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已經完全被18000 美金的比特幣的表演吸引了目光,一度年內新高的以太坊都幾乎沒有人討論。

合約地址餘額不斷累積增長、12 月1 日的官宣發布日期,ETH2 似乎一切順利。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社區現在依然還有很大的分歧,比如關於是否使用分片做數據存儲,關於轉換共識後的合併,甚至有可能會出現分叉等等。

而普通用戶對ETH2 也並沒有宏觀的了解,ETH2 的性能到底是什麼樣的?為什麼Phase2(第二階段)會暫時擱置?

如果有一個人能為我們做關於ETH2 這個話題最宏觀的梳理,那以太坊創始人Vitalik Buterin 一定是最適合的人選。律動研究院整理了Vitalik 在2020 年10 月19 日在Bankless 上的訪談,在2 個小時的時間裡,V 神談到了以太坊的設計理念,簡單地重申了ETH2 的路線圖,並細節闡述了以太坊未來技術選型的由來和原因以及其他社區中熱議的話題。

相信這篇文章讀完後,大家會對ETH2 的輪廓有一個更加全面的理解。

以下是律動研究院的整理,本文篇幅約9700字,閱讀需15分鐘。

為什麼是PoS+分片

應用PoS 這種複雜系統主要為了實現幾個關鍵的目標,其一是杜絕PoW 系統的低效和能源浪費,還有就是隨著ASIC 越來越成熟,PoW 系統需要避免中心化風險。相比於PoW 系統,PoS 系統更加民主開放,人們能夠更加容易地參與到網絡中,不管是普通用戶還是質押者。

分片是一種擴容解決方案,其主要目的是在於提高以太坊可處理的總交易量。可擴容性對於以太坊來說是十分關鍵的,因為以太坊應該是任何人都可交互的全球性公共基礎設施。作為新時代互聯網底層基建,其應該是開放的、任何人都能輕易參與進來的。

如果不採取分片這種去中心化擴容解決方案的話,那其替代方案可能就是需要讓中心化機構運行一個超級網絡,然後接入可信側鏈,但這並不是Vitalik 想要建設的。曾經有許多歷史事件已經證明了過渡中心化的系統是十分容易被操控的,最終會與設計者的設計初衷所背離。

保持以太坊的初衷

去中心化的無許可網絡

以太坊網絡不想成為那種依賴於超級節點的網絡,這也是以太坊網絡區別去其他網絡的地方。在不依賴任何超級電腦的情況下,以太坊應該是一個能完全正常運行的系統,最理想的情況是一群家用筆記本在運行以太坊網絡。正如一些比特幣信仰者所說,如果網絡過度中心化、被幾個機構所控制,最終可能會走向不盡如人意的方向。

EHT2 想要打造一個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到其中的PoS 生態,這也是為什麼以太坊一直不傾向於超級節點這種方式,也不相信「多數誠實」這種假設,這和比特幣的思想很相似。在網絡中,參與者最好對鏈自行進行驗證,盡量不去相信礦工,因為礦工不一定都是誠實的。

總體來說:

1.ETH2 更環保,更高效了;2.ETH2 保證大多數普通用戶能夠直接參與到鏈的寫入;3. 同時保證大多數普通用戶能夠在不依賴可信API 的情況下直接讀取鏈的數據;4. 讓大多數普通用戶能夠參與到鏈的共識中。

如果將2、3、4 融合在一起,就得到一條強抗審計、抗社會政治攻擊的區塊鏈。

人們真的在乎這些以太坊堅守的特質嗎?

