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运营商年报出炉,以“算网一体”为抓手,剑指新质生产力。2023年,三家运营商营收、利润均录得同比增长的稳健业绩,充分显示了数字经济时代运营商中流砥柱的地位。同时,代表新质生产力的算网一体业务,成为了三大运营商收入增长的核心驱动力。细分来看,在算力布局上,三大运营商均交出优秀答卷,移动云、天翼云、联通云2023年收入分别达到833亿、972亿、510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66%、68%、42%;从算力规模看,移动、电信2023年分别建成智算(FP16)10.1、11.0 EFLOPS,分别计划2024年算力投入475亿元、180亿元,计划新建智算规模分别超过6.9、10 EFLOPS。可见,运营商正不断夯实自身基础,形成算网一体的独特优势。


Open Gateway加速5G-A时代算与网的耦合、联动,有助于运营商进一步摆脱陈旧的“流量管道”商业模式。在5G基础设施建设日渐完善的当下,电信网络与算力、应用之间的深度交融成为运营商面临的另一个考验。Open Gateway时代,运营商需要深度挖掘自身网络能力,并与云服务融合,对流量价值进行深度挖掘,最典型的落地案例如我们广泛使用的手机号码一键登录功能。我们认为,随着越来越多Open Gateway的API功能引入,运营商有望进一步承载、聚拢5G-A时代的核心价值。


5G-A助力低空经济腾飞,“通感一体”是低空经济重要核心。开年以来,“低空经济”概念颇受关注,深圳、上海等地纷纷加大扶持力度,着力打造“天空之城”,在这其中,除了无人机概念,我们应重点关注飞行物的通信与感知能力。通感一体,就是基于已有的5G蜂窝数据能力,叠加类似雷达的空间感知能力,对周边的飞行物进行探测跟踪。例如,杭州亚运场馆内一个通感基站的监测距离可以达到1.5千米,能探测感知最小0.01平方米的目标,对感知目标的位置误差可以控制在1米以内。聚焦技术细节来说,随着5G频谱从传统的Sub 6GHz向毫米波拓展,波长缩短让5G基站的感知能力不断提升,因此5.5G阶段,通感一体化被纳入了标准化议程。而5G毫米波技术将大规模使用MIMO天线,6GHz以下MIMO天线可能支持八个元件,而在毫米波频率下,MIMO元件的数量可能为128、256或更多,因此,在5G基站向5G-A升级的过程中,射频器件有望直接受益。


5G-A创新应用加快推进,B、C、G三端齐发展。B端,5G RedCap(一种将5G轻量化的技术)搭配无源物联在医疗、工业互联网、能源等领域开花结果;C端,5G-A 3CC(三载波聚合)技术已经开始试点,下行网速可达4Gbps,云游戏、裸眼3D、XR等依赖带宽的新兴应用有望加速落地;G端,5G-A依靠通感一体助力公安部门履行低空经济的安全管理职责。我们认为,随着5G-A功能的不断细化、技术的加速落地,生活在数字经济时代的我们,将进一步畅享科技发展的成果。


5G-A受益标的:中兴通讯、灿勤科技、武汉凡谷、海格通信。


算力——
光通信:
中际旭创、新易盛、天孚通信、太辰光、腾景科技、光库科技、光迅科技、德科立、联特科技、华工科技、源杰科技、剑桥科技、铭普光磁。

算力调优/调度/租赁:恒为科技、思特奇、中科金财、东方材料、博睿数据、中贝通信、中科曙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

算力设备:中兴通讯、紫光股份、锐捷网络、盛科通信、菲菱科思、工业富联、沪电股份、寒武纪。

液冷:英维克、申菱环境、高澜股份、佳力图。

边缘算力承载平台:美格智能、广和通、移远通信。

卫星通信:中国卫通、中国卫星、震有科技、华力创通、电科芯片、海格通信。


数据要素——
运营商:
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

数据可视化:浩瀚深度、恒为科技、中新赛克。

BOSS系统:亚信科技、天源迪科、东方国信。


风险提示:AI发展不及预期,算力需求不及预期,市场竞争风险。


一、投资策略:阶段性关注5G-A进展

本周建议关注:


