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點擊此處加入PANews Discord 學習交流區塊鏈知識

編者按:你可能要看下這三篇學習下代幣經濟學和龐氏經濟學的基礎知識:

市面上已有6000 多種代幣,一文帶你入門研究代幣經濟學

用這10 種方法設計代幣,你的代幣大概率會在熊市歸零

帶你高速遊覽龐氏宇宙:為何說大多數加密貨幣背後都是龐氏經濟學?


作者: jojonas1.eth

原文標題: Jokenomics02:為什麼重視tokenomics?如何判斷其好壞?龐氏結構真的是垃圾嗎?

什麼是tokenomics?

提起tokenomics,很多人可能覺得就是項目方發個幣,讓大家去買,買完之後就完全是二級市場的事情;而一提及tokenomics設計,可能會有人說那有什麼好設計的?一個普遍的認知在於,token可以用來獎勵用戶,用來社區治理,用來模擬股票對項目估值,而水面之下的一個很核心的問題沒能被很好地重視——token的價格靠什麼支撐?

我們買股票,除去二級市場博弈外,更多地在於看好公司未來的發展,股票持有者的好處無外乎分紅與治理;我們買一件商品,則看重其實際的使用效用。同樣地,token購買者的目的無非這幾點:二級博弈、分紅(項目發展紅利)、治理、實際效用。基於這幾點如何去設計token機制呢?賣個關子。

先為tokenomics下一個定義。

首先,從這個詞本身出發,tokenomics=token+economics,即通證與經濟學的結合體。

通證。為什麼不說代幣?因為代幣本身被賦予了一部分貨幣的意思,從實際情況來看,大部分token本身並不具有貨幣的屬性;而大家經常使用代幣代指“fungible token”,導致同為代幣的“non -fungible token”直接作為NFT成為與代幣並列的一端,甚至現在完全成了小圖片的代指。所以咱們不如條理清晰些:token(通證)包括代幣與NFT。也就是說,token機制設計是包含NFT的。

經濟學。經濟學的研究起點於微觀經濟學,而微觀經濟學的核心是研究個體的行為。無論是供需分析、成本收益分析,還是契約理論、博弈論,其出發點均是對個體行為傾向的假設(理性人假設)。契約理論、博弈論等又被應用到製度經濟學、組織設計等領域中,也就是我們口中常說的“激勵制度”設計。也就是說,token設計要以用戶行為為起點。

那麼tokenomics設計能帶來什麼變化呢?

tokenomics將“激勵制度”設計應用到產品層面,即在前期市場調研後確定用戶畫像與需求評估,進而模擬用戶行為路徑,設計產品功能。這其中,token發揮的作用就是對用戶行為的引導。

由此,tokenomics實際上是通過與產品功能的結合(甚至包括運營、營銷的結合),去設計這樣一個激勵機制的系統,去完成用戶行為的引導,以實現產品的願景。

這又涉及到一個問題,用戶行為到底該不該被引導?

對於web2來說,用戶使用一款產品通常是零門檻的,這意味著如果產品無法滿足用戶需求,用戶就會用腳投票到更適合他自己的產品。所以,連腳跟都沒有站穩的產品是無法對用戶做出行為引導的,反而需要持續去滿足用戶的需求;只有足夠優秀的產品,才有引導用戶的實力與可能性,例如微信所推出的公眾號服務。

那麼web3呢?一個典型的特徵是用戶行為被金融化,用戶從自己的行為數據中有利可圖了。這意味著用戶對於web3產品具有一個天然的價值流出的傾向。以空投舉例,這一行為本身是對項目建設有貢獻的用戶進行物質激勵,逐漸衍變成空投獵人的歡樂場,大部分空投實際並沒有發到產品的真實用戶手中(當然,項目方也需要這些數據講故事)。 token激勵異化了用戶行為,用戶用一個產品不一定是因為“喜歡”“有需求”,也有可能是因為“有錢賺”。

