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3.0 從框架和底層的搭建進入到了應用層爆發的前夕, a16z 前合夥人提出「所有權經濟」(Ownership Economy )這一概念,高度概括了Web 3.0 從去中心化身份建立到社交關係再到經濟收益的整個體系。如果去中心化身份被廣泛採用,人們可以保持個人信息的隱私性的前提下,展示自己不同屬性的身份,穿梭於不同的網絡,並通過身份價值獲得更多維度的收益。在Web 3.0 的世界,我們不再是為平台提供價值的人,而是自己擁有了這些價值。


12 月2 日下午16 時,Blocklike 邀請WePiggy 、 AD3、MASK Network、Starcoin、UniPass、DAS 等Web3.0 生態項目做客Blocklike「企劃室」視頻圓桌直播間,以「 所有權經濟的Web3.0 之路」為主題進行探討。

所有權經濟的完善和成熟運轉,是證明Web3.0 發展到落地應用階段非常重要的表現之一。此次圓桌嘉賓主要從DID(分佈式數字身份標識)系統的確立、鏈上社會關係網絡建立與治理、去中心化身份的收益體系逐步完善等方面發表了各自對所有權經濟和Web3.0 治理的相關看法。


一、如何在Web3.0 理解所有權經濟

DID (去中心化身份標識)是理解Web3.0 所有權經濟第一步,它由個體控制,不需要任何中心化的第三方參與。傳統互聯網身份不同,每個Web 3.0 的參與者都會擁有獨一無二的身份標識,因此DID 不僅可用來證明身份,還可用來交換可驗證的數字證書。

那普通用戶該如何站在Web 3.0 的角度上理解DID ? 開源非託管的DeFi 借貸市場協議Wepiggy核心開發團隊負責人Ron 表示DID 其實本質上是用戶對自己賬戶擁有絕對的自主權限,自主權都控制在自己手上,目前互聯網巨頭控制下的用戶喪失了身份賬戶的所有權。對此觀點,加密身份平台Unipass 創始人知縣認為Web3.0 運用了密碼學技術,密碼學技術能做到對身份賬戶的加密,從而實現用戶身份信息的加密保護。

去中⼼化分層智能合約網絡Starcoin 首席架構師Jolestar 他認為一套完整的DID 是鏈上ID 和私鑰組成,地址和私鑰相互分離,從這個機制上他認為把身份標誌與身份認證之間的關係是弱化的。

Web 3.0 中間件基礎設施Mask CMO 三水就現階段不同鏈上現存在身份不統一的問題表示,希望行業能對該問題設置解決方案;對此,去中心化賬戶系統DAS 創始人Tim 進一步深化該問題背後的關鍵點,他認為解決該問題的重點在於“全局唯一”和“人類可識別”。認為目前對於未來雖然尚無法描述清楚,但無論怎樣變化都離不開全局唯一的名字,而且這個名字是人類可識別的,比如公鑰雖然也是全局唯一的,但人類無法識別。

最後,元宇宙聚合身份入口AD3 聯合創始人IronMan 對上述觀點進一步拓展,他闡述道為什麼用戶一定要有一個DID ?在Web3.0 領域,DID 對於用戶而言,可能是一種持有感和收藏感。

從以上分享中我們能感知到Web2.0 和Web3.0 身份賬戶而言最大的區別是用戶數據所有權是否在用戶手上。 Web2.0 時代,我們對個人信息被徵用沒有知情權;通過DID 系統,可以做到基於用戶授權去提供他想展示的身份信息,同時還能做到身份的加密展示,實現用戶數據可用不可見。 DID 身份系統的管理,確保了Web3.0 時代所有權經濟理念從個人信息授權這一步開始落實。


二、 Web3.0 中的身份社交關係與治理在所有權經濟中起到什麼作用?

去中心化身份DID 囊括一個人迄今為止的成就、貢獻、興趣和活動,在Web3.0 裡的這些都是永久的、帶時間戳的記錄。同時也正是這種確權支持的方式讓參與Web3.0 的身份具備可分配的權重資源,基於此進行鏈上社會關係網絡建立與治理將是所有權經濟在Web3.0 領域的發展方向。

Web 3.0 是如何構建社會關係網絡的?如何參與Web3.0 發展與治理?各位嘉賓也結合自身業務邏輯給出不同看法。


1、簡化使用流程,推進身份賬戶的多鏈統一

無論是Web2.0 還是Web3.0,只有用戶基數足夠大,為大多數人所接納,才能被稱為一個時代。基於所有權經濟因此要得到足夠多的用戶認可,一方面則要放低姿態,操作簡單;一方面可以藉勢生長。圍繞這兩點,Tim 和三水均提出各自理念。

Tim 表示就目前而言,對於Web3.0 未來形態還無法明確,但在用戶名的統一是可以確定的,就像我們目前在各個平台上用的手機號和郵箱賬號一樣,這也是DAS 目前在做的事,這樣可以幫助用戶更好搭建自己的聲譽系統。

三水錶示目前而言Web3.0 用戶基數很少,因此Web3.0 要獲取更多用戶,一定要進接入傳統平台上讓用戶可以直接過渡到Web3.0 入口,這可以藉傳統巨頭的勢;同時她也表示目前Web3.0 各應用在操作流程上還需進一步簡化,目前的操作系統對普通用戶不太友好。