算力——
光通信:
中际旭创、新易盛、天孚通信、太辰光、腾景科技、光库科技、光迅科技、德科立、联特科技、华工科技、源杰科技、剑桥科技、铭普光磁。

算力调优/调度/租赁:恒为科技、思特奇、中科金财、东方材料、博睿数据、中贝通信、中科曙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

算力设备:中兴通讯、紫光股份、锐捷网络、盛科通信、菲菱科思、工业富联、沪电股份、寒武纪。

液冷:英维克、申菱环境、高澜股份、佳力图。

边缘算力承载平台:美格智能、广和通、移远通信。

卫星通信:中国卫通、中国卫星、震有科技、华力创通、电科芯片、海格通信。


数据要素——
运营商:
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

数据可视化:浩瀚深度、恒为科技、中新赛克。

BOSS系统:亚信科技、天源迪科、东方国信。


本周观点变化:

在AI投资如火如荼的当今,莫忽略5G-A的进展。近期,低空经济成为热门话题,在飞行器活跃于空中的同时,应关注背后指挥、调度、管理这些飞行器的通信设施。第一波5G建设的过程中,射频定位技术并没有被过多强调,而当下5G基础设施建设逐渐走完全程,5G-A被提上日程,毫米波技术成为低空经济背后的强力技术支撑。可以说,5G-A与低空经济深度耦合、相辅相成。

 

近期,5G-A行业应用的进展颇多,亦值得关注,低功耗甚至零功耗的5G在医疗、工业互联网领域开始落地,5G-A也带来网速带宽的显著提升,云游戏等“流量大户”应用获得成长的优质土壤,我们也相信,5G-A在不远的将来会与AI擦出火花。


二、行情回顾:通信板块下跌,卫星通信导航表现最佳

本周(2024年3月25日-2024年3月29日)大盘收于3041点。各行情指标从好到坏依次为:沪深300>上证综指>万得全A>万得全A(除金融,石油石化)>中小板综>创业板综。通信板块下跌,表现劣于大盘。



从细分行业指数看,卫星通信导航、运营商分别上涨1.4%、0.6%,量子通信、通信设备、云计算分别下跌1.9%、2.3%、4.75%,表现优于通信行业平均水平;移动互联、区块链、物联网、光通信分别下跌5.5%、5.6%、6.5%、9.1%,表现劣于通信行业平均水平。


本周受益区块链医疗概念,ST易联众上涨17.63%,领涨板块。受益算力租赁概念,龙宇股份上涨14.39%,受益5G-A概念,硕贝德上涨13.94%,受益低空经济概念,大唐电信上涨10.47%,受益卫星通信概念,北斗星通上涨6.86%。



三、周观点:阶段性关注5G-A进展

运营商年报出炉,以“算网一体”为抓手,剑指新质生产力。2023年,三家运营商营收、利润均录得同比增长的稳健业绩,充分显示了数字经济时代运营商中流砥柱的地位。同时,代表新质生产力的算网一体、通感一体业务,成为了三大运营商收入增长的显著驱动力。细分来看,在算力布局上,三大运营商均交出优秀答卷,移动云、天翼云、联通云2023年收入分别达到833亿、972亿、510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66%、68%、42%;从算力规模看,移动、电信2023年分别建成智算(FP16)10.1、11.0EFLOPS,分别计划2024年算力投入475亿元、180亿元,计划新建智算规模分别超过6.9、10EFLOPS。可见,运营商正不断夯实自身基础,形成算网一体的独特优势。