有許多以太坊的競品對於去中心化、無許可、以及以太坊堅持保守的特質進行了妥協,但本質上中心化路徑在短期可以做到十分高效,但長期卻會有很嚴重的副作用。比如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被孫宇晨收購的Steemit,過度中心化最終會導致社區分叉。 EOS 也出現過賄賂攻擊。最終,中心化鏈中的核心參與者將串通勾結,侵蝕普通用戶的權益。

從治理層面來看,如果一條鏈的投票治理權都掌控在那些持幣大戶手中,長期來看這是十分危險的。

所以在長遠來看用戶對於去中心化、無許可等這些特質是十分關心的。這些特質需要時間讓人們去慢慢意識到他們的重要性。當大環境好的時候,社區沒有紛爭,大家的意見趨於統一,在這種情況下大家都很開心,治理不會出現問題。但當出現問題時,社區內出現紛爭,意見不再統一,那些過度中心化鏈的用戶的權益或將受到損害。

其他堅守這些特質的社區

Coda 很不錯,他們試圖打造可使用零知識證明的鏈,這樣一來zk snark 就可以代替個人直接對鏈進行驗證了,節點是無法直接作惡的。 Mimblewimble 和ETC 也不錯。 ETC 雖然沒有實行分片,但盡量保持著去中心化的擴容方案。

然而對於以堅持這些特質作為賣點的項目來說,他們是沒有主打其他概念的項目吃香的。因為堅持這些特性注定意味著能講的故事很有限,然而如果用其他概念講故事,那就可以講出很多東西。雖然主打這些特質的鏈會很少,但Vitalik 相信這部分項目終將會很成功。

蓄勢已久的PoS 和分片

在ETH1.0 發布之前,PoS 和分片就已經被認定為改進ETH 的方向。 Vitalik 對社區在初期如何進行技術方向選擇這個問題做了解答。

早在2015 年,社區就基本對PoS 和分片的技術路徑達成了共識。 DAO 分叉事件的發生更加鞏固了這一點。那些當初反對PoS 和分片的人同樣反對DAO 分叉,所以他們最終選擇了支持ETC。

確信PoS 和分片是對的技術方向確實花了一段時間。回頭看最初的一篇關於Slasher 的博客你會發現在這篇文章的開頭寫著:Slasher 是在為未來有可能實行PoS 時做準備,在14 年1 月時,Vitalik 其實還不確定POS 是否有本質上的缺陷。

如果回過頭再去看分片, 當時Vitalik 認為區塊鏈應用分片技術也是一個尚未解決的問題。在《Hard Problems in Cryptocurrency: Five Years Later》中,分片與其他幾個問題一同被列為當時區塊鏈無法解決的問題,或是能解決但需要做本質取捨的。

2014 年之後,另一個問題又成了熱議的焦點,那就是PoS 系統的「Nothing at Stake」問題,Vitalik 在《Proof of Stake: How I Learned to Love Weak Subjectivity》中做了解答。雖然PoS 無法做到與PoW 有完全相同的特質,但PoS 可以盡可能吸取PoW 系統中的優勢。

在16 至17 年間,人們又對其他共識算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最終搞清楚瞭如何將PoW 的安全模式應用到PoS 中。

對於分片來說,最主要的問題在於如何選擇最佳的安全模型。在2015 年,Vitalik 及技術社區開始嘗試隨機採樣(Random Sampling)的方式,這是對於將分片技術應用在鏈上的一個突破。在2017 年時,社區完成了數據可用性證明的突破,這使得分片鏈能夠在「多數不誠實」的情況下依然保持安全。通過這些探索之後,我們發現分片是可行的方案。

在2015 年發布ETH1.0 時我們認為PoS 應該會在一到一年半之後實現,但實時表明當時的想法都太過樂觀了,但當時大家都很有信心。

從以太坊的貨幣政策看代幣分發機制

當初社區對於以太坊貨幣政策的共識和現在並不太一樣。如果去看最初的以太坊白皮書你會發現,最初的發行計劃是每年會增發1600 萬枚ETH,並進行永久增發。此政策的基本原理是,系統需要一直不停地增發來保持系統的安全。當時社區認為PoS 的安全成本並不一定比PoW 低,所以有可能永遠保持PoW 機制。並且社區希望不光是現在參與到網絡的人能夠得到ETH,之後參與到網絡中的人也應該能夠得到ETH。這是當時的設計邏輯。

