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下一個目標:萬鏈之母?

作者| David Hoffman

編譯|白話區塊鏈

2015年至2017年期間,比特幣經歷了一場被稱為「區塊大小戰爭」的內訌。這是比特幣歷史上的關鍵衝突,雙方都在爭論自己認為正確的比特幣網路擴展策略,以確保其能夠隨著時間的推移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

這場爭論的兩個派別被稱為大區塊支持者和小區塊支持者。

大區塊支持者主張將比特幣區塊的原始大小從1MB增加到8MB 。這將使比特幣交易的吞吐量增加8倍,同時降低交易成本。

小區塊支持者主張保持區塊大小不變,認為增加區塊大小將危及比特幣的去中心化,因為這將使比特幣區塊鏈對普通用戶來說更加難以運行和驗證小區塊支持者最終提出了一條名為隔離見證(SegWit)的替代路徑,它將優化可以容納在一個區塊內的交易數量,而不是直接增加區塊大小。隔離見證也將為核心比特幣協議之外的擴展解決方案,即第2層擴展(Layer 2 scaling),打開大門。

為了更好的支持這些觀點,小區塊支持者希望以兩種方式擴展:

-增加區塊密度,使更多交易可以容納在相同的空間內

-打開層級擴展策略的大門,為功能性的鏈下擴展解決方案創造空間

因此,這就是爭論的焦點:我們應該增加區塊大小嗎?還是維持區塊受限,強制擴展到更高層級?

01、現代的大區塊派和小區塊派

區塊大小的爭論在加密歷史的大廳迴響,至今仍然存在。

我們不再稱這些派別為大區塊派或小區塊派,如今人們更喜歡找到更現代的派別來認同,通常由特定的第一層(Layer1)定義。儘管如此,這兩個陣營所表達的不同哲學觀點存在於每個Layer1派別的文化和信仰體系中,無論他們是否意識到這一點。

在現代,小區塊派與大區塊派的辯論在以太坊與Solana的辯論中繼續得以體現。

Solana陣營表示以太坊的成本太高、速度太慢,無法讓全球用戶上鍊。除非交易變得即時且免費,不然消費者不會使用加密資產,因此我們需要盡可能地將容量設計到Layer1。

以太坊陣營則認為這是對去中心化和可信中立性的根本妥協,會產生一套固定的贏家和輸家,並最終產生我們試圖擺脫的傳統社會金融分層。相反,我們應該專注於增加Layer1 區塊的密度和價值,並強制擴展到Layer2。

這場辯論並非新鮮事。加密資產的景觀變化、適應和演變,但小區塊與大區塊哲學的辯論卻仍然存在。

1)精密區塊與原始區塊

以太坊的從0到1大創新是在區塊鏈內部增加了一個虛擬機器(EVM)。在以太坊之前的所有鏈都缺少這個關鍵元素,而是嘗試將功能性添加為單獨的操作碼,而不是一個完全表達性強的虛擬機器。

早期的比特幣者哲學不贊同這種選擇,因為它增加了系統的複雜性和攻擊面,並增加了區塊驗證的難度。

雖然比特幣和以太坊都是「小區塊」哲學鏈,但虛擬機器的增加範圍仍然在這兩個社群之間造成了巨大的分歧。快進到今天,你可以看到現代區塊鏈哲學中一些最大派別之間的明顯關聯。

以太坊下一個目標:萬鏈之母?

「區塊大小」包含兩個變數:區塊的大小和單位時間內的區塊數量。實際上,「區塊大小」就是「吞吐量」或「每秒資料」。

儘管這種觀點可能會停留在2024年,但我認為這四種Layer1區塊鏈在Layer1架構中佔據了四種不同類型的有效邏輯結論:

- 比特幣的Layer1 設計是超級限制級,為了限制Layer1的能力而採取了一切可能的措施。

- 以太坊在Layer1層面受到了足夠的限制,但透過增加Layer1能力,為在Layer2層面實現無限制的區塊供應創造了空間。

- Celestia限制了其Layer1的能力,但最大化了其容量,迫使更多功能被推到Layer2,但為它們提供了最大化的構建空間(因此有“可構建任何事物”口號)。

- Solana是超不受限制的,最大化了Layer1的容量和功能,同時限制了建立更高層的能力。

2)功能性逃逸速度

我的加密資產投資論點是,將小區塊派和大區塊派哲學都融入設計的區塊鏈最終將贏得加密的遊戲王座。

小區塊派和大區塊派都是正確的。他們都有合理的觀點。爭論誰對誰錯沒有意義,關鍵是要建立一個最大化兩者優勢的系統。

比特幣作為一種架構,無法同時容納小區塊派和大區塊派。比特幣小區塊派聲稱擴充將發生在Layer2,並將大區塊支持者引導至閃電網絡,告訴他們在比特幣系統中仍可享用比特幣。但是,由於比特幣Layer1 的功能限制,閃電網路無法獲得足夠的發展,大區塊支持者也沒有其他選擇。

