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9月20日,為期兩天的第九屆區塊鏈全球高峰會已圓滿落幕。萬向區塊鏈董事長肖風在活動現場以《Web3.0與香港特區虛擬資產政策宣言》為題發表閉幕致詞。下文依活動現場速記整理,略有不影響原意的刪改。

蕭風萬向高峰會結束演講:Web3將打造香港國際金融中心2.0版本

這段時間以來很多人對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虛擬資產宣言感興趣,我將從市場、從業者的角度,就香港特區政府所宣布的虛擬資產宣言,和大家分享下我的觀點,看看為什麼要發布這個宣言,其想要達到的目的是什麼。

為什麼特區政府會有一系列虛擬資產的政策宣言呢?要講清楚它的來龍去脈,就要從數位經濟開始講起。這一系列宣言的基礎在於香港想要建造一整套適配服務來支撐數位經濟在香港深耕、落地並發展。數位經濟有什麼特色呢?

第一,數位經濟不受地理空間的限制。

因為不受地理空間上的約束,所以香港有機會在數位經濟中發揮自己一國兩制、普通法和自由港的獨特優勢。有人說,「香港錯過了互聯網,千萬不要錯過區塊鏈。」其實香港不存在錯不錯過互聯網的階段,因為互聯網跟地理空間、司法區域、跟用戶所在地有關係。但Web3.0或區塊鏈跟地理的關係並不密切,所以香港不存在網路時期,但香港可以擁有Web3.0時期或區塊鏈時期。而且在這個時期裡,香港有獨特的優勢,也就是自由港的優勢。

什麼是自由港的優勢?就是資金可以自由進出。法幣的出入金既是大規模應用的障礙,也是大規模應用的必要前提。

另外一方面是普通法,在香港,Web3.0也好、區塊鏈也好、虛擬資產也好,可以很好地發揮制度上、機制上、法治上的優勢,同時規避地理空間上的限制。

第二,數位經濟不受實體規則約束。

例如在元宇宙裡搭建一個建築、搭建一座城市,不受力學規則的限制。你需要計算它的結構成重嗎?不需要。

第三,數位經濟不受商業組織的約束。

數位化科技讓個人擁有了巨大的能力,使得個人不再需要依附於某一個商業組織,就可以做許許多多的事,如你可以為自己工作,但你不需要依靠一個組織。

除了這個特徵外,數位經濟的價值法則也完全不一樣。數位經濟的價值法則是高固定成本,低邊際成本,甚至是零邊際成本。開發一個軟體需要很高的固定成本和龐大投入,例如要開發GPT4,Open AI花了十數十億甚至幾十億美元來開發,未來要升級到GPT5、GPT6,還需要幾十億或數百億美元的投入,這是一個高固定成本的事情。但是GPT4開發出來以後,1億用戶和10億用戶的邊際成本幾乎可以忽略。這是工業產品和工業經濟不具備的價值法則。

在這樣的價值規律下,一個數位化的產品和服務的價值最大化路徑就是開源、開放、免費、無需許可,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最大化推廣,讓別人用你的東西。在一個邊際成本為零的成本和服務上,服務1億人和服務10億人的成本不會增加。在這樣的情況下所有權顯得不那麼重要,而使用權,就是讓更多人用,則顯得更重要,所以數位經濟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一個使用權的經濟。

在一個使用權的經濟中,一個開源、開放、無需許可,甚至免費的產品和服務,怎麼捕捉到它的價值呢?使用權的價值捕捉工具就是Token。 Token在電腦語言裡就是使用許可,是令牌。登入一個系統的使用許可,在區塊鏈時代演變成標準化的使用權。以傳真機效應為例,我們假設由100萬台傳真機組成傳真機網絡,任何一個使用者想加入傳真機網絡,需要別人的許可嗎?基本上不需要,但首先需要買一台傳真機。如果你不買一台傳真機,就不可能加入傳真機網絡,購買了傳真機,就購買了加入傳真機網路的使用許可。就像需要先購買一個比特幣才能加入比特幣網路中,就需要有一個以太坊才能用得上以太坊網路。傳真機、比特幣和以太坊,在這裡都一樣,都是使用許可。是使用這個網絡,享受這個網絡的價值的時候,必須要有的令牌以及許可。傳真機和比特幣、以太坊的區別,無非一個是數位化,一個是有實體結構的。

