個人所有的信息,那數據隱私和安全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會不會出現大面積數據洩露和威脅;目前各個協議頒發的身份沒有統一性,鏈上行為也沒有統一性,很難做到規模化身份管理;當前鏈上的社交娛樂等應用投機性不斷減弱,人員流失,代表著DID不斷試錯的土壤消失。

DID雖然處在發展的早期,在Defi之後,區塊鏈應用出圈的需求強烈,社交娛樂成為一個突破口,DID正處在爆發的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