之後Vitalik 和技術團隊認為PoS 雖然是有必要且可行的,但PoW 卻有可能是最平等公平的分發方式。 10 年到13 年時,PoW 被認為是最民主的代幣分發模型,甚至成為了當時BTC 的一大賣點:只要你打開電腦,你就能得到一些BTC。這或許也是當時BTC 最吸引人的一點。但實際上PoW 並不能形成技術上的長期穩定均衡,當挖礦很賺錢時,就會出現專門的礦機,BTC 是最好的例子,從GPU 革命到FPGA 革命再到ASIC 革命。對於以太坊來說,其PoW 算法雖然對ASIC 有特殊的抵禦能力,以此保證ETH 挖礦的公平性,但隨著時間延續,以GPU 為主的系統也會變得越來越趨向於金錢和資源,最終可能還是會導致ETH HASH 遭受ASIC 風險。

所以PoW 不管怎樣都會走向ASIC。雖然ETH 使用GPU 挖礦,但專業ETH 礦工還是會將業餘礦工驅逐出市場。

這是PoW 挖礦機制的問題,BTC 已經存在財閥統治的問題,對於ETH 來說也只是時間的問題了,不管算法如何改進,都無法避免走向ASIC。

代幣分發機制的設計挑戰在於,確保其中立性。 PoW 系統的好處在於人們知道算法是什麼樣的,任何人都可以去做驗證,任何人都能參與。但像Ripple 那種通過社交媒體進行分發的方式就很不公平,首先,不是人人都能參與到其中,其次黑客可以為了得到代幣註冊一萬個賬號,你不想看到一個底層公鏈的代幣分發模型是這樣的。而對於PoS 系統來說,其本質就是將代幣再分發給代幣持有者,並讓代幣持有者維護網絡安全。除了現有的PoS 及PoW 的代幣分配機制外,現在沒有什麼更中立的代幣分配機制了。如果在PoW 和PoS 分配機制上稍加改動,可能又會一起其他方面的爭議。

PoW VS PoS

很多人認為PoS 缺點在於,只要你在創世時參與到網絡中得到代幣,之後你就可以永遠作為質押者參與到網絡中,然而PoW 中的礦工卻需要一直更新硬件設施。

Vitalik 認為POS 並不是100% 優於POW,從這點上PoW 在減少長期捕獲方面就要優於PoS。

首先,PoW 市場現在還很年輕,可能會經常受到外界的影響,但這些問題可能對於成熟後的PoW 市場就不再是問題。但關於常被BTC 礦工討論的熱力學極限問題來說,當產出一個哈希答案的成本低至極限時,效率是無法再提高的,這確實將成為PoW 無法解決的問題。其次,對於POS 來說,如果你有32 個ETH 你就可以自己成為驗證人,獲得更多的代幣,如果你沒有那麼多ETH,也可以通過與其他人一起進行質押,獲得ETH。而在PoW 系統中你必須有足夠的啟動資金購買礦機,不然你是不可能挖礦的。這樣PoS 也杜絕了財富過度集中的問題。最後,POS 的回報要整體低於POW,參與的人越多收益越低。

所以總體來說,PoW 有其優勢,而PoS 更容易參與但收益會比較低。

最重要的一點是,如果有人擁有51% 的幣或51% 的算力該怎麼辦。相比於PoW,PoS 給了社區更多的挽救方案。對於POW 來說,你只能眼看著51% 攻擊的發生,或許你能軟分叉,可是攻擊者可以繼續攻擊分叉鏈,Vitalik 管這種攻擊叫做「SPAWN CAMP ATTACK」, 要想解決問題就只能改變POW 算法,但這不光傷害了攻擊者,也傷害了普通礦工。當PoW 算法被更改後,接下一段時間將沒有人擁有新算法的ASIC 礦機,如果攻擊者壟斷了CPU GPU 市場,那攻擊者可以繼續發起攻擊,接下來這條鏈就完了。