2019年以太坊創始人Vitalik Buterin 發表的題為《基礎層和功能性逃逸速度》的文章闡明了這些情況,並主張最小程度地增加Layer1 的功能性,以便能夠產生功能性的Layer2。

「儘管Layer1不能太強大,因為更大的力量意味著更大的複雜性,因此更易脆弱,但Layer1也必須足夠強大,以便實際上Layer2協議可以在其之上構建」。

「保持Layer1簡單,在Layer2彌補」並不是區塊鏈可擴展性和功能性問題的普遍答案,因為它未能考慮到Layer1區塊鏈本身必須具有足夠的可擴展性和功能性,才能使這種「在上面建構」的行為實際上成為可能」。

我的總結:

我們需要擴大Layer1區塊的範圍,而不是只追求小區塊主義,以確保Layer2層能夠達到「功能逃逸速度」。我們需要更複雜的區塊設計。

但是,我們不應該將Layer1區塊的範圍擴大到超過實現「Layer2功能逃逸速度」的程度,因為這會不必要地損害Layer1的去中心化和可信的中立性。任何額外的Layer1功能都可以推到Layer2層實現。我們應該堅持小區塊哲學。

這代表了雙方之間的妥協。小區塊支持者必須接受他們的區塊變得更加精密(稍微)難以驗證,而大區塊支持者必須接受分層擴展方法。

一旦達成這種妥協,協同效應就會產生。

02、典型案例

1)以太坊Layer1 - 信任的根基

以太坊是一個信任的根基。以太坊Layer1透過利用密碼學的進步,在更高層次實現功能性逃逸速度,從而維持了其小區塊哲學。透過接受來自更高層次的詐欺證明和有效性證明,以太坊可以有效地將幾乎無限的交易壓縮成易於驗證的捆綁包,然後由分散式的消費者硬體網路驗證。

這種設計架構保留了加密產業對社會的基本承諾。普通的驗證者可以檢查專家和菁英的權力,每個人都有平等的系統存取權、沒有特權方、沒有神聖的地位。

加密產業做出了哲學承諾,以太坊透過密碼學研究和傳統的工程技術將這種哲學轉化為現實。

想像一下,底部是小區塊,頂部是大區塊,即在Layer1上是去中心化、可信中立、可驗證的消費者區塊,而在Layer2上是高度可擴展、即時且手續費便宜的交易!

與將小區塊和大區塊視為水平權衡的連續體不同,以太坊垂直地翻轉了這個連續體,並在安全、去中心化的小區塊基礎上建立了大區塊結構。

以太坊下一個目標:萬鏈之母?

以太坊是大區塊世界中的小區塊錨定點。

以太坊允許1000個大區塊網路綻放,並從一個保持一致和可組合的生態系統中產生協同效應,與許多Layer1的碎片化形成對比。

2)Cosmos:失落的部落

好的,但是Cosmos在這個論點中又處於什麼位置呢? Cosmos並沒有嚴格遵循任何網路設計的對齊。畢竟,不存在「Cosmos」網絡,Cosmos只是一個理念。

這個理念是一個相互連結的主權鏈網絡。各個鏈具有最大化、無法妥協的主權,透過共享的技術標準,它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團結起來,並在一定程度上抽象化各自的複雜性。

以太坊下一個目標:萬鏈之母?

譯文:Cosmos不僅僅是技術或生態系統,它代表選擇:選擇建構一個獨立自主、與其他應用程式實現互通的應用。你的Layer2越獨立自主,就越能體現出成為Cosmos應用的選擇。

Cosmos的問題在於它過於堅持主權,以至於Cosmos鏈無法很好地協調和建構自身,無法分享彼此的成功經驗。過度強調主權會為Cosmos的發展帶來過多混亂。對主權的極大追求不經意優化了無政府狀態。由於缺乏中央協調結構,Cosmos的理念一直保持在小眾的範圍內。

03、協同效應

類似於Vitalik關於「功能性逃脫速度」的概念,我相信還存在一個「主權逃逸速度」的現象。為了讓Cosmos理念真正紮根並茁壯成長,它需要在網路主權上做出一些微小的妥協,以最大化其潛力。

Cosmos理念和以太坊Layer2願景基本上是一樣的東西。這是一個水平的景觀,由獨立的、主權鏈組成,它們有選擇自己命運的權利。

以太坊下一個目標:萬鏈之母?