這正常嗎?這不正常。

產品是為用戶服務的,如果不是為了滿足用戶的需求,這類產品的開發就是在浪費資源、製造泡沫。不過既然逐利而來的用戶不可避免,何不將計就計呢?為token激勵而來,我就以token為餌,把你吊到產品裡面去,你真心使用產品,獲得激勵加成的雙倍快樂;你是專門來賺錢的,我要確保你至少對項目發展做出了貢獻。刷幾次交易獲得token然後讓你砸盤跑路?這是圖省事的項目方為了博得去中心化的美名才會使用的方法,你讓項目方別融資自己掏錢,他就不會輕易給你空投了……

綜上,我的觀點是,一定需要引導,否則token設計形同虛設;做web2產品來提供web3服務同樣可以活得很好,為什麼非要來趟這渾水呢?

舉例來說,最近有一款做得非常棒的NFT數據服務產品NFTrack,完全沒有必要發行token,同樣是在提供web3服務;如果它決定發行token,就必須考慮到token如何被獎勵、獎勵方式是否公平、拋壓如何解決等問題,假使它不做引導,用戶就會湧向最賺錢的使用方式,然後把流動池砸穿。如果加上一個分紅預期的引導,市場就會對產品有一個預期估值,從而讓部分用戶轉為持有;如果獎勵不基於產品使用,而純粹來源於利潤分配與建設貢獻,那麼真實用戶佔比則會更高。

再插一句題外話,之前的觀點裡我一直覺得stepn對運動行為的激勵進行了重構,最近看到有朋友說告別stepn第一天感覺到輕鬆,不禁開始反思:token對行為的引導一定是正面的嗎?會不會從一個極端(根本不去”做“)去往了另一個極端(”做“成為了負擔)? anyway,用戶相對來說獲得了選擇的權利,如果採用token激勵的dapp讓其感到壓力,那就退出,這麼一想,便覺得寬慰了。

為什麼要重視tokenomics?

token的出現,直接把產品帶進了市場,產品的每一步都會在市場中得到檢驗。對比web2產品,融資完不停積累用戶,好不容易盈利了想辦法上市,上市後部分早期投資者退出,等到接盤流動性穩定後,才能達到和web3產品差不多的狀態。但實際上,web2產品用戶的99%都並非股票購買者……

產品的運行情況時刻反映在token市場中。舉幾個典型例子:

Axie infinity。 Axie在玩家加速湧入後,沒有及時處理繁殖速度與玩家增長速度的平衡關係,導致$SLP產出遠大於消耗,拋壓無法承接,價格暴跌,惡性循環。

Curve war。將治理功能給予結合了鎖倉時間價值的ve token,用戶可以利用治理權驅使流動性到指定池子,這極大提升了$CRV鎖倉的需求,$CRV在很長一段時間保持堅挺。

Olympus。通過機制設計協調了用戶與協議的激勵,極大地避免了傳統AMM礦幣拋售的問題,維持了一段時間的火爆(當然,Olympus也存在一些問題,詳見我之前的文章)。

Luna。極其簡潔的左右腳設計,以luna生態應用為支撐,$UST已然成長為算穩王者,之後幾乎是瞬間隕落……

如我前文所言,提供web3服務完全可以不發行token,一旦選擇發行,與其讓雞肋token不停價值流出帶崩項目本身,不如好好去思索代幣機制的設計。優秀的代幣設計是具有內在的穩定機理的,在大多數情況下,它們能夠維持在一個動態的平衡。大多數人提及axie必然要嘲諷其token設計的龐氏,又有多少人願意去翻看$SLP的鑄造與燒毀數據,去研究其經濟模型運轉是哪裡出了問題,如果存在問題是否會有更好的處理方式呢? web3仍在發展之中,如果碰到個事情就用舊邏輯代入,一遍一遍去自己說服自己沉醉於某些自洽的觀點,這個領域還能夠進步嗎?