OpenGateway加速5G-A时代算与网的耦合、联动,有助于运营商进一步摆脱陈旧的“流量管道”商业模式。在5G基础设施建设日渐完善的当下,电信网络与算力、应用之间的深度交融成为运营商面临的另一个考验。OpenGateway时代,运营商需要深度挖掘自身网络能力,并与云服务融合,对流量管道的价值进行深度挖掘,最典型的落地案例如我们广泛使用的手机号码一键登录功能。我们认为,随着越来越多Open Gateway的API功能引入,运营商有望进一步承载、聚拢5G-A时代的核心价值。


5G-A助力低空经济腾飞,“通感一体”是低空经济重要核心。开年以来,“低空经济”概念颇受关注,深圳、上海等地纷纷加大扶持力度,着力打造“天空之城”,在这其中,除了无人机概念,我们应重点关注飞行物的通信与感知能力。通感一体,就是基于已有的5G蜂窝数据能力,叠加类似雷达的空间感知能力,对周边的飞行物进行探测跟踪。例如,杭州亚运场馆内一个通感基站的监测距离可以达到1.5千米,能探测感知最小0.01平方米的目标,对感知目标的位置误差可以控制在1米以内。聚焦技术细节来说,随着5G频谱从传统的Sub6GHz向毫米波拓展,波长缩短让5G基站的感知能力不断提升,因此5.5G阶段,通感一体化被纳入了标准化议程。而5G毫米波技术将大规模使用MIMO天线,6GHz以下MIMO天线可能支持八个元件,而在毫米波频率下,MIMO元件的数量可能为128、256或更多,因此,在5G基站向5G-A升级的过程中,射频器件有望直接受益。



5G-A创新应用加快推进,B、C、G三端齐发展。B端,5GRedCap(一种将5G轻量化的技术)搭配无源物联在医疗、工业互联网、能源等领域开花结果;C端,5G-A3CC(三载波聚合)技术已经开始试点,下行网速可达4Gbps,云游戏、裸眼3D、XR等依赖带宽的新兴应用有望加速落地;G端,5G-A依靠通感一体助力公安部门履行低空经济的安全管理职责。我们认为,随着5G-A功能的不断细化、技术的加速落地,生活在数字经济时代的我们,将进一步畅享科技发展的成果。


四、截至2月末,千兆宽带接入用户达1.72亿户,10G PON端口数达2407万个

C114讯 3月25日,工信部公布2024年1—2月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1—2月,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2923亿元,同比增长4.3%。



数据显示,截至2月末,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6.43亿户,比上年末净增677.4万户。其中,1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6.08亿户,占总用户数的94.5%;10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1.72亿户,比上年末净增830.1万户,占总用户数的26.7%,占比较上年末提升1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千兆光纤宽带网络加速建设。截至2月末,全国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达11.5亿个,比上年末净增1308万个。其中,光纤接入(FTTH/O)端口达到11.1亿个,比上年末净增1430万个,占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的96.5%。截至2月末,具备千兆网络服务能力的10G PON端口数达2407万个,比上年末净增104.6万个。


我们认为,中国通信行业在2024年1至2月期间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在宽带接入服务领域。随着千兆宽带用户数量的显著增长和10G PON端口的快速扩张,中国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正稳步推进,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化,通信行业将继续助力中国实现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


五、运营商云服务高歌猛进,天翼云“加冕”在即

C114讯 三大运营商2023年度业绩全部出炉,在备受关注的云业务方面,“三朵云”均实现高速增长。


具体来看,2023年,天翼云收入972亿,同比增长67.9%,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距离千亿目标咫尺之遥;移动云收入833亿,同比增长65.6%,向“业界一流”迈出坚实步伐,并且设定了2024年收入超千亿的目标;联通云收入510.3亿,同比增长41.6%。


反观当前公有云市场“领头羊”的阿里云,其在2023年(自然年)的年度营收为1053.96 亿,同比增长仅为3%。业内专家预期,单纯的从营收角度来看,天翼云有望最快将于今年上半年赶超阿里云。


