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T在中國的發展有一個核心要點:最終結算一定需要採用法幣體系。

作為實現元宇宙體系交易秩序的基石,NFT無疑是萬眾矚目的焦點領域。

11月24日,柯林斯詞典在Twitter上宣布,NFT擊敗“Double-vaxxed(接種兩劑疫苗)”“Metaverse(元宇宙)”等候選詞,獲評2021年的年度詞彙。

NFT(Non-fungible Token),譯為非同質化通證,即藉助區塊鏈技術,註冊具有唯一性的數字證書來記錄藝術品或收藏品的資產所有權。作為一種數字證書,NFT僅是虛擬標識,並不代表藝術品或物品實體。不同於比特幣、以太坊等同質化通證,非同質化通證具有唯一性、不可互換和不可篡改的特性。

也就是說,收藏者可以通過購買NFT獲得獨一無二的專屬物品。正是NFT的稀缺性,使它成為全球範圍內的互聯網“新星”。

“今年初就看到了有關NFT的海外報導,一開始也只是比較好奇。真正的介入這件事是從6、7月份開始。”香港大學在讀研究生、插畫師田睿通過港大老師在課堂上的分享,進一步了解了NFT的概念和未來發展趨勢。

“肯定會有積極的作用。”基於老師的推薦和自己的專業敏感度,田睿判斷NFT對著作權保護和越來越多以數字創作為手段的當代藝術有著促進作用,因此決定不再觀望,第一時間找到了國內的數字藏品交易平台阿里拍賣、NFTCN等,成為了阿里拍賣最新板塊“數字拍賣”的簽約藝術家。

10月1日,田睿原創手繪的首批NFT作品“精靈星語”系列上線阿里“數字拍賣”板塊。這一天,他感到新奇和期待,於是頻繁刷手機查看拍賣進展。如今,他已經在阿里拍賣上發布了四批約60件NFT原創畫作,這些加密數字藝術品已全部順利拍出,在NFTCN上的作品也售出過半。

需要指出的是,繼數字藝術品、數字潮玩後,虛擬土地NFT也成為炙手可熱的NFT產品。最新數據顯示,11月虛擬土地NFT總市值上漲到46億美元,同比增長228%。 12月10日,NFTCN在Bigverse公眾號宣布上線“靈境空間”,售賣虛擬空間內的房屋資產,是國內“NFT+房地產”模式的一次試水。

雖然海外的NFT正在飛速向各個領域延伸,但因為受到國內法律和監管的限制,仍在探索中國本土化的合規發展道路。 NFT在中國的未來前景如何,還值得進一步思考和討論。

全球進入“萬物皆可NFT”時代

NFT爆火的背後,正是數字加密概念的發展和區塊鏈技術的不斷迭代。

“'加密交易卡'……單向函數和數字簽名的混合以及隨機盲法,這是一件多麼值得珍藏和展示給你的朋友和家人的完美作品。”這是資深密碼學家哈爾·芬尼在1993年提出的有關數字現金的想法,也是NFT形態雛形。

2012年出現的ColoredCoin彩色幣讓很多人意識到將資產投入區塊鏈的前景,2014年Counterparty發布的meme悲傷蛙NFT應用,更打開了人們對於數字資產內容的想像空間。 2017年,第一個NFT應用項目CryptoPunks基於以太坊公鏈生態順利搭建,開創性地將圖像引入加密資產概念中。

隨著企業和資本不斷入局,全球迎來了“萬物皆可NFT”的時代。今年3月,美國數字藝術家Beeple的數字作品《每一天:前5000天》由5000張數碼作品拼貼而成,以4.51億元的高額成交價刷新了數碼藝術品拍賣紀錄。 Twitter聯合創始人將自己的第一條推送製成NFT拍賣,最終以超過291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約為1860萬元)的價格售出,更有一位美國導演以85美元出售了自己放屁的音頻。

這一過程中,名人引流更使得NFT賺足世人眼球。美國球星庫裡耗資18萬美金購買NFT猴子頭像,埃隆·馬斯克則在20分鐘內即以接近600萬美元拍賣了一支NFT形式的歌曲。