嘲諷與經驗主義不會對事物發展有任何幫助,反思與改進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在luna-ust崩潰後,價格跌到$3時我曾提示,在倍數膨脹的luna供應面前,千萬不要有人去抄底,無論價格多低。

有多少人去抄了底呢?又有多少人在luna停止鑄造后買入暴富的呢?抄底的原因是什麼?不是罵代幣設計是龐氏嗎?此外,想抄底為什麼不在luna停止鑄造後抄,非得人家咔咔咔放水的時候抄?說到底,大概沒有多少人細看過別人的代幣模型,但凡不符合舊認知的就是垃圾,但凡賺到錢了就又鞏固了一遍舊認知?

項目方不懂tokenomics依然有可能獲得成功,憑藉他們強大的產品或者營銷能力;散戶不懂tokenomics,也……確實沒有影響……只是或許某一天因為這個虧大錢了,才會稍微有那麼一點點遺憾吧。 Tokenomics的意義在於,可以沒有,可以平平無奇,但絕不能在存在明顯缺陷時還不知內情,且無應對之法。

什麼是龐氏?

無論是axie、luna還是stepn,大多數項目似乎難逃龐氏的詬病。我認為這其實還是來源於大多數人對龐氏的理解,是與“騙局”一詞相聯繫的,但事實上,生活無處不龐氏,如果你把它看作是一類事物運作邏輯的話。

先看下龐氏的定義。龐氏本是指一類騙局,指利用新投資人的錢來向老投資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報,以製造賺錢的假象,進而騙取更多的投資。這個詞起源於一個叫做查爾斯龐茲的投機商人。他策劃了一個虛假的投資項目,許諾投資者將於三個月內得到40%回報,由於把新投資者的錢用於支付最初投資的人,騙局成功進行下去並吸引了更多投資者。直到一年之後,人們才清醒過來……

現在,讓我們換一個故事。一個商人,策劃了一個投資項目,許諾投資者將於三年後得到400%回報(也可以說投資者自己yy三年後高回報),三年後,由於項目發展,新的投資者大批湧入,湧入的資金用於支付最初投資的人,項目成功進行下去……發現了嗎?這其實是一個創業者與風投機構浪漫牽手的故事,三年後IPO,二級市場上看好企業的投資者“接盤”了早期投資者。

看出龐氏騙局與投資的區別了嗎?龐氏騙局並沒有用錢去生產(圈里大家常說的,項目方在做事),因為它一開始就是一個騙局,而非它用新投資者的錢支付早期投資者收益的“龐氏”邏輯。後者大家一般都認可這叫做投資,那怎麼換了個說法你的認知就變了呢?

嚴格來說,龐氏並不是一個貶義詞,騙局才是。 (有點咬文嚼字了,意思大概那麼個意思)

舉例來說,luna如果沒有背後的生態支持(部分韓國人基於支付應用使用$UST),axie沒有背後的遊戲支持,它們就是一個純粹的空盤子,怎麼不算是騙局?但僅僅因為axie與luna的衰落就把原因直觀歸結到龐氏的邏輯上,這真是世界上最容易的推理之一了。為何不再多做一點研究,去找到他們在模型調控上的不足呢?

我的觀點是,如果創始團隊一開始就打算割韭菜或者最後跑路了,你完全可以說這是騙局;如果創始團隊在想辦法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你當然也可以說它是龐氏(畢竟在我眼裡,龐氏是中性詞);但如果一些確實創造了價值的東西仍舊被fud龐氏,誰還敢去做產品呢?