所以對於PoW 鏈來說,他是拿51% 攻擊沒有辦法的。但對於POS 系統就不一樣了,那些被攻擊的人可以重啟另一條分叉鏈,並在分叉鏈上刪去攻擊者所得的幣,你都不需要進行硬分叉。所以攻擊者每次進行攻擊都會損失很多幣。

為何要參與到ETH2 的質押中

Vitalik 認為這是作為以太坊公民的公告,而且還可以得到收入作為激勵。

如果你無法做驗證出塊節點,你也應該盡量參會到網絡中去驗證以太坊網絡。原因在《A Philosophy of Blockchain Validation》中有提到,不一定要驗證鏈上所有的東西,你可以有選擇性的進行驗證,比如驗證數據可用性,或者驗證欺詐證明,甚至可以跑一個輕節點這樣還可以避免你去信任某一節點。這種自主行為不光對用戶自身有好處,最終也會對整個以太坊生態有好處。

以太坊為什麼會選擇分片

(律動注:分片的概念源自於數據庫的分區表理念,所謂分片其實就是要把數據放到不同的數據庫和主機上,從而數據可以得到並行處理,提高處理效率。在區塊鏈中,每個片處理各自分片內的交易,從而達到擴容的效果。)

早在2014 年,Vitalik 以及以太坊社區就開始對分片進行探索研究。相關研究人員在最初就一致認為,鏈上的每筆轉賬都需要被每個節點驗證是件十分愚蠢的事情,以太坊應該使用一種更高效的方式來保證鏈上安全。

過去幾年對於計算機科學的學習研究給Vitalik 帶來了很大的啟發。在學習過程中,Vitalik 深刻體會到,當你對一個高效的算法再稍加複雜化一點,就可以達到最佳效率。

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數列排序問題:如何將一個隨機數列從小到大進行排列,普通人可能會選擇依次從數列中選出最小的然後進行排列,這種算法通常在runtime 中被稱為O( N^2),也就是說處理序列的步驟是序列長度的平方。

然而這種排序算法並不是最高效的,更聰明一些的算法可能是類似於歸併排序、快速分類以及一些其他的歸類算法,這些算法的所需步驟不再是O(N^2),而是O(LogN)。

比如說,你有100 個數的數列,由於100 是三位數,那麼所需的處理步驟為100*3,也就是300 步。當你明白這些算法的運算邏輯時你會感覺這些算法從數學角度來看是十分簡潔明了的,雖然這些算法比普通算法稍微複雜了一點,但效率卻提高了很多。

最初的區塊鏈就像是普通算法,每一個節點驗證每一筆轉賬,雖然簡單易懂但效率十分低下。現在區塊鏈所需的是一種複雜度稍高,但更加高效的算法。分片或許就是這種算法,在分片的世界中,驗證人不需要驗證所有的事情,只需要驗證一些,十分高效。

但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抵禦1% 攻擊(攻擊者將算力集中攻擊一條鏈的某一部分,並讓被攻擊部分無法正常運作)呢?經過研究探索後,現在研究人員已經得出了幾種很巧妙的方式來抵禦這種攻擊。

人們對分片的質疑

現在仍然有許多人認為分片是不可行的,批評的點主要分為兩個層面:

首先是單純地不理解「間接驗證」以及「概率性驗證」等概念,他們認為驗證這件事只能是非黑即白的,要不然你就是對轉賬進行了驗證,要不然你就是沒有驗證,不存在中間性事件。