中国电信2009年创立天翼云,2012年推出天翼云品牌的云主机、云存储产品。凭借云网融合的技术优势,天翼云发展迅速,2017跻身中国云计算市场前三。2018年至2023年六年间,中国电信云收入翻涨近17倍。虽然2023千亿目标未达成略有遗憾,但天翼云市场地位保持领先,已稳居全球运营商云第一、中国政务公有云基础设施第一、中国公有云IaaS及IaaS+PaaS市场前三、中国桌面即服务(DaaS)第一。


移动云从2019年的20亿到2023年833亿,收入规模5年涨超40倍。2020年、2021年、2022移动云年收入始终保持100%以上的高速增长,2023年收入增速依然达到65.6%,虽然没能延续前三年的“三位数增长”,但就现在的体量而言已经十分可喜。中国移动2023业绩沟通会上,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表示:“我们希望今年移动云(收入)的增速在30%以上。”亦即2024年移动云目标收入超千亿。


多年来,中国联通着力发挥算网一体差异化优势,算力资源储备显著增厚,云资源销售超过百万核,同比增长186%,云资源覆盖突破230个城市。着力突破云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和云灾备等关键技术难点,满足客户定制化场景需求,在政务、医疗、交通、教育等领域打造了一系列标杆案例,赋能千行百业提质增效。在技术创新、生态共建等方面迭代出新,自主研发水平进一步提升,持续优化“虚拟化”及“云原生”双引擎基座,自研操作系统CULinux2.2部署超过3300套。



据IDC数据,2021年下半年,阿里云、腾讯云分列中国公有云IaaS+PaaS市场前二,份额为36.7%和11.1%;2022年下半年华为、中国电信跃升为第二和第三,阿里云和腾讯云份额降至31.9%和9.9%。2023年第三季度,阿里云市场份额大幅下降至26.7%,阿里云丢掉的市场被华为云、天翼云、移动云三家分食。其中,移动云从去年同期的5.5%增长至8.3%。从财报数据来看,三大运营商2023年云业务收入总计2315亿元,已超过阿里云两倍。


我们认为,随着三大运营商云业务的高速增长和互联网云厂商的战略调整,中国云计算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运营商云凭借强大的基础设施和资源整合能力,正逐渐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同时,互联网云厂商通过优化服务和降本增效,寻求与运营商云的合作共赢,共同推动中国云计算行业的健康发展。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预计中国云计算市场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为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六、中国移动首例液冷机房试点项目在中国移动长三角(苏州)云计算中心上线运行

C114讯 数据中心是如今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网络数据量的爆发需要大量数据中心服务器提升算力,促进通信设备性能的不断增长。然而,芯片功耗和热流密度也在持续攀升,因此数据中心对制冷技术产生更高的需求,液冷技术也逐渐成为设计新趋势。紧跟发展趋势,苏州移动积极探索液冷技术的创新应用,在中国移动长三角(苏州)云计算中心上线运行中国移动首例液冷机房试点项目。


采用液冷技术后,中国移动长三角(苏州)云计算中心机房散热能耗降低50%-60%,数据中心PUE值降低至1.25以下。经测算,每年每模块机房可节省电费约60万元,节约空调电费50%以上。在满足IT设备高性能计算的同时,实现了数据中心安全稳定、低碳节能运行。


我们认为,液冷技术在数据中心的应用不仅代表了节能减排的发展方向,也是提升数据中心能效和性能的重要途径。中国移动长三角(苏州)云计算中心的液冷机房试点项目成功展示了液冷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显著效益,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节能降耗解决方案。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进一步降低,预计液冷技术将在数据中心领域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为中国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七、机构:2024年中国大陆云服务支出预计增长18% 阿里云领先

C114讯 研究机构Canalys报告显示,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大陆云基础设施服务支出同比增长22%,达到97亿美元,占全球云支出的12%。2023年全年,中国云服务市场总体增长16%,高于2022年的10%。


机构预计2024年中国云基础设施服务支出的增速将进一步加快,达到18%。人工智能(AI)的兴起推动云消费增长,与此同时为了吸引更多客户迁移上云,中国云厂商纷纷降价。