舉個例子,新鮮出爐的stepn。龐氏嗎?龐氏。騙局嗎?母雞啊。有意義嗎?有意義。它讓web3更出圈,也能讓很多人逐漸培養起運動習慣(相關心理學分析見這裡)。當然,有的人覺得stepn如果崩盤會讓更多小白對web3產生偏見,那他為什麼不擔心NFT炒作呢?為什麼不覺得DeFi挖礦砸韭菜呢?為什麼不擔心自己投的項目被二級市場接盤呢?說到底都是資金的流轉,如果因為這個否定一切,別參與就好……

以上建立在項目創始團隊真心想做好自己在做的事情的前提。關於龐氏我下一部分會做更深入的探討。

現代經濟與龐氏

我之前寫過一篇有關貨幣的文章, 簡言之,法幣基於人民對國家權力的共識,可以由國家權力無抵押地印出;而印錢是國家調節經濟的必要手段,但也造成了通脹(對所有系統內參與者收取的鑄幣稅),這種鑄幣稅的收取是不均勻的。新印出的錢經由銀行系統與產業鏈一步步流通入社會,在這個過程中,擁有尋租權的個體獲得了更多的分配,因此鑄幣稅實際是極其不均勻的。不均勻的鑄幣稅意味著利益受損者在為得利者“接盤”,得利者作為先進入“資金遊戲”的角色,提前佔據了遊戲資源,後來者用自己的錢為之接盤,典型的龐氏特徵。

從這個角度來說,很多現實世界的經濟行為,不管看起來多麼光鮮亮麗、名正言順,本質邏輯與龐氏如出一轍。

比如國債,基於國家信用,讓未來接盤現在,如果不是對國家未來有信心,還想著買來避險?

比如次貸危機中,通過多級衍生品疊加,轉移風險,你華麗抽身了,不是因為交易對手方接了盤?交易對手難道不是聰明人?

比如養老,持續幾十年投資之後持續獲得收益,用這一代人交的錢去養上一代的老人,和用新投資者的錢支付老投資者收益有區別嗎?

比如二級交易市場,誰不指望幣/股票漲價後派出?漲價後賣出=交易對手方接盤,沒有問題吧?

比如房地產與土地財政,難道不是人民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後來者為先來者買單?

說到底,還是在於事情本身有沒有價值,在於其從一開始是否就是騙局。把龐氏掛在口邊,這是一件每個人都可以做的事情,但找出背後邏輯的共性與不同,分辨事物存在的意義,卻被很多人忽視了。

事實上,經濟系統的每一個節點要想謀利,都必須進行低買高賣的交易,如此,前一人獲取的利益必然來自於後一人,這就是交易;經濟系統之所以穩定運轉,是因為這樣的交易通過循環完成了首尾連接,而生產活動帶來的物質增量又在源源不斷進出系統平復波動。想要做到這一點,系統本身要足夠龐大、參與者之間的連接度要足夠複雜,系統也需要與外界做出足夠的價值交換。如果拋開這些因素,和龐氏難道不是同一個邏輯嗎?

真正的項目,會將事情做好,將自己的願景實現,從而畫出一個大餅交接給下一棒。做風投期待被投企業上市;搞創作的希望自己的IP能被影視公司翻拍,都是一個道理。 Yuga labs的猴子,一路接盤到NFT領域的top1,如果最終不落腳到IP、落腳到元宇宙建設,難道不是不停地在存量裡來回地割?

龐氏從來是手段而非目的。至少我自己不會因為一個項目擁有旁氏的設計邏輯而去否定它,我會先體驗它的產品,找出其不足,想辦法去避免或者改進;如果產品無法滿足我的使用需求,也不會變得更好,我直接就長按卸載;如果看到其中存在的風險,我也一定會提出自己的邏輯去揭示它,理性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有很難嗎?

呼天喊地罵旁氏的人,你們真的在擔心那些對此沒有概念的人的資產損失嗎?

如何判斷tokenomics的好壞?

前面說太多了,後面就簡便一點。

token的激勵設計是否合理,被激勵者是否真正做出了貢獻?

舉例來說,大部分DeFi協議對LP提供基於LP額度的激勵,LP提供的流動性越多,其激勵越多。它們都忽視了一個問題,LP僅僅為項目的啟動與發展做出了貢獻,卻沒有為項目穩定做出貢獻;一旦LP決定離開,礦幣砸盤毀滅的是整個項目的根基,就會殃及其他參與者。為何不對這些足以影響項目穩定的激勵做出限制?是怕LP不來?如果產品本身沒有吸引LP的地方,開發它做什麼呢?

token拋壓是否有解決/抑制措施?