傳真機網路並不屬於購買傳真機、連接到傳真機網路的人,這就像以太坊,持有ETH並不意味著擁有以太坊網路的權益,你只是有它的使用權或使用許可而已。所以使用權的傳真機效應,就催生了一種新的資本製度──利害關係人資本製度。所有人都是使用者,沒有人擁有網路。

同時,傳真機網路還有第三個特點,任何新增加的用戶對已經在使用傳真機網路的其他用戶,都會帶來價值和好處。因為越多人加入傳真機網絡,其他傳真機使用者就有了更多發送傳真的可能性,顯然價值是在成長的。這就是傳真機效應或使用權效應最大的妙處,越多人使用,對大家越好。如果是所有權架構,擁有這家公司的一股股票,這股票就是你的,別人不可能宣稱擁有它。使用權是可以無限授予的,並且授予越多,價值越大,但所有權不是這樣。

基於這三個特點,我們可以把過去十年區塊鏈的實踐,看成是一個基礎建設的階段。同時也可以看成是我們花了十年時間,建構了一套具有上述特徵的數位經濟的金融基礎設施。根據上面總結的數位經濟的三個特點,傳統金融基礎設施不能很好地服務它。前十年的實踐,就是為了搭建一套能夠很好服務數位原生、數位孿生的新金融基礎設施。

這個金融基礎設施首先是基於分散式網路的,就是Web3.0。同時在這個分散式網路上,建構了一套新的記帳方法,就是分散式帳本,就是區塊鏈。在這樣一個分散式帳本基礎上,我們建構了一套分散式金融,這就是DeFi。未來所有基於區塊鏈或Web3.0的大規模應用,都用得到這套金融基礎設施,因為傳統的金融基礎設施在這裡面無法服務這種新的經濟模式。

在新的金融基礎建設裡,有以下幾大建構要素。

第一,新的記帳方法。

新的記帳方法最主要的特點是它是一個公開、透明、全球化的公開帳本。在此之前,所有的記帳方式都是私人帳本,是自己替自己記帳。我的賬,別人不可能知道,也不能查閱。但是區塊鏈上的任何東西,都是全網公開透明的。基於公共帳本建構的東西是一個全球帳本體系。一旦登入全球帳本體系上,全世界的任何人都可以查到和看到,可以觸碰到,可以交易它。這是傳統金融市場不具備的特點,傳統金融市場的資產都登記在私人帳本上,如果不開放給你,你不可能查到,就不可能購買它,也不可能投資它、交易它。

第二,新的帳戶體系。

傳統金融是基於銀行帳戶體系建構出來的,所有的資金一定是存放在銀行帳戶體系裡。而網路平台出來以後,出現了比銀行帳戶體係要新一代的網路帳戶,例如支付寶錢包、微信支付錢包。這兩個錢包不是銀行設立的帳戶,也不是銀行管理的帳戶,而是由網路平台管理的帳戶,但裡面也有法幣。革命性的變化來自於區塊鏈,區塊鏈的數位錢包有各種各樣的呈現形式,但為了和上面對齊,我們把它叫做區塊鏈帳戶。區塊鏈帳戶完全脫離了傳統金融體系,更加脫離了銀行帳戶體係以及互聯網帳戶體系,區塊鏈帳戶體系裡跑的不再是法幣,而是USDT和USDC,未來也可以跑央行發的數位貨幣CBDC。但無論如何,如果這個貨幣不能被數位化,不能跑在智能合約上,它就無法相容到區塊鏈帳戶裡。

第三,新結算方式。

另外一個變化就是,這套新的金融基礎設施的結算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交易確認和清算結算是同步完成的。交易是點對點之間進行的,支付也是點對點之間進行的。這種新的結算方式,現在已經被傳統的銀行業,至少從美國、新加坡到中國香港接受了,最近傳統銀行發行的RWA,就是現實資產的Token化。為什麼要把真實世界的資產用Token的方式來發行呢?它有一個很好的優點——清結算效率大幅提升,交易費用和交易環節大幅減少。除此之外,這個金融體系裡跑的貨幣形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它可以是數位貨幣了。

