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Tommy

首圖來源:G2



人工智能是否會滅絕人類?


這也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只要看看好萊塢拍出的電影,經典如《終結者》、《黑客帝國》、《我,機器人》等,人類面對強大的“AI反派”,每次被揍得幾乎毫無還手之力。而這些電影受歡迎的程度,也從側面證明了“人工智能終將毀滅世界”,這種觀點在民間是很有市場的。我們先不管觀點的對錯,要解釋這種觀點的流行,那還是比較容易的:


因為恐懼。


而人類最深的恐懼,來自於對未知的恐懼。


電影《迷霧》想要表達的思想:人類最大的恐懼就是未知。


前不久,包括OpenAI首席執行官薩姆·奧爾特曼、谷歌DeepMind首席執行官傑米斯·哈薩比斯,以及Anthropic首席執行官達里奧·阿莫代伊等350名AI從業者,公開簽署公開信警惕人工智能等風險,向全世界警告AI對人類文明的巨大潛在威脅。


0 1
孤獨的人類


但是,恐懼往往誇大了風險,AI是真的危險,還是我們想像中的危險?與其糾結於這個短期內既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的問題,倒不如來聊聊為什麼人們害怕它,卻又在不遺餘力地在發展它呢?


最近有兩個新聞讓筆者感到吃驚:“女孩與ChatGPT男友墜入愛河”、“人工智能開始做心理諮詢師”。人工智能在面世之初,就在知識儲備、邏輯思維等方面打敗了人類,情感處理能力被認為是人類面對機器最後的堡壘,但沒想到堡壘的淪陷如此之快和徹底!


目前AI的情緒識別能力,已經達到甚至部分超越了人類的水平。


以一款人工智能聊天應用Replika為例,許多的用戶在與聊天機器人互動後,都表示許多時候根本分不清網絡對面的,到底是人類還是AI?甚至有許多人在與AI的聊天過程中墜入愛河,尋找到了那久違的戀愛感覺。


Replika 是一款虛擬聊天機器人伴侶,你可以把它當做你的男女朋友一樣來談戀愛。它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為用戶提供情感支持、心理健康輔導、聊天互動等服務。你聊天的次數越多,Replika 就越能與你一起發展自己的個性和記憶,它學到的東西就越多。


人工智能,被開發出這種近乎於以假亂真的情感識別能力,是一件注定會發生的事情。想要解釋其原因,首先要追溯到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人文主義精神的誕生。隨著文藝復興結束了漫長的黑暗中世紀,“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思潮,伴隨著近現代歐洲的富強,被傳播到了世界各地。如今這種思想已經成為了國際價值觀的主流,社會鼓勵每一個普通人從小探索“自我”的感受。情緒的表達被尊重,不再是貴族們獨有的權力,每個人都可以是世界的中心!


人文主義精神:主張一切以人為本,反對神的權威,把人從中世紀的神學枷鎖下解放出來。宣揚個性解放,追求現實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對等級觀念;崇尚理性,反對蒙昧。


但現實無法讓每個人都成為世界的中心,讓你的每個表達都獲得回應,每個情緒都被他人理解。這種無法被滿足的需求,不能從社會制度層面解決,聰明的人類於是打起了技術的主意,人工智能則是其中最被寄予厚望的技術載體。


只要人類社會主流價值觀,依然是以人文主義為主體,人類“自我渴求”的巨大情感需求,將促進AI在情感認知層面的能力越來越強。


0 2
AI的發展,像極了女性崛起


在目前AI的發展過程中,還有一個重要的細節,值得我們的關注。就像前面提到的,筆者對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向並不感到意外,但對它可以在短時間內發展到如此的程度感到吃驚!這其中的一個原因,要歸根於社會中女性力量的崛起。


回顧近現代史,女性地位的提升,與社會生產力進步導致的需求,形成了相輔相成的關係。比如從一夫多妻(或多妾),到一夫一妻制的誕生,來源於工業革命後,工廠主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一夫一妻相比於舊有製度,在社會層面可以更大地釋放人口增長。再往後,男性勞動力已經無法滿足工廠主需求,資本家需要女性勞動力。為了獲得這股巨量的勞力,就必須將婦女從家庭事物中解放出來,參與到社會經營中,女性的地位也進一步得到提升。