這是大部分項目忽視的問題。很多白皮書裡甚至根本不考慮token拋壓,只會說用戶如何如何會獲得獎勵,這讓我特別好奇他們背後是不是印鈔機。如果token拋壓得不到解決,馬斯克都不夠薅的吧?

那麼接住拋壓這股力量來自於哪裡呢?就來自於用戶對產品的真實使用需求。舉例來說,目前很多未發幣的優秀產品其實都已經擁有不錯的收入,比如magic eden、nansen等;當用戶使用產品服務時需要支付token,或者把產品收入的一部分回流到token之上,是否會對token的拋壓有所支撐?所以我一直說,產品的實用性(或者說遊戲的可玩性)才是第一,產品不好用,就成了價值淨流出的標的,頭毛都給你薅禿掉。

token是否實現了價值流轉?

什麼叫token的價值流轉?把系統中的每個參與者都堪稱一個小黑箱,針對這些黑箱有價值的流入與流出,黑箱之間相互連接,完成價值的流轉;特定的黑箱再與外界實現雙向流轉——因為封閉小系統難以持續存在的。

舉例來說,大多數成熟的公鏈代幣,便具有完整的價值流轉過程。公鏈生態越成熟,流轉過程越複雜,系統的魯棒性就越好。你可以預料到,大多數人入金後一定會選擇某個公鏈代幣,他不可能把U提到鏈上然後乾等著U自己變多……從這個角度來說,很多上線後就一蹶不振的產品,去看他們的經濟系統設計,項目缺乏價值輸入,好傢伙,一直流出再猛的猛男也撐不住啊……

話說回來,價值輸入有很多方式,你可以toB,可以是用戶行為的大量積累(這來自於產品本身的實用性),也可以是用戶掏錢(被大家詬病的龐氏)。價值輸入沒有好壞,只要和價值輸出保持動態的平衡就好。

token與產品的結合程度如何?

有些項目的設計很簡潔,token作為激勵代幣,除去治理之外沒有其他功能。既然如此,直接撇開token直接獎勵U不好嗎?有人說這我好像在哪見過——這不就是web2燒錢搶客戶嗎?人家燒錢是為了搶市場,好在戰勝所有競爭對手後獨吞市場紅利;你把token給人砸了,砸完沒事了,這個token的意義在哪呢?

好的token設計,一定要用戶“睹幣思dapp“,並且他還知道你這個token在應用裡到底是乾什麼的。如果是激勵代幣(應用內實用代幣)與治理代幣分開的雙代幣模型,就需要注意二者的交叉地帶,能夠清晰劃分出對應的職責;如果是單代幣模型,就更需要注意,代幣本身就是項目的符號,如果代幣在應用內都是雞肋,就別怪應用在生態裡面也雞肋了……

用戶角色區分

你能通過token機制推導出用戶的大致行為路徑嗎?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點,即在經濟模型設計前,就需要大概界定參與產品的用戶群體到底有哪些?真實用戶需不需要分類?除去真實用戶,套利者、流動性提供者、項目共建者等是否都是重要角色?他們在產品內的行為路徑是什麼樣子的?該怎樣結合token設計去做對應的引導?這些角色又分別會對系統產生怎樣的價值輸入與輸出?不同的情形下,他們會怎麼對待手中的token?