 《哈利波特》中「不可分割的誓約」場景

核心區別在於,以太坊Layer2犧牲了一些自己的主權,將其狀態根據發佈到了它們的Layer1橋接合約上。這個小改變將先前的內部操作變成外部操作,透過選擇一個中心化的Layer1進行本地橋接的結算。

透過密碼學證明來擴展Layer1的安全性和結算保障,從以太坊基礎發展出來的無限Layer2變成了實質上相同的全球結算網絡。這正是小區塊和大區塊哲學之間出現非凡協同效應的地方。

1)協同效應1:鏈安全

Layer2鏈不必為自己的經濟安全支付費用,從而消除了基礎資產的大部分網路通貨膨脹,將每年通貨膨脹率的3-7%保留在各自Token的價值內。

以Optimism為例:在其140億美元的FDV(Fully Diluted Valuation,即完全稀釋估值,是指考慮了加密項目的全部已發行Token,包括當前流通的Token以及尚未釋放的Token,以確定該項目的總市值。實際上,Optimism Mainnet在過去一年中向以太坊Layer1支付了5700萬美元的Gas費用,這是在EIP-4844來臨之前衡量的數據,該升級將Layer2費用降低了超過95%!

經濟安全的成本降至零,僅剩下DA作為Layer2網路唯一有意義的持續營運成本。由於DA成本也接近零,Layer2的淨成本也接近零。

透過為Layer2鏈創建永續性,以太坊可以釋放出市場需求的所有鏈,創造出比Cosmos模型能夠產生的更多的總鏈主權。

以太坊下一個目標:萬鏈之母?

 Conduit.xyz 可以為您每月建立一條鏈,價格為3000美元

2)協同效應2:可組合性

Layer2的客戶獲取成本也變得邊緣化,因為將密碼學證明結算到Layer1為所有Layer2之間提供了可信的連接。透過保留Layer1的結算保障,使用者可以在不必'試探'每個接觸到的鏈的情況下穿梭於Layer2。自然而然地,使用者也不會進行這種活動,而是提供鏈抽象服務的服務提供者(橋接、意圖填充器、共享序列器等)可以提供更強大的服務,如果他們對自己正在建立業務的基礎擁有毫不妥協的安全保障。

此外,隨著許多Layer2鏈的上線,每個Layer2都會吸引自己的邊緣用戶進入更大的以太坊生態系統,從而創造出一個集群效應。由於所有Layer2都會將其用戶添加到「堆」中,隨著網路的成長,以太坊用戶的總量變得更大,使邊緣Layer2鏈更容易找到足夠的用戶。

以太坊下一個目標:萬鏈之母?譯文:以太坊因其碎片化而備受批評,但它實際上是一個由組合鏈組成的網絡。 「許多L1」才是真正的碎片化。

以太坊受到「分裂」的批評,這其實是一種諷刺,因為它與實際相反,以太坊是唯一透過密碼學證明將其他主權鏈串聯在一起的網路。相較之下,眾多的Layer1空間是完全且徹底的分裂,而以太坊的Layer2空間僅受到延遲的影響而出現分裂。

3)綜效3:記帳單位

所有這些好處都聚焦在ETH作為資產的共識點。以太坊生態系周圍的網路效應越多,ETH作為的助推力就會越強大。

ETH成為其所有Layer2網路的帳戶單位,因為每個Layer2網路透過將安全性集中到以太坊Layer1中產生了規模經濟效應。

簡單來說,以太坊的分散式結算網路的不斷增長使得ETH成為了貨幣。

04、結論

以太坊專案追求的是一種統一的架構,它涵蓋了可能的最廣泛的用例。這是一個可以勝任一切的網路。

小而強大的Layer1結合在一起,是打開Layer2中最寬廣設計空間所需的基礎。早期比特幣支持者常說:「如果它有用,最終會在比特幣上建立。」我完全相信這個概念,只是我認為以太坊是更優化的網絡,因為這是以太坊一直在為之優化的目標。

維持加密貨幣產業的價值觀發生在Layer1。

去中心化、抗審查、無需許可和可信中立性。如果這些可以在L1上保持,那麼它們可以在無限數量的L2中被功能性地擴展,這些Layer2與Layer1進行了密碼學上的綁定。

在加密貨幣的王座之戰中,以太坊的核心投資論點是,任何其他Layer1要么可以更好地作為Layer2構建,要么作為L1的功能集成到其中。

你想要光速共識嗎?作為Layer2會更快。

你想要完全私密的區塊鏈嗎?作為Layer2會更有效。

DA作為區塊鏈?為什麼不僅僅是在Layer1上確立。

最終,一切都將成為以太坊樹上的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