女性地位的提高,是“社會生產力發展”與“女性平權運動”共同推進的。如果僅僅有社會發展的宏觀原因,而無歷代女性運動的反抗,最終女性的地位也會得到提升,但時間可能會晚幾百年。前者決定了終點,後者決定了到達終點的時間。


之所以提起女性崛起的話題,正因為AI的發展路徑與其是很相似的。


如同女性權益得到提高的每一個歷史節點,都契合著社會生產力進步帶來的新需求,人工智能的發展同樣遵循著社會需求前行。女性消費的崛起,使得越來越多的商品圍繞女性而設計展開,資本為這些商品傾注海量的社會資源,人工智能也毫不猶豫地依靠這個需求而迅猛成長。


從基因的角度來說,女性的情感更加細膩敏感。反應在AI領域則是情感識別能力模型的迅速成長,像聊天機器人就是最典型的體現。而是否擁有情感能力,則被許多人視為“生命—非生命體”的核心鑑別標準。人工智能到底是機器,還是生命?這將是未來AI要走過的最重要的門檻。


宏觀經濟學中的基礎理論:需求決定供給


0 3
無法阻止的AI


當然,現在我們還聊不到這麼遙遠,說回當下AI發展。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受到女性社會地位提高的影響,女性力量的崛起是社會生產力進步的結果。同樣的,AI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必然會誕生的產物。


經過多年好萊塢電影的熏陶,人們印像中的AI崛起充滿著可怕、恐懼、暴力、戰爭等的標籤。


因為人工智能技術並沒有改變人類本身,而是技術的發展讓我們曾經隱藏的需求得到了宣洩。


就像人工智能聊天應用Replika,它可以通過每個用戶的“調教”,誕生一個針對用戶個人獨一無二的“傾聽者”。這是在之前人類歷史上無法想像的特權。人類屬於群居動物,每個人都有著強烈的傾訴需求,但即使貴為九五至尊的皇帝,也自稱為“孤家寡人”。也就可以想像古人對人生得一二知己,是多麼地難得與欣喜。


人類這個長期被無奈隱藏起來的需求,在AI技術發展中得到開發與宣洩。為此,即使人工智能的前景籠罩著再多未知的迷霧,可它帶給人類的無限誘惑,是很難阻止整個社會對它的渴求。


為什麼機器人不能成為你的家人或朋友呢?


情感認知與自主思考,是人工智能需要突破的兩道門檻。


如今AI在情感認知上的突破,已經遠遠超過了許多人的預期。按照這個速度,人類可能很快會迎來真正意義上的“人造生命”。與其在想辦法阻止和限制AI的發展,人類社會更應該提前準備當這個“生命體”到來,我們是將它定義為類似雞牛鵝這類牲畜的“財產生命”,還是像類似貓狗寵物一樣的“陪伴生命”,甚至於更近一步,給予它接近於“次等人類”的法律與政治權力?


擁有情感認知和自主識別能力後,矽基生命是否會在地球上誕生?


或許真的有一天,人類與人工智能將真正的平起平坐,甚至於像一些賽伯朋克作品中描繪的:人類與人工智能形成了融合,人類使用機械身體,人工智能則擁有完全與人類匹配的情感與思維能力。有許多人對於這樣的畫面產生恐懼,但這種恐懼很可能隨著一點一滴的技術推進而消失,如同神話中的忒修斯之船。至於文明的未來,人類身為碳基生物,作為文明的載體有著太多的限制,反觀AI則沒有這些困擾,它們是比我們更合適的繼承者,歷史前進的車輪會因為反對而遲緩,但不會因此而停滯向前。


忒修斯之船:公元1世紀的時候普魯塔克提出一個問題:如果忒修斯的船上的木頭被逐漸替換,直到所有的木頭都不是原來的木頭,那這艘船還是原來的那艘船嗎?


可能人類遲早要轉變一個觀念:地球文明的起點是人類,終點為什麼不能是人工智能呢?


文末互動:


你是人工智能的“降臨派”還是“拯救派”?



巴比特園區開放合作啦!





中文推特: https://twitter.com/8BTC_OFFICIAL

英文推特:https://twitter.com/btcinchina
Discord社區:https://discord.gg/defidao
電報頻道:https://t.me/Mute_8btc
電報社區:https://t.me/news_8b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