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云服务市场前三强依旧为阿里云、华为云和腾讯云,三者共同实现了28%的增长,占据了整个市场74%的份额。阿里云市场份额39%,但同比增长放缓至仅3%。阿里云于2024年2月宣布100多款核心云产品价格下调55%,此举意在瞄准更广泛客户群,特别是中小企业。


华为云继续保持第二大地位,市场份额达19%,2023年第四季度同比增长23%,正逐步缩小与竞争对手阿里云之间的差距。腾讯云去年第四季度市场份额16%,实现27%的收入增长。截至2024年1月,腾讯云核心SaaS产品“腾讯会议”90%的销售额由合作伙伴拉动,头部合作伙伴实现三位数的业绩增长。


Canalys表示,为了在不断升级的价格战中脱颖而出,云厂商需着力提升服务标准、促进技术创新以及完善整体云服务生态。


我们认为,中国云服务市场的增长势头强劲,2023年的数据显示了市场的成熟和行业竞争的加剧。阿里云、华为云和腾讯云的领先地位稳固,而价格竞争和技术创新成为推动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AI等技术的融合,预计2024年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云服务提供商需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技术创新能力,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八、IDC:中国生成式AI投资五年复合增长率达86.2%

C114讯 IDC发布了2024年V1版IDC《全球人工智能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支出指南》。IDC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人工智能(AI)IT总投资规模为1,324.9亿美元,并有望在2027年增至5,124.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31.1%。


IDC调查发现,到 2027 年45% 的企业将掌握并使用生成式 AI 来共同开发数字产品和服务,从而使收入增长比竞争对手翻一番。IDC预测,全球生成式AI市场年复合增长率或达85.7%,到2027年全球生成式AI市场规模将接近1500亿美元。



中国将继续引领亚太地区人工智能市场发展,占亚太地区人工智能总支出的五成,预计到2027年中国人工智能总投资规模将突破4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5.6%。


IDC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生成式AI占AI市场投资总规模的4.6%。随着生成式AI技术的快速发展,2027年生成式AI投资占比将达到33.0%,投资规模超130亿美元,五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86.2%。


软件和信息服务、银行与通讯行业是人工智能投资最多的三个行业,2027年占比分别为23.8%、9.7%与9.4%。近一半 (43%)的受访组织目前正在探索潜在的生成式AI用例,其中55%的金融机构和电信公司在2023年投资生成式AI技术。人工智能与生成式AI技术正在帮助金融行业和电信行业加强其反犯罪和监控能力,提供个性化投资建议,减少人工支出成本。


我们认为,随着全球人工智能投资的持续增长,特别是在生成式AI领域的快速扩张,这一技术将成为推动数字转型和创新的关键力量。到2027年,预计中国在亚太地区的领导地位将进一步巩固,AI投资规模将显著增长。金融和电信行业作为AI投资的主要领域,将通过这些技术提升服务效率和风险管理能力,为用户带来更加个性化和安全的服务体验。


九、苹果计划在6月10日的开发者大会上公布人工智能战略

C114讯 苹果公司即将于6月10日举办全球开发者大会,活动将持续至14日。本次发布会的焦点将集中在人工智能领域。预计届时,苹果公司将推出iPhone、iPad、Mac、Vision Pro以及智能手表等产品的下一代主要软件更新,并公布其全新的人工智能战略,这也将成为iOS 18升级的核心内容。此次全球开发者大会将带来一系列令人期待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软件和服务更新。


在这次全球开发者大会上,苹果公司有望推出新一代智能设备上最新的操作系统版本。iOS 18升级将包括对生态系统的重大改进,以满足消费者对更先进人工智能体验的需求。与此同时,在硬件方面,苹果公司可能会展示一些革命性的产品设计和技术革新。