其次,是對分片中的各類假設深表質疑,他們認為這些假設在現實係統運行時可能會讓系統變得更脆弱。

我們用「欺詐證明」舉例,欺詐證明本質上就是一種大規模的「概率性驗證」。有一小群人對計算結果進行驗證並簽署驗證證明隨後將一些ETH 質押在證明上,任何人都可以對證明進行驗證和挑戰,當有人驗證證明發現其有誤時,可進行挑戰,挑戰成功後,可得到質押在證明上的ETH 作為獎勵。

那麼「欺詐證明」的問題是什麼?本質上他所存在的問題就是他的「同步假設(Synchrony Assumption)」。一般來說,在網絡正常運行時,欺詐證明能夠及時被驗證真偽,並被及時同步到網絡當中,但當網絡出現問題、存在延時時,「同步假設」一旦被打破,「欺詐證明」也就不再有效。

如果算法或機制能夠避免這些假設,系統在沒有任何假設的條件下能夠正常工作,這是最好的。對於分片來說,研究人員一直試圖盡可能將假設數量減少。比如之前分片依賴於「多數誠實假設」,現在即使你控制了2/3 的驗證人你也無法將無效區塊上鍊。對於「欺詐證明」來說,如果使用zk Rollup,我們可以在不應用欺詐證明的情況下保證分片的安全。

以Rollup 為核心的以太坊路線圖

Vitalik 今年10 月份在論壇中發布了標題為《以Rollup 為核心的以太坊路線圖》的討論帖,許多人認為是不是以太坊要放棄分片而轉向Rollup 方案進行擴容了。 Vitalik 明確地否定了這個說法。並進一步詳細地進行了解釋。

(律動注:Rollup 是以太坊上的一種二層擴容方案。簡單來說,為了減輕一層主鏈的運行負擔,Rollup 將處理大量交易,處理完成後將最終將結果告知主鏈。)

Rollup 和分片的相似與區別

關於分片和Rollup 有何不同這個問題,Vitalik 表示現在有許多人對分片的理解存在誤區,認為分片就是一群節點,但這並不是Vitalik 所理解的分片。

Vitalik 認為分片中的每一片都是一條區塊鏈中的一個邏輯子集,然後一群節點被派遣負責驗證這個邏輯子集,每個節點都可以驗證多分片。

Rollup 則具備一部分分片的特質,但不是所有。

其中一個相同點是對於鏈上計算的拆分,如果你有許多Rollups,不同的Rollup 會負責各自的計算,這也就是Rollup 如何進行擴容的。

另一個相同點是跨片或跨Rollup 是無法直接同步交互、執行(Synchronous interaction/execution)的,每一個分片或Rollup 都是一個單獨「域」(Domain),在域內的交互可以做到同步,但跨域間交互是無法同步的。雖然跨Rollup 的同步交互是有可能實現的,但難度很高。

分片與Rollup 的一個不同點是安全模型。一條鏈上的不同Rollups 的安全會由同一數據層負責,例如以太坊上的Rollup,他們的數據全都會被ETH 的節點驗證,而分片並不是這樣的,所以某種程度來說Rollup 避免了一些分片中會出現的安全缺陷。

雖然分片和Rollup 存在很多共性和不同之處,但對於用戶來說,用戶體驗不會有太大差異。另一個很有趣的事是當ETH2 應用Rollup 時,你會發現不同的Rollup 會使用不同的分片,可能一個Rollup 使用5 個分片,也有可能5 個Rollup 共享一個分片。

以Rollup 為核心對於以太坊社區意味著什麼

Vitalik 首先再次分享了他對比特幣和以太坊價值區別的看法。相比於比特幣社區,以太坊社區是更加實用主義的。比如說,對於以太坊Gas Limit 的問題,經過社區內各利益群體進行協調,最終會進行權衡得出最佳的區塊大小,而不是固守統一標準,最終導致分叉。

現在以太坊面臨兩個很現實的問題,從Gas 費用飆升就可以看出現在以太坊極度需求擴容,且希望擴容馬上實現。過高的Gas 費用已經讓許多以太坊上的應用被迫出局,尤其是那些非金融類應用。