我把數位貨幣分成三類。第一類是法定數位貨幣,即央行發行的CBDC,央行發的都是基礎貨幣,基礎貨幣需要經過市場機構的貨幣創造,製造出貨幣槓桿或貨幣乘數,才能夠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因此就出來了穩定幣,也就是機構發行的數位貨幣。在傳統金融市場上,銀行是最主要的貨幣創造、貨幣槓桿、貨幣乘數的建造者。機構發行的穩定幣叫M2,跟現實金融市場的M2是一樣的。是經過銀行等市場機構加槓桿所創造的貨幣,這不是央行發行的貨幣了,而是銀行創造的貨幣。

在香港,你拿一張紙鈔,上面有一個憑票即付,這是一個藉據,屬於M2。在新的金融基礎建設裡,也有一個原生的數位貨幣,就是比特幣。比特幣的形態仍在不斷演化當中,目前還沒有演化出一個完整的形態,功能也在不斷健全當中。

另外就是出現了新的資產類別,就是Token。我們把同質化的Token分為兩大類,一是功能類Token,一是證券型Token。這兩天的會議討論STO和RWA非常多。其實我的個人觀點,未來的數位資產裡面70%到80%是功能類別Token,而不是STO概念下的證券類Token。美國國會與區塊鏈、Web3.0、數位資產相關的立法有七、八個,大家的主張和觀點都不一樣,爭論很大。有參議院的法、眾議院的法,有民主黨為主的法、也有共和黨為主的法,觀點各有不同。但大家達成一致,打算透過立法把主要的監管權利交給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而不是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在這一點上,參議院、眾議院、民主黨、共和黨都沒有爭議。這意味著,它們至少在一點上達到了共識,即70%到80%的Token是虛擬商品,由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來監管。這也說明數位資產裡大部分東西還是功能類Token,如何設計好他們合規的邊界,就顯得非常重要。

這個新的金融基礎設施裡有一個新的通證工具就是NFT,也就是所謂的非同質化Token。 NFT是一個數位通證,它是用來證明所有數位化、虛擬化、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有身分的證明、資歷的證明、工作的證明等。接下來還有幾個問題要交代清楚:

首先是STO。

在香港的監理機關看來,STO分兩類。第一類是證券類Token或股權類Token,把一個公司的股權Tokenzation,不再是IPO,而是STO。第二類是RWA,RWA可能是發行的集合投資計劃,因為RWA有利息支付,有利息支付就是證券。這兩類在香港都屬於STO的範疇。

STO一定是在區塊鏈上發行,而且最好是在一個全球公共帳本上發行,因為這樣不管是證券類Token還是RWA,都變成了一個全球公共帳本上發行、登記、流通的資產,從而獲得全球流動性的支持,而不是某個區域的流動性支持。這時再回頭看金融市場的深度和廣度,就會發現已經不再是由某一個地區的金融市場的深度和廣度來支撐這些Token的流動性。

第二個是穩定幣。

我認為,穩定幣對任何市場都是非常重要的事。因為穩定幣不僅僅是交易所的交易工具,也是連接“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實體經濟和數位經濟”,以及“私人帳本和公共帳本”的橋樑。所謂的私人帳本,就是各家金融機構自己的帳本,所謂的公共帳本就是區塊鏈。所以穩定幣也是連結銀行帳戶和區塊鏈帳戶的橋樑,也就是穩定幣是把銀行帳戶裡的法幣變成數位貨幣的橋樑。同時也是連結「CeFi和Defi」、「法幣和數位貨幣」、「不可編程的貨幣和可程式貨幣」的橋樑。所以它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為過。任何地區,都有與自己的貨幣錨定的穩定幣,例如香港是基於港幣的穩定幣。如果沒有的話,這都是不可想像的事。

RWA是目前為止我們觀察到各國監理機關都力推的一個方向。把現實資產、銀行資產、有現金流的資產,透過Tokenzation的方式,讓它獲得全球流動性市場的支持。要獲得全球流動性支持,就必然是基於全球公共帳本的發行,不大可能在私有鍊或私人帳本上做這件事。