除了人工智能和操作系统之外,我们还可以期待这次全球开发者大会带来更多关于移动设备功能和服务等方面的讨论。此外,与会者们还可以亲身体验到最新版软件所带来的诸多创新功能和优化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当前全球正在经历一场公共卫生危机,苹果公司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确保参会人员的安全。这些措施包括限制现场参加人数、加强卫生防护和提供在线直播等方式,以便人们能够安全地参与这次全球开发者大会。


对于广大苹果粉丝来说,这次全球开发者大会无疑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好消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我们可以预见到未来苹果产品将更加智能化,并带来全新的使用体验。


我们认为,苹果公司即将举办的全球开发者大会将是科技行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和软件升级方面。随着iOS 18的推出和全新人工智能战略的公布,苹果预计将引领智能设备进入一个更加智能和互联的新纪元。尽管面临公共卫生挑战,苹果采取的措施确保了大会的顺利进行,也为全球用户带来了期待已久的创新和优化体验。


十、总规模12045台,中国联通启动数据中心交换机集采

C114讯 中国联通发布公告称,2024年数据中心交换机集中采购项目已具备招标条件,现进行公开招标。


公告显示,本次中国联通共将采购12045台数据中心交换机, 其中框式汇聚交换机1067台;盒式汇聚交换机96台;接入交换机10882台。



该项目共划分成两个标包,其中,标包一采购规模为5274台,标包二的采购规模为6771台。具体标包划分见下表:



中标人数量方面,两个标包的中标人数量均为2-3人,若有效投标人数量为4家以上,则选择3家中标,中标份额分别为:第1名57%,第2名35%,第3名8%;若有效投标人数量为3家,则选择2家中标,中标份额分别为:第1名60%,第2名40%。项目允许投标人同时中标的最多标包数为2个。


我们认为,中国联通此次公开招标的数据中心交换机集中采购项目,标志着中国通信行业在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持续投入和升级。通过采购大量框式汇聚交换机、盒式汇聚交换机以及接入交换机,中国联通旨在强化其网络服务能力,提升数据处理效率和用户体验。此次招标的规模和中标份额的设置,也体现了中国联通对于合作伙伴质量和能力的高度重视,以及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决心。


十一、总预算15亿元,中国移动启动下一代通信技术深度定制终端产品合作伙伴集采

C114讯 从中国移动官网获悉,中国移动发布预审公告称,下一代通信技术深度定制终端产品合作伙伴动态短名单项目已具备采购条件,现进行公开资格预审,有意向的潜在应答人可应答。


据中国移动发布的预审公告显示,该项目集采主要为终端公司提供下一代通信技术深度定制终端产品的研发及制造服务。采购上限为25万台(非承诺量),项目总预算为18亿元(含税),来源为技术部2024-2025深度定制部分预算。


我们认为,中国移动此次公开资格预审的下一代通信技术深度定制终端产品合作伙伴项目,展现了中国移动在推动通信技术进步和终端产品创新方面的积极姿态。通过设定明确的采购上限和预算,中国移动不仅为合作伙伴提供了清晰的合作框架,也为行业的技术发展和产品升级指明了方向。此举将进一步加速下一代通信技术的应用落地,推动终端市场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同时也为中国移动在未来通信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二、风险提示

AI发展不及预期,算力需求不及预期,市场竞争风险。


本文节选自国盛证券研究所已于2024年3月31日发布的报告《国盛通信 | 阶段性关注5G-A进展》,具体内容请详见相关报告。


宋嘉吉S0680519010002songjiaji@gszq.com
黄瀚S0680519050002huanghan@gszq.com
赵丕业S0680522050002zhaopiye@gszq.com


特别声明:《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非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受或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信息。因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谅解!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

 

重要声明:本订阅号是国盛证券通信团队设立的。本订阅号不是国盛通信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仅面向专业投资机构,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均摘编自国盛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者系对已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读者参考时还须及时跟踪后续最新的研究进展。


本资料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普通的个人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因此个人投资者还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本资料仅供参考之用,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