如果從現實的技術層面來看,Rollup 是現有且最好的技術選擇。雖然現在狀態通道也是可用的,但是狀態通道只適用於各別應用,局限性過強。 Plasma 也是一個選擇,但Plasma 只適用於支付領域,並不支持通用合約。所以目前即使以中期的眼光來看,Rollup 都會是最佳的擴容選擇。

另一件很有趣的事是,如果將Rollup 和ETH2 的路線圖放在一起看,我們可以看到,Phase0 的PoS,Phase1 的數據的分片,Phase2 的執行的分片,只要在Phase1 加上Rollup,以太坊將能達到極高的吞吐量,所以只要人們願意繼續堅持Rollup 技術,不光現在的以太坊可以實現擴容,在未來,ETH2 的Phase1 吞吐量將遠超人們的想像。

所以人們需要認清現實,且以太坊社區應該致力於發展Rollup。 Vitalik 給出了幾個理由:

1.Rollup 很快就能實現,且有很強的擴容能力。

2. 若底層公鏈的功能夠單一,那ETH2 就可以拋棄一些像「欺詐證明」這類的安全假設,那麼安全性將大大提升,這也會使Rollup 能夠更專注於其本職工作。

3. 正如「以太坊衛星生態」中所說,如果以太坊能夠專注於Rollup,ETH2 將能夠與生態中其他以太坊幫手、賦能者,甚至競爭對手合作,以太坊將成為這些項目的平台,而這些項目就像是衛星圍繞著以太坊,並通過橋接與以太坊交互,最終在執行層共創協同效應。

L2 二層對以太坊一層的影響

Vitalik 認為,在未來大多數用戶將長期生存在二層網絡中,可能幾年都不會與一層網絡進行一次交互。但也可能會有幾種情況用戶還是會與一層網絡交互:

1. 當用戶能夠通過高效的「大規模退出」機制,以極低的手續費穿梭於一層二層網絡間;

2. 如果二層網絡崩潰了;

3. 對於有些應用來說,應用的核心更適合被註冊在一層主鏈上。例如說應用會在一層網絡發幣,然後將代幣存入二層網絡中,之後人們將會在二層網絡中使用代幣。

Vitalik 十分有信心,在未來隨著時間的推移,用戶將慢慢地從一層網絡遷移至二層網絡。

中心化與去中心化擴容

最終,用戶會選擇去使用去中心化或中心化的二層網絡。 Coinbase 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中心化二層網絡,還有像Liquid 這樣的許可聯盟鏈。如果去看以太坊生態,許多應用正在遷移至像xDai 或是像Ropsten 這樣的測試網。

Vitalik 認為在以太坊生態還沒有出現十分合適的去中心化擴容方案前,人們去使用這些中心化解決方案是情有可原的。但最終當去中心化方案實現後,用戶最好還是選擇去中心化方案。

擴容方案的可組合性

對於一些特定的應用會出現特殊的處理方案,允許應用在非同步情況下實現可組合性。之前Vitalik 所提到的Yanking 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種組合性問題被歸類為「火車與旅店」問題:

如果你在分片A 上有一個火車票預定合約,而酒店預定合約在分片B 上,那怎麼樣才能保證你能同步成功完成兩項預定。當火車票預定合約和酒店預定合約在同一分片中時,同步完成是件很簡單的事情,你只需要發送一筆交易,交易中包含完成兩項預定的指令即可,這筆交易如果成功,兩項指令將同時完成,或交易失敗,則兩項指令則一同失敗。

然而在非同步環境下,這個任務就較難完成了,若想完成你需要應用Yanking 機制。 Yanking 機制的工作原理是:第一步,你調用在分片A 中的火車票預定合約,然後創建一個單獨獨立的含有預定權的合約。第二步,你用同樣的方式調用並創建分片B 中的酒店預定權合約。第三步,你將單獨獨立創建的火車票和酒店預定權合約轉移至你所在的分片中。第四步,現在所有你需要的合約都在同一分片中了,你可以完成同步操作了。