RWA 80%以上的市佔率不是中心化交易所的受眾,而是機構間、銀行間市場,是由傳統金融機構來發行,並且由機構間進行交易的Token化市場。這就好像全世界幾乎所有的股票交易所,都嘗試過要建立一個集中的標準化、中心化的債券市場,但從來沒有一家股票交易所成功過。因為RWA或類似的債券市場固定收益產品,不適合標準的集中交易,它就應該是點對點的交易,即使買賣同一個債券,交易對手的信用、付款條件、購買數量的大小,最後給出的報價是不同的。沒有辦法放在一個系統裡用機器來撮合交易,所以不大適合在交易所交易。

把這件事解釋清楚以後,我們就知道了香港特區政府所做出來的虛擬資產政策宣言的震盪性或科學性,也就是它為什麼要做這個事。香港國際虛擬資產中心的政策目標,不只是要建造一個炒買賣賣虛擬資產的交易市場,它的目標比這個遠大得多。他們希望透過Tokenzation來找到區塊鏈、Web3.0、虛擬資產服務實體經濟、支援科技創新的路徑,以及讓金融中心進一步升級。這就不能只有二級市場,也就是不能只有虛擬資產的交易所。

香港的國際虛擬資產中心,由​​四層結構建構起來,只有包含了這四層結構才是完整的金融體系。

第一層需要有一個活躍的二級市場,要有活躍的交易。在活躍的交易之上,需要有一個一級市場,能發行新的數位資產或虛擬資產,支持實體經濟和科技創新,從而建立一個新的更高級版本的金融市場。如果沒有這樣的市場,香港的虛擬資產宣言價值就會大打折扣。有了有效的交易市場和發行市場,國際虛擬資產中心的第三層結構就是集中的產業服務。因為服務發行、服務交易需要許多機構、從業人員的參與,因此就會形成新的虛擬資產產業。這個行業落在哪呢?第一是解決就業,第二是提供稅。但這個產業遠不止如此,因為有了前面三層架構,Web3.0的產業生態也會落地在這樣的城市。我們觀察到有很多Web3.0的創業項目到香港數碼港或香港科學園去尋求落地,因為那裡有生態的核心基礎——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區塊鏈或Web3.0的創業者可能是遊戲專家,但不一定是區塊鏈專家,所以在鏈上需要有第三方技術支持,需要設計一個很好的經濟模型來支撐業務邏輯,來支撐Web3.0邏輯,也需要專業知識和專業人才來支持它,一個現代產業就這樣形成了。這是它的四層結構。

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已經看到香港國際金融中心2.0版本呼之欲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1.0版本的核心支柱之一是香港的股票市場。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曾靠兩個中心支撐,一個是為國際貿易和國際航運融資,但這個支柱顯然在過去幾年因疫情等原因受到了一定衝擊。貿易下降以後,航運也會下降。貿易和航運下降導致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支撐之一逐漸乏力,即大量銀行為貿易融資、航運融資的服務數量就會下降,其重要性也隨之下降。

香港股票市場的基礎是股東資本主義,但我們在股東資本主義的製度基礎上,用公司製來固定所有股東的權益。因此,股東資本主義或股票市場是所有權市場,把所有權份額化、標準化變成股票,在股票交易所上市交易,這就是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1.0版本,這將永遠存在,公司製也會永遠存在。

但是新生出來的數位經濟帶來的變化是製度的基礎發生了變化,從Shareholder變成了Stakeholder,從股東資本主義變成了利害關係人資本主義。在利害關係人資本主義的製度之上,就不一定用公司製的方法來固定、確定所有人的權益。既然是利害關係人,就可以用非營利組織、開源組織的組織架構。非營利組織和開源組織裡,實際上是使用權的製度架構,把使用權份額化、標準化,即功能性Token。因此香港國際金融中心2.0版本建立起來的就是Tokenzation的虛擬資產市場。

所以,香港特區政府的虛擬資產的政策宣言,事關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關關香港服務內地功能上的升級更新,更加事關香港經濟轉型和城市升級的大事。它不只是金融市場的一件事情,也不只是建立了一個交易所,發了一個交易所的牌照,這只是其中的價值之一。五年後,我們甚至可能發現這並非最主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