……

這些東西如果都有頭緒,並且清楚突發事件如何調整應對的,才能夠去談如何維持經濟系統的穩定。否則,你對自己的項目,對項目的token根本沒有調控能力,只能眼睜睜看著他被炒作或者被砸穿。

最後幾個強調的點

產品的本質是要服務於人,token絕不應代替之

通證(token)本質上是一個激勵手段,而不是產品接口。獨立於產品的tokenomics設計是不具有任何意義的。決定一個產品命運的,應該是它解決了市場/人的什麼需求,帶來了什麼積極的改變,而不是他能賺錢or whatever。 Token為此服務,但絕不喧賓奪主。

NFT在web3產品設計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NFT在經濟系統中的一個重要作用,在於蓄水。當然,如果沒有真實需求,早晚有一點會水漫金山。所以我強調產品的“實用性“。縱然有實用性,也要注意價格上的管控,不宜被炒作,參見各地房地產泡沫。

NFT作為項目的蓄水資產,必須賦予其生息功能,否則不對用戶具備吸引。生息有幾點需要強調:

可持續性。過高APY是不現實的,過低APY難以吸引用戶。建議顯性APY與隱性APY結合的方式,前者符合現實生產規律,後者則應用於產品內部,提升使用體驗。

邊際遞減。必須強調這一點。現實世界裡機器有折舊,有突然損壞,NFT卻可以生息一直到game over?建議對NFT增加壽命功能,越老的NFT生息的顯性APY越少,隱性APY越多,用以調節系統穩定。否則遲早game over。

NFT自身拓展。 NFT本身需要是個有生命力的東西,不能是死物,如果是把鑰匙,那多麼沒意思;可如果是個小人,你如果喜歡小人,可以復投升級、換裝之類的,提升token需求的同時也獲得消費心理滿足。當然,小人太突兀的話換成其他東西一樣的。

web3產品一定要幫助用戶賺錢嗎?不

Tokenomics的存在似乎為很多人帶來一份錯覺,即認為所有的web3產品都可以為他們帶來物質利益。實際上,對於任何小系統而言,金錢從來不是無源之水,將重點放在人人賺錢的敘事之上,最後的結果難免會是一地雞毛。 Token應該首先作為引導手段,引導項目方、用戶去將這個市場整個生態建設地更好,其次它才是一份給予貢獻者的獎勵。當然,聰明的投機者可以在任何地方套利。

如果不能幫人賺錢,怎麼吸引早期用戶呢?

這個得看取捨了。不一定並非一定不。如果對產品沒有自信,想要靠x-to-earn打開市場的話,就需要確保自己擁有調控與收束的能力,不然淪為純粹的資金盤可沒有好處。

token設計需要與產品設計結合

要融入產品設計的細節。比如,套利者輕輕鬆鬆就能套利?那不行。設置障礙。設置完之後套利者還是可以套利,但他對系統做出貢獻了,或者付出成本了(價值流入-價值流出)。當然,如果系統主要依賴於套利者,這可行不通(比如luna-ust)。比如一款閱讀產品,用戶可以通過增添LP的方式來解鎖小說,相當於把流動性激勵轉化為章節閱讀費用。等。

要考慮到產品生命週期。舉例來說,對產品的用戶增長預期是什麼樣?拿比較經典的s曲線來說,如果是stepn的設計,在中間的快速增長階段是否有必須要做的事情?就我個人看來,快速增長期進入的大量用戶會把遊戲內資產價格炒高,而這群人之後的回本期望卻落在了最後的緩慢增長階段,自然會引起相關的暴漲暴跌、共識破裂。

有沒有辦法呢?首先思考的是,有沒有辦法在s曲線的快速增長階段後解決礦幣拋壓。用戶有意願銷毀更多礦幣嗎?還是靠更多新玩法?這些銷毀行為的引導,可否針對早期早已完成回本、形成用戶粘性、迫切想體會新玩法的那部分玩家?可否針對巨鯨去增加他們銷毀礦幣的意願?等。如果沒有辦法,那麼我就想辦法控制用戶增長曲線,我不讓s曲線發生,快速增長?不可能的。系統穩定第一。這些都可以是思路,axie就敗在了這一步。

暫時說這麼多。 Jokenomics 以後會詐屍式更新代幣經濟學相關內容,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