操作簡單意味著對用戶友好,只有當用戶更快參與進來,才可能推進Web3.0 生態治理。


2、整合KOL 的影響力,放大基於DID 的社交價值

在社交價值這塊,所有權經濟效能被進一步放大。除了三水提到的借傳統巨頭的勢能外,IronMan 基於他們要做Web3.0 的廣告平台,他們能根據DID 所顯示的影響力程度,尋找合適的KOL,對分發的信息利用社交平台進行傳播。因為廣告的傳播本身可視為是一個社交化的傳播。在這個傳播中,社交價值會被激發,真正讓所有權經濟這一形態在Web3.0 生態中產生實際收益。


3、重塑個人聲譽體系的評判標尺

Ron 則側重於鏈上聲譽應用做了重點闡述。 Ron 表示基於DID ,他們可以去判斷他用戶信譽如何,在鏈上可以查詢到用戶的歷史記錄信息的,這些皆可作為一個用戶信用價值的評價基準。由此可以對用戶進行分層,給予不同權限。


4、重建DAO 的治理體系

該話題最後,嘉賓們還提到DAO 治理。 DAO 是由一群人組成的團體,他們為一個共同的目標工作,擁有一個共享的銀行賬戶。使用基於代幣治理的DAO 容易忽略可能是積極貢獻者但不持有大量Token 的群體。基於DID 的身份系統的構建與應用可以使治理機制更準確地衡量社區意見。

基於此, Jolestar 表示單一身份信息的累積經驗對DAO 治理會有很大的幫助,因為它可以作為權重資源對比的一個參照,利於DAO 組織進行決策和收益分配。如果在這裡你有決定權,或是深度參與者做過貢獻等,一切均會在身份系統裡體現。知縣還表示身份價值涵義非常廣,它包含了用戶的知識、經驗和貢獻,同時這些價值將可變現。

當用戶身份標識可進行價值變現時,這也會是推進所有權經濟在Web3.0 應用場景裡爆發的關鍵賽點。


三、所有權經濟的應用場景

我們可以看到從身份到關係網,再從關係網到收益,人們所獲取的收益不僅僅只是單純的收入,還是每一個身份背後的關係網絡所產生的,在任何現有或未來技術框架體系下的經濟體系。這也是所有權經濟所涵蓋的「 未來收益」,這種收益的表現形式可以結合區塊鏈的各個領域。


1、金融投資領域

Ron 表示DeFi 由於提供了底層資產流動性而成為Web3.0 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Web3.0 講求的就是所有權經濟,因此用戶資產的交易、處置、抵押、清算、結算等一系列事情都是從DeFi 開始做的。目前當我們去投資一些項目時,需要你證明自己是一個合格投資人才能參加它的IPO,除非去幣安上購買通證才能獲取參加IPO 的資格。從這方面看, 通過長期的歷史行為數據的積累以及去中心化的身份系統形成之後,用DID 就可以去證明“我”是一個合格投資人。


2、內容生產與消費領域

(1)內容生產

三水則從媒體內容生產角度進行闡述,媒體平台內容生產可以藉助DAO 組織的形式。如果一個平台,擁有了所有權經濟的構建體系,就可以把想要了解Web3.0 的人從Web2.0 體系遷移到Web3.0 裡去,後面再圍繞這個體係做一個新的開發。基於這個體系,會看到一個優質內容的沉澱,也會不斷形成新的影響力。

(2)內容消費

Jolestar 則從內容消費角度切入,他認為從內容消費角度來講,消費者的價值也非常大。早期粉絲的支持對內容創作者的成長來說貢獻會很大,但在傳統平台上這些早期粉絲的支持並沒有激勵。假設我們可以將粉絲的閱讀貢獻變現,用Token 來返回給粉絲,讓粉絲和內容創作者共同成長,那麼該平台就具有了正向激勵機制。


3、信用評價領域

在信用評價領域,如Ron 所說可構建一個鏈上信譽評價體系,這個體係可會根據各平台的打分機制來形成。而Tim 在認同鏈上聲譽的評分機制同時,也提出疑惑——如何把評價的標準告訴給用戶?打分機制涉及一個模型,這個算法是否應該公開?他認為就目前來說仍有許多挑戰需要克服。

IronMan 基於該問題表示也許未來並不存在一個大而全的統一評價模型,因為不同類型的產品它所要求評價的維度是不一樣的。知縣進一步表示這類情況在傳統行業裡其實也有相似場景,很多公司是提供策略服務的,但它的背後是很多家機構提供決策支持,不是單一維度。他呼籲行業應該思考怎麼去提供這個鏈上聲譽體系的評分機制,如果這個體係被認可了,就能夠形成一種標準被用戶認同。

綜合各嘉賓觀點,我們會發現對於所有權經濟是Web3.0 生態建設的一種經濟形態, 我們可以從中心化身份的改進、數據和內容的所有權變現、創作者激勵經濟等方面進行探索和研究,以塑造去中心化平台的未來。隨著時間流逝與用戶身份價值的累積沉澱,Web3.0 的經濟基礎體系終將會從一個與Web 2.0 不同的起點發展成具有顛覆性的新事物,用戶不是經濟價值的打工者,而是經濟價值的擁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