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Odaily星球日報
作者| Azuma
5 月13 日, 由Synthetix 創辦人Kain Warwick 創建的綜合性DeFi 平台Infinex 正式開放了帳戶創建及存款通道,並宣布將在接下來的30 天內向所有存款用戶分發3.77 億枚治理積分GP。
截至發文,Infinex 合計已透過以太坊、Solana、Arbitrum、Base、Optimism、Polygon 等六條Layer1 及Layer2 網路吸收了逾5700 萬USDC 的存款。
Infinex:通往無感DeFi 世界的窗口
從定位上看,你很難去找到一個具象的應用類別去定義Infinex,雖然此前業界在描述Infinex 時普遍會將其歸為去中心化合約交易所,但實際上Infinex 想要做的事情遠遠不止於此。
結合Infinex 本身的描述,你可以將其視為一個通往DeFi 服務的窗口—— 首先,Infinex 本身會是覆蓋多鏈的非託管錢包;其次,用戶可藉助Infinex 訪問與其集成的各大DeFi 應用;最關鍵的是,在整個Infinex 的使用流程中,關於錢包地址、跨鏈橋接、助記詞、gas 之類的一系列複雜概念均會被抽象而出,用戶無需掌握甚至知道這些概念,即可像是使用CeFi 產品一項無縫存取更類DeFi 應用。
而之所以先前Infinex 往往會與去中心化合約交易所掛鉤,是因為Infinex 未來正式啟動後將首先與Synthetix Perps V3 進行集成,允許用戶透過後者進行去中心化的衍生性商品交易。
在Infinex 看來,該專案的願景在於透過自身所創建的鏈上體驗層來彌合CeFi 和DeFi 之間的體驗差距,繼而再透過整合鏈上DeFi 協議來為用戶提供更多的代幣、更多的衍生性商品、更新穎的收益產品,最終更有效地服務其客戶。如此一來,市場對於CeFI 服務的需求將會大幅削減,進而推動DeFi 實現進一步的普及。
帳戶建立流程體驗
如前文所提到的,Infinex 的使用流程中不會涉及地址、助記詞等常用的錢包服務概念,取而代之的是用戶需依賴Passkey 來創建一個帳戶。
Passkey 是用戶登陸其帳戶的唯一選項。當使用者在Infinex 建立帳戶時,會產生用於身份驗證的公鑰和私鑰,公鑰儲存在Infinex 伺服器上,私鑰則儲存在使用者本身的裝置之上,登入時則需要則這兩個Passkey共同驗證。
當用戶下次嘗試登入時,Infinex 伺服器將使用公鑰創建一個加密“挑戰”,並將其發送至用戶的設備,用戶可在使用生物識別技術、PIN 碼或USB 安全密鑰驗證身份後,利用私鑰對該“挑戰”進行簽名,從而訪問其帳戶。
公鑰無法用以找出私鑰,而且由於用戶的私鑰儲存於自己的裝置之上,在不進行實體存取的情況下駭客將無法登陸該帳戶,這也將有效杜絕潛在的釣魚攻擊。
點擊「創建」之後,Infinex 會詢問用戶希望如何儲存Passkey,Mac 用戶可以簡單選擇「iCloud Keychain」存儲,之後等待幾分鐘帳戶即可創建完畢。建立完成後的帳戶介面如下。
不過在進行存款之前,用戶還需要透過「設定(Settings)」來先行設定資金恢復措施,可選的恢復依賴選項包括谷歌帳戶、蘋果帳戶等常用Web2 帳戶體系,以及EVM 地址、Solana 地址等Web3 地址體系。
完成上述設定之後,即可開始向自己的帳戶內進行存款,進而累積治理積分GP 了。不過從現有存款環節的用戶體驗來看,Infinex 暫時似乎仍離不開對錢包地址的依賴—— 必須將資金轉入指定地址。
GP 能否轉換為治理代幣?答案或許不太理想
就當下而言,用戶積極參與Infinex 存款的原因無疑在於希望活動能有效率地累積治理積分GP,GP 的潛在收益則主要有兩個面向。
其一是可優先獲得未來Infinex 正式發布後的訪問資格。根據Infinex 的描述,在該專案的開發過程中收到了逾200000 份白名單申請,因此需要透過篩選機制來決定優先向哪些使用者開放存取。在接下來的30 天內,Infinex 將向所有存款用戶分發3.77 億枚GP(供應上限將控制在6 億枚),累積GP 最多的用戶將在Infinex 發布首個集成功能時率先獲得體驗資格。
其二則是可能並不存在的潛在空投收益,雖然在Points-Fi 大行其道的當下,積分系統(甚至還限制了供應)往往具備較強的空投指向性,但Infinex 在去年9 月發布的早期文章中曾提到「Infinex 的利益將與Synthetix 保持一直,因此Infinex 將不會推出自己的代幣」。
綜合來看,對於Infinex 這種背靠頭部協議及明星創始人的項目而言,其首日取得如此優異的數據成績也並不算太過意外。在鏈抽象概念日益興起的當下,Infinex 所主打的剝離複雜概念、建構無感體驗等策略也契合了當下市場的敘事趨勢。不過,倘若Infinex 真的選擇了無幣策略,其後續的激勵靈活性以及社群忠誠度可能都會面臨更嚴峻的考驗。