這個機制能夠成功的原因是,你預先將所需的、在不同分片中的非同步合約的許可權轉移創建在了同一分片中,然後在最後一步時你指派的兩個許可權合約在同一分片中,即可完成同步操作。解決這種」火車與旅店「問題對於去中心化交易所以及各類DeFi 項目來說是十分關鍵的。

除了Yanking 以外,另一種解決方案是將不同種類的應用歸類到不同的分片或Rollups 中。例如,將高價值的DeFi 應用放在一個Rollup 中,這個Rollup 可能會有較高的Gas Price,其他應用聚集在其他Rollups 中,但是不具備與高價值應用同步鏈接的能力。

另一個比較有趣的東西是,在分片完成後,一個Rollup 可以與多個分片進行交互,也就是說一個Rollup 可以使用多個分片中的數據。例如,一個專注於DeFi 的高性能Rollup 可以對多個分片進行擴容。

ETH2 的Phase2

在極端情況下,ETH2 是不需要進入Phase2 的,Rollups 可以滿足擴容需求,最終只需要將ETH1 和ETH2 合併即可。本質上你不需要做大的改動,但你可以進行一些附加的升級,類似於升級至Casper CBC,或應用更多的零知識證明。

一種非極端的情況,是若未來分片變得更安全、更方便使用,且底層網絡並不是很擁擠、昂貴,那麼可能會有更多的分片成為可執行智能合約以及其他應用功能的可執行分片。另一種情況則是我們可以延緩Phase2,等到zk Snark 可進行零知識證明EVM 時,則底層公鏈在執行時就不再需要依靠」欺詐證明「來保證安全了。

實現ETH2 的Phase2 會有很多不同的版本,Vitalik 認為不必過度關注其中某一個版本。同時,Vitalik 表示在Rollup 的幫助下,ETH2 的Phase2 並不是實現擴容的關鍵,並且Rollup 可能是更容易實現、更快能夠到來的方式。

該如何看待EIP-1559

Vitalk 認為EIP-1559 的設計初衷是為了改進以太坊的交易費率市場。在現在的費率市場中,如果網絡擁擠,用戶不光需要支付高額的交易費,還需要經歷漫長的等待。 EIP-1559 試圖以彈性區塊容量的形式來緩解、抵消交易費率的波動性。 (更多關於EIP-1559 的細節可參見《解讀以太坊提案EIP1559:大幅降低交易費總額和交易費波動性》)

在Vitalik 的一篇論文中同時提到,EIP-1559 可以避免首價拍賣模型的低效,還可以擺脫「費率統治的區塊鏈」(Fee Dominant Blockchain)所帶來的安全問題。總體來說,EIP-1559 解決了現有費率市場中的很多問題。

EIP-1559 的銷毀機制

另一個引起眾人關注的點就是EIP-1559 所推行的銷毀機制。本質上EIP-1559 的銷毀特性確立了ETH 在以太坊生態中的中心地位。如果沒有銷毀機制,那麼ETH 將成為」無特權「的普通資產,也就是說最終以太坊網絡中的其他資產可以取代ETH。

尤其是在Rollup 中,如果」排序者「(Sequencer)使用ETH 支付手續費,但用戶用DAI 或者其他資產支付費用,最終排序者可以與礦池私下達成協議,用其他方式進行支付、不再使用ETH,那麼這所帶來的問題,就是為了保護網絡的安全,越來越多的ETH 將被印鑄出來,最終給ETH 的自身價值帶來負擔。

EIP-1559 的交易費銷毀機製本質上根治了這個問題,支付ETH 是唯一能夠讓數據被記錄在以太坊鏈上的方式,因為如果用戶不支付ETH,必須需要有一方支付ETH,因為最終必須有一方需要銷毀交易費所需的ETH。

