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的这个主题,对区块链圈的朋友来说可能有些陈词滥调,但我还是想谈一谈,因为它对互联网圈的朋友可能会有些意义。

今年大家都不容易,相比之下,互联网圈更不好过。行业红利已近,叠加政府的强力监管,不少朋友想转型做区块链,找我聊他们的计划。一个个听下来,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共性,计划,团队和认知都不够crypto native,相反,都非常的mobile native。

这不是他们的错。职业生涯的头十年对一个人有极强的定性效果,他们的头十年正好赶上移动互联网的上升期,自然做事的方法论和世界观都是非常mobile native的。刚开始转型做区块链的时候,也自然的沿用移动互联网的方法论,拿着锤子找钉子:

“我有个页游团队,现在想转型做gamefi,但是不知道怎么做token的经济模型,你有什么建议?”

“我有个日活几百万的app,可以转型做DAO嘛?是不是发个币就可以了?”

啊,多么像三年前的我。

对区块链圈的朋友来说,这些想法一看就挺荒谬的。因为这是两个世界,当然底层规则有相通之处,但是照搬是肯定不行的,这都不是南北差异,这是跨星球或者跨物种的差异。

怎么克服这个差异呢?我只知道一个笨办法,就是先清空过去的方法论,然后沉浸到这个行业,认真的学习三个月。先别急着找方向做项目,就是单纯的学,不单是书面意义的学习,也包括和行业内朋友的交流,还有实际的上手,使用各种区块链产品。

也许还有一条,hodl你看好的资产,感受市场的波动,经历一个完整的周期。

写到这,我突然对“什么是crypto native”有点感觉了。

之前在一个群里讨论过这个问题,一个朋友说:

“其实无论是不是国产,最重要的是crypto native。这个crypto native的理解,是决定项目的精神内核的东西。我对crypto native的理解,是源自当年在grin社区的经历。我们是grin最早4g挖矿内核的开发者,我个人也是grin古灵币的命名人。我后来觉得grin的团队似乎是btc core的人,所以整个grin的项目,从文化、到治理、到精神内核,都是100% crypto native。

今天我们中国很多团队,尤其是从传统互联网来区块链的团队,最难迈过的一关就是对crypto native的理解。如果不能理解crypto native,那么项目就不可能走到区块链舞台的中央,它是一种文化和价值观,一组“虽不明言,却普遍遵循的价值准绳”,很难有简短的话总结,这个有点像英美法系,不是成文法。只有深入到区块链核心社区,慢慢浸染,才能更好体会。

当然,我一直在试图向中国社区解释crypto native,也许我可以总结一些东西出来,但总觉得这些东西写下来就不是那个味道了,或者说写下来也只是一家之言。”

另外一个朋友回应道:“crypto native,很难描述。用产品说比较容易理解,比如dydx,虽然是defi OG项目,但是产品层面完全是mirror 传统金融交易,站在传统金融角度看defi,完全没考虑在defi组合性和资金来源上结合defi原生的创新。

这个也没有好坏,现在很多defi衍生产品,其实都没有native的特性,比如uma的到期期权设计,但是不妨碍讲故事。

crypto毕竟生态有多样性,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圈层。uma 的圈层是华尔街背景的传统金融转crypto的人,所以它估值也可以非常高,因为都是deep pocket 。”

我的理解,native就是本地人,你对什么东西有认同感,不是来旅游观光的,你就是native。crypto native还有一个判断方法,你的资产是否以crypto为本位,以及你打算多长时间以crypto为本位。

crypto是一个新世界,欢迎一切想成为native的人。但如果你只想来短线几日游,从期望上来讲,这可不是个好地方。

值得阅读的文章

为什么 Rollup +数据分片是区块链高扩展性的唯一解决方案

https://polynya.medium.com/why-rollups-data-shards-are-the-only-sustainable-solution-for-high-scalability-c9aabd6fbb48

@郭宇:BSC,Polygon,Solana 很快很便宜,但是这些 L1 方案都没有实质上解决区块链高扩展性问题。状态爆炸,节点数过少,TPS矮天花板,过度经济补贴 ……。区块链想要容纳更大规模的应用?这篇文章尝试(略显激进地)论证只有 zkRollup + Data Sharding 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出路。值得一读。

新的 EVM 链手册

@铁拳:Nansen的Shual写的EVM“投资理论”推文主题帖,略带嬉笑怒骂方式描述了最近的EVM链轮动的市场环境下的一些现状,虽是细小怒骂的讽刺但确实又很好地讲述了市场现状。值得一看。

https://twitter.com/0xShual/status/1437041247487676418

BanklessDAO – 去中心化协作的宝贵样本

https://mp.weixin.qq.com/s/elW0QClGlJs5Mj0Z6k18uQ

@王超:你不小心走进一家'公司',发现可以随意畅游这家'公司',每个部门的会都能去听。而几乎所有部门的历史讨论,历史工作文档也都放在那给你看。等你逛了很久终于发现了有兴趣的事情 , 问我能不能一起玩。一群人说来啊来啊,就差你了。这就是BanklessDAO。

Schnorr签名再思考

https://mp.weixin.qq.com/s/DxWhqRjqCt9H491UVQF8Jw

@沙漏时间:从密码协议设计的角度思考 Schnorr 签名是如何产生的,帮助大家转换视角理解密码协议。

An analysis of Ethereum’s DeFi ecosystem in Q2 2021

https://consensys.net/reports/defi-report-q2-2021

@Hope:Consensys的DeFi第二季度报告,看大跌过后各个赛道的复苏与成长。

账户,严格访问列表和 UTXO

https://mp.weixin.qq.com/s/DgQOHXO9C1xiBfmYHD0VTA

@阿剑:一篇探讨 UTXO 和账户模式在表达能力究竟有无差别的文章,是对近来推特上的嘲讽 UTXO 的观点的回应。

这种观点的典型形式是 Hasu 的讲法:“我觉得同行评议压根没有什么用,他们甚至没有告诉你,UTXO 如果不做出重大牺牲就无法实现 Uniswap”。(有人则针锋相对:“账户模式同样需要重大牺牲才可以。只不过你对不同的牺牲有偏见”。这话当然没有 Hasu 的那么戏剧化,实际上是更有理的,尤其结合本文来看)。

人们现在必须重新思考的是,UTXO 对账户模式究竟有何劣势,有无被忽略了的优势(反之亦然)?在链的差异中,哪些是数据模式带来的,哪些是 富状态/无状态 带来的?

另,我一直认为 John Adler 是被低估的一个人。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