在媒體和社交平台的宣揚、炒作之下,海外的NFT交易規模相當可觀。據DappRadar發布的11月行業報告,截至11月30日,當月NFT交易額達37.6億美元;所有協議(包括以太坊、Flow、BSC、Solana 和WAX)中,前100個NFT集合的收藏品市值約為180億美元,比10月的市值增長了6.6%。

不過,NFT火爆之餘也引來了多重質疑。今年起,以OpenSea、 SuperRare為首的交易平台飛速開展接近千萬美元級別的A輪融資,被外部質疑“圈錢”。 12月9日,NFT藝術家Pak證實其Merge項目出現同一NFT被賣出兩次的情況,以保障資產安全作為宣傳點的加密數字作品出現交易漏洞。

更大的質疑則指向了NFT流通價格與價值之間的關係。 “相比用手繪或板繪技法表現的純原創畫作,那些緊隨'國際潮流'的像素畫和用程序算法批量製造的'生成藝術',似乎在目前的數字藏品市場中更受追捧。”田睿認為,無論用什麼手段呈現作品,作品中所承載的創作者“獨有的精神信息量和視覺品位”才是一幅畫的核心價值。但在目前的NFT市場中,數字藏品的“價值與價格”尚有較大程度的錯位。

NFT概念真偽之辨

相比海外,國內的NFT市場發展現狀相對保守。值得關注的是,大多數國內交易平台上的數字加密權證和海外的NFT原初概念並不一致。

從區塊鏈的角度來看,國內三大交易平台騰訊幻核與阿里系的阿里拍賣、螞蟻鏈粉絲粒,分別由至信鏈、螞蟻鏈、新版鍊和樹圖鏈提供技術服務。區別於全球最大NFT交易平台OpenSea的底層區塊鏈以太坊,以上三個平台皆以聯盟鏈(私鏈)作為運行基礎,不具備公鏈的去中心化特性。換句話說,中國的加密數字權證交易平台具有一定的准入標準,訪問聯盟鍊和發布加密數字產品受到平台的監管。

實際上,國內NFT收藏者的權利也受到一定限制。幻核、阿里拍賣和螞蟻鏈粉絲粒不出售作品所有權,因而大多數加密數字產品以數字收藏之名進行交易。而海外的NFT買家可以得到作品的所有權和知識產權。

此外,不同於公鏈對用戶任意支配資產的中立態度,國內NFT交易平台對交易原則也做出了嚴格規定。阿里拍賣和螞蟻鏈粉絲粒發布的數字收藏在交易後,僅可無償轉贈,數字版權可在轉讓過戶90天后進行二次拍賣。幻核上的系列數字收藏甚至不開放轉贈的權限。

最後,國內上線的NFT產品種類也較為單調。海外早已進入到“萬物皆可NFT”的時代,而在國內“重平台輕用戶”的運作模式下,主流交易平台上線的加密數字產品集中在數字圖像藝術、數字音樂和數字潮玩領域。

對此,億邦國際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劉宏偉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指出,NFT真正要解決的最大問題,並不僅是目前把藝術品數字化的應用,而是將傳統概念中的類非標資產引入到區塊鏈上。

基於國內外NFT交易平台在區塊鏈技術支持、產品流通情況、產品種類等方面的差異,“騰訊和阿里的產品不能算是標準的NFT,你可以理解它是基於某個IP或者作者的限量版數字作品,只不過是用類似於NFT的方式流通。”劉宏偉如此評價。

事實上,國內仍存在一些與以太坊互聯的NFT交易平台,發行與海外無異的NFT產品,但這並非是國內加密數字交易的主流。以目前發展規模最大的NFTCN為例,該平台兼容ETH(公鏈),並率先採用Layer2技術,將交易手續費降低固定至33元人民幣,遠低於OpenSea動輒幾十美元的Gas Fee,給國內的NFT作者提供了作品在國際範圍內上線的渠道。雖然NFTCN具備去中心化特點和更高的開放程度,但該平台的實際成交量卻無法與阿里拍賣匹敵。

在高速迭代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NFT,並非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概念,其內涵隨實際應用情況的變化而擴展。原初標準NFT的最小單位為1,具有不可分割性和稀缺性,部分單價過高的產品很難實現流轉。