EIP-1559 與MEV(礦工可榨取價值)

礦工可榨取價值是指礦工通過他們可以調整區塊中的交易順序的特權優勢所獲得的不平等收益。

對於解決MEV 來說,一大挑戰在於MEV 的種類很多。交易手續費是關鍵的一種MEV,通過實行EIP-1559,交易手續費的價值可大部分被協議所捕獲。另一種MEV 是榨取套利價值,現在礦工們還不太善於榨取這部分價值。在未來Rollup 的世界中,這部分套利價值將大部分被Rollup 排序者以及Rollup 項目方所獲得,這個現像其實反映了一種很有趣的均衡,價值不再全部被安全所捕獲,而是被給予到了其他公共品(Public Goods)上。

ETH2 的Phase1.5

Vitalik 表示ETH2 的Phase1.5 即是ETH1 和ETH2 的合併。合併時會將ETH1 當時的全局狀態、賬戶餘額、智能合約代碼、智能合約存儲等數據剪切並粘貼至ETH2 系統中,到時若你有ETH1 客戶端,該客戶端將停止追踪ETH1 鏈,而開始追踪ETH2 鏈,之後與你進行交互的將不再是ETH1 鏈,而是ETH2 鏈。

用戶對於ETH1 到ETH2 的遷移將會是無感的,用戶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如果你是客戶端的開發者,ETH1 遷移到ETH2 本質上就像是一種特殊的硬分叉。遷移過後ETH1 鏈將不再被使用。

ETH2 中除了會實行ETH2 版本的EIP-1559 外,還會實行「無狀態執行」(Stateless execution):在沒有全局狀態下執行區塊。這也是ETH1 正在緩慢探索中的,研究者們也發布了許多關於無狀態執行的EIP。

快問快答環節

問題1:Phase0 會在2020 年還是2021 年發布?

Vitalik:2020

問題2:更愛zk Rollup 還是Optimistic Rollup?

Vitalik:短期來看Optimistic,長期來看是zk,因為zk 能夠被應用在更通用的環境下。

問題3:Moloch 對於你來說意味著什麼?

Vitalik:Moloch 是懲戒不合作者之神,他代表著:世上的錯將不會成為錯若人們能夠更好地合作。

問題4:中國和美國誰在央行數字貨幣賽道上領先?

Vitalik:中國的DCEP 確實是這條賽道的領跑者,長期來看,政府間的競爭並不會是一個有趣的話題。比較有趣的問題可能會是,DCEP 能打得過微信支付和支付寶麼?央行數字貨幣相比於其他數字支付系統有什麼優勢?最終人們會使用央行數字貨幣進行跨境貿易麼?還是人們最終會選擇去中心化加密貨幣?我也不知道最終會發生什麼。

問題5:在訪談錄製時,已有142,000 枚比特幣被鑄造在以太坊網絡中,你認為長期來看,比特幣和以太坊之間會是什麼關係?

Vitalik:我十分希望往後會有越來越多的比特幣被鑄造在以太坊網絡中,然而我十分擔心的是鑄造商的信任模型。許多鑄造在以太坊上的比特幣都試圖掩蓋、不披露他們的信任模型,這些鑄造商也相對來說十分中心化。我十分希望看到去中心化的鑄造商,至少是使用多簽信任模型的。 tBTC 的信任模型就比較有趣。

問題6:若正如你所說ETH2 的Phase0 成功在2020 年發布了,你認為人們應該在第一時間去ETH2 上做質押,還是應該過一段時間再做質押?

Vitalik:如果你是一個英勇無畏的愛好者,你應該第一時間去做質押,否則你應該稍等片刻。其實我們想讓稍少一點的人在第一時間參與質押,然後等大家覺得合適的時候再慢慢參與到其中。

*律動BlockBeats 提示各位投資者防範追高風險,本文所提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