“現在區塊鏈世界正在探索NFT碎片化,把NFT分為成n份。比如說榮寶齋出品的近現代藝術家畫作NFT,把原作複製一定數量,將限量份數中的一份作為最小單位1。但實際上,基於同一幅畫作的NFT可以有很多份。”劉宏偉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一種技術手段很難說有真偽之分,一旦其被應用到社會上,必然會發生變形。這種變形並不意味著技術變'假'了,而只是其合規的過程。” 大成律師事務所肖颯律師認為,NFT技術還不那麼成熟,它和相關法律之間還有待磨合。

“雖然NFT的應有之義是去中心化,但在數字版權中由於我國相關條例的規定,獨家授權是不可避免的事情,這是出於安全的考慮,同時也是監管的需要。討論NFT技術的真偽與受限,不如討論如何在合規的前提下發展一個新的金融科技。”

強監管模式下的NFT發展之路

究竟是什麼約束著NFT在國內的發展?

中國NFT發展,與法律紅線和強監管模式密切相關。大成律師事務所的肖颯律師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公鏈往往會導致過度擴大可兌換商品的範圍,從而使得相關的NFT被認為具有替代人民幣在市場上流通的性質,違反《人民銀行法》第20條和《人民幣管理條例》第28條的風險。

今年9月24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關於進一步防範和處置虛擬貨幣交易炒作風險的通知》,強調了虛擬貨幣的性質及交易的違法性。也正因此,國內的主流NFT交易平台要進行調整。如果說,今年10月騰訊幻核和阿里螞蟻粒將“NFT”字樣修改為“數字藏品”是在根本上規避了虛擬貨幣和NFT的直接轉換風險,那麼平台取消或弱化轉讓機制就是為了削弱NFT產品的貨幣屬性,從根本上防止天價炒作事件發生。

雖然元宇宙概念目前仍受到多方質疑,但虛擬世界作為全球科技和商業領域的發展版圖似乎變得越來越重要。

事實上,國家層面已經在積極籌備相關基礎設施建設。 2019年,北京紅棗科技聯合國家信息中心、中國移動、中國銀聯共同發起區塊鏈服務網絡(BSN) 建設。

紅棗科技CEO何亦凡曾表示,“通過對公有鏈進行許可化改造,使其成為部署在BSN生態內並可接受監管的開放聯盟鏈,是目前公有鏈技術進入中國,並合法合規在中國發展最直接和有效的路徑。”紅棗科技於今年10月透露,計劃在2022年1月底之前全面啟動NFT基礎設施。

“BSN是國家級區塊鏈基礎設施,採用聯盟鏈形式,存在准入制度,鏈上流轉是在可控的範圍內。不同於以太坊,目前它偏向B端。”劉宏偉表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國內NFT發展路徑首先是傳統拍賣行和藝術策展機構率先入局,個體原創藝術家和各類文化IP也會先後涉入NFT領域。 “在監管和風險管控配套措施未到位之前,仍然不會面向個人開放。”

劉宏偉進一步指出,NFT在中國的發展還有一個核心要點:最終結算一定需要採用法幣體系。 “即便部分NFT基於國有公鏈發行,通過跨鏈實現和其他區塊鏈的連接,實現更廣泛的流轉;但最終回到國內進行資產結算,一定還是使用人民幣。”

接下來,為引導加密數字通證的合規發展,國內針對NFT的法律也會更加清晰。 “首先是監管會逐漸明確。從傳統金融來看,我國已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規對反洗錢問題做出闡釋,金融機構也出台了相應辦法來管控洗錢行為,並且在法律條文和辦法規定中列明了反洗錢的義務主體和他們所要承擔的職責。但是,對於涉及NFT的虛擬藝術品的流轉,我國還沒有明確的監管方式與監管法規,這應該是未來會完善的。” 肖颯如此分析。

未來,NFT涉及的相關權利義務關係也會逐漸明晰。 “以版權保護問題為例,同一件藝術品是否可以上傳至幾個區塊鏈上受到多個不同NFT的約束而沒有排他性權利、作者在出售NFT後權利是否用盡等問題,也是未來法律會完善的領域。”肖颯說。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劉美琳實習生石佳北京報導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文章原標題:《21深度|中國NFT發展路徑初探索:法幣結算是核心要點,流轉和版權保護法規待完善》

文章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